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柏香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4]

柏香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4]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移民潘姓来此建村,取名潘村。后沁河泛滥,将潘村冲成两个村,因较大,故名大潘。
清道光五年(1825)沁河泛滥将原潘村冲成两个村,因小,故名小潘村。
清顺治十五年(1658)《紫虚元君行宫碑》载:原名杨林村。相传古时该地杨树成林,故名杨林村。
西楚霸王项羽曾在此封瑖丘申阳为河南王,后形成村庄,取名河南王村,沿用中简称南王。
传早年因村头有一方形寨门,故名方门村。后为预防匪寇袭扰,护卫村庄,特在方门内设置岗哨,常年轮值,故改名保方。
因居民多王姓,且村小,原名小王庄。据明初,曾有一董某被招为驸马,住在京城彰仪门,后将小王庄改名彰仪村。
明洪武年间,村名为范坑,后村民嫌不雅,又因地处东乡村之西,遂改名为西乡。
东汉初,刘秀在西彰附近表彰有功人员,大将冯翊外出,刘秀亲自出营向南、北寻找。在一颗大树下找到冯翊,后此树南北两地皆形成村庄,在树北,取名北寻。又传当年王莽撵刘秀到野王(今沁阳),数天找不到踪迹,不由感叹曰:真难寻也!又往北走数里,仍然找不到,便说:不寻了。此后两村改名“难寻”和“不寻”。后演化为南寻和北寻。
因地处期城(周代隰城)之东,故名东乡。民国25年(1936)曾改为东乐乡,1945年恢复原名。分为四个大街,为东乡一街。
因地处期城(周代隰城)之东,故名东乡。民国25年(1936)曾改为东乐乡,1945年恢复原名。分为四个大街,为东乡二街。
因地处期城(周代隰城)之东,故名东乡。1936年曾改为东乐乡。1945年恢复原名。分为四个大街,为东乡三街。
因地处期城(周代隰城)之东,故名东乡。民国25年(1936)曾改为东乐乡,1945年恢复原名。分为四个大街,为东乡四街。
宋天圣八年《经幢记》碑载:宋旧村名。因原为范姓的花园,后园丁在此定居成村,故名范家庄,简称范庄。
新莽时,刘秀遭王莽追杀在期城遇难,被傅女搭救。刘秀当皇帝后,乘辇去接,行至此地时,传旨人回报傅女已死,刘秀黯然上辇转回。后在此地形成村庄,故名上辇。
东汉初,刘秀在西彰附近表彰有功人员,大将冯翊外出,刘秀亲自出营向南、北寻找。在一颗大树下找到冯翊,后此树南北两地皆形成村庄,在树北,取名北寻又传当年王莽撵刘秀到野王(今沁阳),数天找不到踪迹,不由感叹曰:真难寻也!又往北走数里,仍然找不到,便说:不寻了。此后两村改名“难寻”和“不寻”。在沿用中谐音为南寻和北寻。1960年南寻分为南东、南西两个生产大队。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