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2023年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7]

2023年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7]

  2024年1月,省委依法治省办、省委农办、省司法厅、省民政厅联合印发通报,决定确认广州市越秀区白云街道东湖新村社区等482个村(社区)为2023年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因此村坐落于一个石头众多的山岗中,故名。清朝时期,属博罗县苏州巡司署;民国时期,属博罗县第五区,辖四维乡一个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二区柏塘区。1950年至1957年,属柏塘乡;1958年,属博罗县柏塘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区建置属柏塘区;1986年,改区设镇属柏塘镇;1990年,设立柏塘镇石岗村管理区。1999年,称石岗村民委员会至今。石岗村……。
  石坝社区是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杨侨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41322122509。
  当时有一高地,洪水冲不垮,绕弯向低处流,造成一角,故名塘角。先民于明朝嘉靖年间从梅州南迁定居塘角村。清朝时期,属博罗县苏州巡司署管辖;民国时期,属河源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观音阁乡塘角二村;1960年,称塘角大队;1963年,称博罗县观音阁镇桂塘大队;1999年,桂塘村拆分为桂岭村和塘角村两个行政村,改称塘角村委会至今。塘角村……。
  1992年前属石下管理区,1992年经上级批准成立甘坑管理区。1999年5月改称现名至今。甘坑村……。
  1949年9月属三区左潭乡,1951年12月称三区下埔乡,1957年12月称左潭乡下埔村,1958年10月称下埔大队,1984年3月复称下埔乡,1987年1月称下埔村民委员会,1989年10月称下埔管理区,1999年4月改称现名至今。下埔村……。
  因桥东社区居委会辖区位于澳头原拱桥东面,故名。桥东社区……。
  石圳村是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41302008210。
  解放初期设第三居委,属汕尾镇。1989年属凤山街道第三居委,属凤山街道。2002年设凤照居委会至今。凤照社区位于市区新兴街71号,面积约0.13平方公里,总户数1602,总人口数6703人,党员49名,两委干部有9名;下辖有革新渔业村小组;凤照社区是汕尾老居民区,群众多数是务工者,集体经济也比较薄弱。……。
  新村村位于红草埔边西侧约6.5公里处,边马公路南畔,有人口1126人。(埔)边马(宫)公路从村前经过,深圳至汕头高速公路从村后经过。村庄聚落沿公路西北,东南走向呈条块状分布。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该地旅居港澳的同胞繁多,素有“侨乡”之称。新村村经济以侨汇、农业为主,兼以鱼塭养殖。果树种植为新村村的传统副业,出产的杨桃远近闻名。……。
  南门社区位于海丰县城中心,地处老城区,集体经济较为薄弱,辖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下辖7个居民小组,总户籍人口约1万人,辖区内主要街道有海丽大道,人民西路,人民南路,中山南路,红场路,益民街,博约街等商业街道,有彭湃纪念医院,粤东武警医院,南湖客运站。景点有富有传奇美丽的南湖,有民国时期都督府,有小莫斯科之称的红宫、红场等红色旅游景点,有海丰县中心幼儿园、第四小学、海丰中学等……。
  明万历间年分别由福建省福州御史街河漳州府漳潭县妈祖巷人迁此立村,取名“厚仁家”,1950年简称为仁家村。属六区青坑乡。1953年属赤坑区青坑乡。1975年间社尾、仁家、上埔三个村从原青坑大队析出,设置三联大队。1987年5月设立仁家村委会,1996年1月从三联大队(管区)析出设仁家管理区办事处。1998年复设为仁家村委会,一直沿用至今。仁家村委位赤坑镇南侧,仁家村有人口1430多人,耕地面积430……。
  清乾隆年间立竹符村,1987年5月批准设立,1990年从东港管理区办事处析出竹符、船路、竹符新村三个自然村,设置竹符管理区办事处,1998年改为竹符村委会,一直沿用至今。竹符村委地处梅真区南部约5公里,面积约1.5平方公里,辖有竹符、新兴、船路三个自然村,2010年总人口2298人,村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近几年部分村民利用地处沿海的地缘优势,兼有水产养殖,经济较活跃。……。
  仔村委会位于海丰县城北部,距离海丰县城30公里,毗邻黄羌镇。2004年12月随西坑乡撤乡并入公平镇。是下村、万仔村的合称,下辖田背、下、万仔、三对门、下岗5条自然村,有93户人家360多人,耕地面积190多亩,村委会驻地在下村。村委会属于高丘陵地带,海拔500米以上,山岭坡度大,可耕地面积人均不足0.22亩,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番薯等农作物,盛产柑桔、香蕉、青梅、龙眼等水果。主要对外交……。
  明崇祯年间(1621-1628年)村民围填低洼水塘造田,后由分散居民点合成村;1949年与东埔村合并为东围乡,属军潭区;1957年冬,撤区并乡,属炎龙乡;1962年与东埔分设,改为炎围大队,属炎龙公社;1983年改称为炎围乡;1986年再与东埔合并为东围乡,属炎龙区;1988年撤乡改为村民委员会,与东埔分设,改为炎围村委会,属城东镇;1994年改称管理区;1999年改为村民委员会,并沿用至今。炎围……。
  土改时设为桥冲乡,属第三区(博美区),1958年公社化时分出东竹后,溪碧设为大队,属博美公社,1964年有一段时间更名为红十月大队,后因上级不同意,又继续沿用溪碧名称,1973年划归桥冲公社,1983年改为溪碧乡,属桥冲区,1987年改为溪碧村委会,属桥冲乡,1994年改为溪碧管理区,属桥冲镇,1999年改为溪碧村委会,此名沿用至今。溪碧村位于桥冲镇西南端,距离镇政府最远处达10公里,地形南高北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