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点推荐 > 2023年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2]
2023年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2]
2024年1月,省委依法治省办、省委农办、省司法厅、省民政厅联合印发通报,决定确认广州市越秀区白云街道东湖新村社区等482个村(社区)为2023年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
因村委会驻地水口自然村,故名。1952年与斜周为一个乡称扶北乡,1956年合作化称扶溪高级社,1958年成立公社划入扶中管理区,1960年与斜周分开单独成立大队,称水口大队,1984称水口乡,1986年称水口村委会,1989年称水口管理区,1998年称水口村委会,名称沿用至今。水口村……。 |
因解放初期,为尚利团结,促进村与村、姓与姓之间的和睦友爱,故名。新中国成立属大桥乡管辖,1958年属大桥大队管辖,1961年从大桥大队划出,称亲联大队,1984年称亲联乡,1986年称亲联村委会,1989称亲联管理区,1998年称亲联村委会,属曲江区管辖,名称沿用至今。亲联村……。 |
1952年为农业合作社;1954年成立东二乡;1958年改称东二大队;1983年改称东二乡;1987年改称东二管理区;1998年撤区建村,改称东二村村委会至今。东二村……。 |
1956年成立四村高级农业合作社;1960年成立四村大队;1983年改称四村乡;1987年改称四村管理区,1998年撤区建村,改称四村村委会至今。四村村……。 |
满堂村位于隘子镇西南部,全村人口约1575人。满堂村坚持生态发展思路,形成了以香菇、宰相粉、林芝等为主的生态绿色产业,先已发展香菇种植100多亩,宰相粉加工厂20多家,林芝种植300多亩,2017年农民人均收入14482多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生态农业,实施开发路、桥、水综合配套设施建设,硬化村道2.1公里,新秀桥梁1座,生态河堤2300多米,修建污水处理池2个。民居以地方民俗特殊为主体,全面实……。 |
连溪村位于镇政府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不到一公里,下辖6个村小组,是革命老区。全村有农户198户,总人口788人,有中共党员38人,三个党小组。辖区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98亩,其中水田面积470亩,旱地面积100亩,山林面积1528亩。村民经济收入靠种植、养殖及米面加工为主。近几年来,村委会带领广大干部群众锐意进取,立足当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社会主义新……。 |
因此地有一泉眼,故名。1949年-1957年称为突水乡;1958年-1983年称为突水大队;1983年-1986年称为突水乡;1986年-1993年称突水村委会。1993年-1998年改称为突水管理区;1998年改称为突水村民委员会,并沿用此名至今。突水村……。 |
因成立公社,本村在公社驻地东南方向,故名明星。1949年-1957年称为明星乡;1958年-1983年称为明星大队;1983年-1986年称为明星乡;1986年-1993年称明星村委会。1993年-1998年改称为明星管理区;1998年改称为明星村民委员会,并沿用此名至今。明星村……。 |
新城西社区地处南雄市新城南端。现有管辖面积约0.7平方公里。总人口11000人,2912户,其中本地户籍895户。设有8条自然街巷,20名社区小组长,驻社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有37个。社区党支部成立于2002年6月,现有正式党员56个。本届居委会职位数共设3名,主任、副主任、委员各一名;支委设3名,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各一名。社区“两委”干部的文化水平均达到大专以上,年龄结构合理,工作……。 |
1958年设立乌石岗大队,1984年设立乌石岗乡政府,1990年设立乌石岗管理区,1998年设立乌石岗村委会,沿用至今。乌石岗村……。 |
因此地四面环山,曾是农民起义的盘踞地,故名。1950年前与后草、下黄合并为西湖村,1950年划出后称营盘乡,1958年公社化时称营盘大队,1984年称营盘乡政府,1986年称营盘村委会,1990年称营盘管理区,1998年称营盘村委会,沿用至今。营盘村……。 |
1949至1957年称井塘乡,1958年称井塘大队,1987年称井塘管理区,1998年称井塘村委会,沿用至今。井塘村……。 |
一、基本情况埕头村共辖 13 个自然村,共有农户 278户 1605人,其中年人平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共有 114 户516人,贫困人员占全村的 35 %;共有 1605 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全村人员的 99 %。村委集体经济年收入1。5万元左右。目前,该镇进村委的乡村公路实现了硬底化,共有3 条自然村的乡村公路实现了硬底化,全村实现了“通电、通水、通邮、通视”。埕头村的基础产业主……。 |
因山坑面积大,故名。新中国成立初设立大寮坑乡,1958年设立大寮坑大队,1983年设立大寮坑乡政府,1986年设立大寮坑村委会,1989年设立大寮坑管理区,1998年设立大寮坑村委会,名称沿用至今。大寮坑是瑶族乡村,总面积为23740亩,耕地面积为455亩。辖区有5个村民小组,共172户,总人口为721人, 其中贫困户113户,471人。人均收入3588元。主要经济来源是林木、外出打工、种植水稻、……。 |
新村村委座落于县城郊区西北方,距离镇政府15公里,是个纯瑶族村,全村现有392户农户,1695人,山多耕地少,主要产业是水稻种植和杉木林,有山林面积36500亩,耕地面积790亩,人均耕地只有0.46亩,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3472元。近几年,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有:长乐村前公路硬底化改建;新村到云门坳公路硬底化改建,乌坑坝林场搬迁并建起新房;洋碰移民村拆旧建新和三通一平。社会保障方面,农村合作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