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东距中瑶、南至马鞍桥均为七里而得名七里。 |
原为瑶上村北面的耕地,清道光年间由瑶上村迁居建村,北为上,故名上田。 |
相传尧王在此经常活动,此处中条山称尧山,山上尧城建筑为草寮,而得名王寮,后演变为王辽。 |
钟家、韩家、杜家等自然村原统称为古伦村,按照居民意愿取自古就有伦理美德之意而得名古伦。 |
一说,传说远古时期,此处紧邻河岸有两村,渡河旅客常在此候渡,该村因居西,故名西候渡。后不再渡客,恐水灾,故将候渡雅化为侯度。二说,传说因西伯侯母子落难后,在此度过了一段时间而得名西侯度。 |
因村三面临黄河,而得名匼河。匼河村原为古镇,地处古驿道南北干线,北有蒲津关,南有风陵关,属河东县,为河中上四大镇之一。因属三门峡库区村民迁至今五一村,原地仍用匼河。 |
一说,因村附近有一烽火台,一华姓居民建村而得名华望。二说,站在该村可以望见华山而得名华望。 |
据记载,明嘉靖年间名焦芦堡。相传以党、杨、岱姓居多,后因灾荒,党、岱二姓渐无,多为杨姓。因置焦芦村的西面,故名西杨,后演变为西阳。 |
因原住居民为芦姓与王姓得名芦王。 |
相传古时东柏台与西柏台之间有一寺庙,庙前有两块台状柏树坪,因村居柏树坪之东而得名东柏台。 |
相传古时西柏台与东柏台之间有一寺庙,庙前有两块台状柏树坪,因村居柏树坪之西而得名西柏台。 |
原名古田,因居民自古以种田为业得名古田,后演变为田村。 |
因三国时魏隐士焦孝然曾结庐于此隐居而得名焦庐,后演变为焦芦。 |
一说,村居民多为杨姓,以敬老奉贤著称于方圆百里而取名杨贤,后演变为阳贤。二说,村位于首阳山二贤祠(伯夷、叔齐庙)之南,山南为阳,故名阳贤。 |
因由原东太阳、谢家、三里(含陈家坡)3个建制村合并而得名东三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