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以溪名。寿昌溪(今也称寿昌江)支流蛟溪与主流相会合,从而水势益大。自此以下溪段,便称大同溪。大同《郑氏宗谱》里有宋进士《郑颖行状》有“汇众流”而称“大同”之语。景定《新安续志》“寿昌卷”有大同桥的记载。按《说文解字》释义,“同,会合也”。 |
解放前系大同乡第三保,又系由下溪边、石桥头、江北蓬3个自然村组成,故名。 |
村以驻地得名。明时此地称武营,神宗万历年间郎氏祖先郎伯道从龙游志棠迁居到此,开发了这块土地,子孙繁衍,发展成村,故称“郎家”。 |
村以驻地得名。高桥来历有两说:一说是:《寿昌县志载》:高桥在县(寿昌县,今寿昌镇)西高桥庄,庄以桥得名。另一说是:据清嘉庆24年碑记载:(该碑仍在)明初此地建造有石拱桥一座,高数丈,桥两端各有十六个石阶,故名高桥。 |
早在公元853年唐宣宗大中年间,胡姓祖先晚年解职归田由安徽青阳县隐居来寿昌北乡之济阳山,后转迁高桥至东村这条山源建村,又皆为胡姓,又因该地处一条东西向山源,故名为胡村源。村以驻地得名。 |
村以驻地得名。该地在宋朝以前称周村,因周姓居住而得名。后周姓绝嗣胡姓迁入,因此地为四通道口,又有一座富塘庙(该庙在文革时期被拆除)遂改名富塘。 |
村以驻地得名。村西北有一山溪,旧时山上松林茂密,云雾缭绕,长显雾淞景象,故名淞溪。 |
因有三条小溪流至此处汇成一个深潭,常年清澈不浑,故称清潭,村以潭得名。 |
村以驻地得名。据《叶氏宗谱》记载:村后有条山岭,明初葛姓迁居于此,称葛岭,亦以名称,葛姓绝嗣,叶姓从寿昌恰此地改称“觉宁庄”。1950年土地改革后,恢复葛岭原名。 |
旧时,村东有梅花岭,风景优美,乡间文人常来此欣赏,设村名为“寻芳”。 |
元朝末年,有潘姓在此居住,村以姓氏为名,故称潘村。村以驻地简称得名。 |
村以驻地得名。元朝末年,从江西南丰县迁来三户姓邹人,在这黄泥山头部平坦地上建房安家,这一块地方全是黄泥山头,故名黄山头村。 |
村以驻地得名。据《黄氏宗谱》记载,清乾隆年间,有江西南丰县黄姓迁居至此建村,故名黄家。 |
明朝朱元璋年间,有方姓从寿昌河南里迁来,在田畈建房安家,村庄前面有数百亩的田畈,故名。村以驻地简称得名。 |
村庄地处古时新昌(后改寿昌)县城南山之南麓,村以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