纸坊历史上是一个有名的小镇,在唐代因造纸作坊鼎盛得名。 [详细] |
因有两眼乌龙泉水,故名。 [详细] |
郑店街道早年为一片荆棘丛生的荒芜丘陵,公元1933年修建武(昌)咸(宁)公路后,有一郑姓农民在此设小店,卖菜、糖果,供来往客人歇脚,人称郑家店,后人以此为地名,并简称郑店沿用至今,郑店街道由此得名。 [详细] |
传说一:“界豆之乡”五里界在国内都有名,而五里界的由来,就很少有人知道了。清代咸丰壬子年(1852),五里界镇上仅有李复兴等人开设的豆腐坊、勤坊、茶馆,泛称“三家店”。西去五里,有小镇东湖街,是通往武昌府的水路码头。清宣统庚戌年(1910),张之洞主持修建武泰闸,从此东湖街水路中段,小商贩和手工业作坊随之迁往“三家店”的集市贸易逐渐兴隆起来。这里是地处“上恩里、夹山里、来苏里、龙泉里、黄鹤里(里与乡同)”的交界处,故称五里界。传说二:相传很早以前,锦绣山是一个景致很好的地方,山中有楼台亭阁、花园鱼池,还有一座很大的尼姑庵,里面住着几十个尼姑。尼姑庵有很多规矩:男人只能白日上山敬香火,晚上是不准留在山中的;尼姑只能晚上打扫庵堂,整理、收拾供果,白天都待在楼阁里念经,不准露面。尼姑里头有个小尼姑,长得像出水芙蓉,像个仙家美女。周围几百里的公子王孙,总是千方百计地想看一眼。但他们没有武艺,看不到。八分山有个年轻和尚,很有武艺。听说小尼姑长得很美,就动了凡心,趁天黑上山,爬上一颗古树,爬进了小尼姑的仙阁……日子一久,这颗古树爬得光溜溜的,小尼姑也身怀有孕了。不久,小尼姑被赶下山,年轻和尚也还了俗,双双在锦绣山下成家立业。后来小尼姑生了三个儿子,长大成人后,老大开酒店,老二开豆腐店,老三开油果包子店,形成了一个以“三家店”为首的小街。这里离水陆码头东湖街只有五里,加上位置在江夏的上恩里、夹仙里、麦苏里、龙泉里、黄鹤里的五里交界的地方,后人就将“三家店”叫做“五里界”了。街道以此得名。 [详细] |
金水街道位于湖北武汉市江夏区。下辖:420115008001 111 金隆社区居委会 420115008002 220 老场部社区居委会 420115008003 220 金兴社区居委会 420115008200 220 港尖生产队 420115008201 220 窑沟生产队 420115008202 220 新沟生产队 420115008203 220 邓家瓦屋生产队 420115008204……[详细] |
因地处金水河与长江交汇处而得名。 [详细] |
山坡原名山陂,据传南宋时从江西吉水县迁入有江、马、彭、严、王、程等6姓到此落户,集居山岗地,因地势不平坦似龟背形而始名山陂。1936年粤汉铁路建成通车后,此地设站,后根据地理环境改山陂为山坡,沿用至今,街道以此得名。 [详细] |
相传隋代以前,镇西是一片湖泊沼泽地,人烟稀少,三面环水称洲。由金口驶往嘉鱼、咸宁、蒲圻等地船只,上下水运行30里经过此洲,靠岸停船,形成惯例,似乎成为法定之意,湖水之浪随风起伏,波水如泗,故名法泗洲。后简称法泗沿用至今。街道以此得名。 [详细] |
湖泗街道驻地原名湖泗桥,据《江夏县志》载:“早年有大沟湖水直达镇头,木船可经梁子湖通往长江,镇内有四座大桥,桥下湖水常流如泗”,湖泗桥由此而得名。后该地叫“湖泗”。 [详细] |
因地处丘陵,且“舒”、“安”两姓曾在此定居而得名舒安垴,后简称为舒安,舒安街道由此得名。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