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2022年云南省绿美村庄[10]

2022年云南省绿美村庄[10]

  根据中共云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云南省绿美乡村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云农办通〔2022〕9号)要求,各地深入推进绿美乡村建设工作。经逐级申报、分级审查、省级实地核查抽查、社会公示,评定昆明市五华区西翥街道等129个乡(镇)为2022年云南省绿美乡镇,昆明市五华区陡坡社区陡坡小组等200个自然村为2022年云南省省级绿美村庄。
  因此地地形地貌好,是有福之地,名为振兴,意为振兴家业之意;村委会驻振兴村。解放初属洱源县第三区,1956年属凤羽乡起凤高级公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凤羽人民公社起凤管理区,1963年撤社改区,原管理区改为小公社,为凤羽区振兴公社,1970年撤区改社,恢复三级人民公社,原小公社改为大队,为凤羽公社振兴大队,1984年4月取消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建制,重新建立区乡,为凤羽区振兴乡,1988年在此进……。
  沙溪(寺登)区域是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集市,有完整无缺的戏院、旅馆、寺庙、寨门,使这个连接西藏和东南亚的集市相当完备。寺登街元末明初称:“南坛”,意即:“南面的佛坛”。明清两代人户不大断增加,逐渐形成规范古集。整个集市座落在沙溪坝中部鳌峰山的鳌头位置,东有黑潓江环绕,环境地理位置俱佳,明永乐十三年兴教寺扩建后,“南坛”一名改称“寺登”。“寺”即兴教寺,“登”即白族语“地方”。经明清两代的规划建设,……。
  1949年以前该大队属称沙乡辖,1952年改建乡时属沙坪乡;1958年公社化后与沙坪分开,改建为石龙管理区;1962年调整期改称石龙公社;1970年后称石龙大队;1984年后称石龙乡;1988年为沙溪乡石龙村公所,2001年9月为沙溪镇石龙村村民委员会至今。石龙村……。
  因取沙登村之沙与黄花坪村之坪字,合而得名沙坪村民委员会。1949年属剑川县第四管理区,1956年为剑川县第三管理区沙坪乡,1958年为沙溪公社沙坪管理区,1963年沙溪区沙坪公社,1970年为沙溪公社沙坪大队,1984年为沙溪区沙坪乡,1988年为沙溪乡沙坪村公所,2001年9月为沙溪镇沙坪村村民委员会至今。沙坪村……。
  新华村是依原生态自然村落建成的文化旅游区,行政区总面积53.2平方公里,辖区有1166户,5739人,海拔在2000―2300米之间,位于鹤庆县城西北部,距丽江39公里,距丽江机场12公里,白族占总人98.5%,是一个典型的白族寨子。2001年,新华村因其悠久的手工艺文化、独特的民风民俗及优美的田园风光被国家文化部、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分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俗文化村”,2006年,……。
  白语称“纳屋,纳:南;屋:坡寨,含义为南坡,后谐称南河,故名。2000年9月得名。解放初为鹤庆县第二区南河行政村,1956年改为鹤庆县第二区南河乡,1958年改为如意乡南河行政村,1958年10月改为辛屯人民公社群峰大队,1960年改为如意公社群峰大队,1963年改为辛屯区群峰大队,同年改为辛屯公社群峰大队,1984年撤公社改区,为辛屯区南河乡,1988年撤区建乡,为辛屯乡南河村公所,2000年7……。
142、户弄村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遮放镇] 芒里村民小组
  “户弄”为傣语,“户”意为头,“弄”意为水塘,因建村时,村旁有一水塘,村子坐落在水塘上方,故而得名。1953年设户弄乡;1958年改为户弄大队;1959年4月改为卫东生产大队;1971年又恢复为户弄生产大队;1982年改为户弄公社;1984年恢复户弄乡;1987年12月改为户弄办事处;2000年改为户弄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户弄村……。
143、帕底村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风平镇] 介桃村民小组
  “帕底”傣语,“帕”为姓氏,“底”为开始,“帕底”意为帕姓居民始建的村,因帕姓人家首先到此建村,故而得名。1958年设帕底乡;1959年改为帕底大队,属帕底人民公社;1960年恢复帕底乡,属风平区;1969年改称反帝大队;1972年改称帕底大队;1984年恢复帕底乡;1988年改为帕底村公所;1998年改为帕底办事处;2001年改为帕底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帕底村……。
144、遮晏村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风平镇] 上井坎村民小组
  “遮晏”傣语,“遮为城,“晏“为燕子,“遮晏”意为燕子城,因村旁有一水塘,经常有燕子在正午时到水塘中戏水,故而得名。1975年设遮晏乡;1966年改称反帝大队;1971年改称遮晏大队;1984年恢复遮晏乡;1988年改为遮晏村公所;1998年改为遮晏办事处;2000年改为遮晏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遮晏村……。
145、下东村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芒市镇] 红木园村民小组
  芒市坝东部山区按海拔高底分为上东、中东和下东,因该地区属于芒市坝东部山脉且海拔低于中部地区,故而得名。1953年设立下东乡;1963年改设下东大队;1984年改设下东乡;1988年改设下东行政村;1995年改设下东办事处;2000年改设下东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下东村……。
  “广丙”为傣语,意为坪台。因村居住于坪台地,得名广丙。以广丙作村名,村委会驻地坝过,故名。原属新城乡(现新城村委会);1984年建置广丙乡;1988年称广丙行政村;2000年10月村改委后称广丙村民委员会,自得名以来,沿用至今。广丙村……。
  “贺勐”为傣语,“贺”意为头,“勐”意为地方,即盈江坝头之意,以地处盈江县旧城镇坝区东部边缘而得名贺勐,故名。1954年建立贺勐乡,1971年设贺勐大队,1983年复建贺勐乡,1988年撤乡建制贺勐行政村,2000年10月村改委后称贺勐村民委员会,自得名以来沿用至今。贺勐村……。
  “新府”为汉语,意为新社会主义村寨。以新府作村名。始建于1954年称新府乡;1968年改称红旗大队;1971年称新府大队;1984年复称新府乡;1988年改称新府行政村;2000年10月村改委改称新府村民委员会。新府村……。
  “刀弄”为景颇语,“刀弄”由“道拢”音译过来,无确切意思,故名。原属铜壁关建边村管辖,1996年4月省政府批准社那邦镇后,称刀弄办事处;2000年10月村改委为刀弄村民委员会,自得名以来沿用至今。刀弄村……。
  原名管桩,解放前为南甸土司管理界桩及山林,同时强令供土司小姐的烟脂水粉的村庄,后改名关璋。1957年得名,驻地碑拓洼。清属南甸宣抚司直隶散寨。1912年属梁河设治局第一区。1950年属梁河各族自治第一区河东乡。1957年设关璋乡。1958年改属腾冲县曩宋公社。1961年4月恢复梁河县制属曩宋区关璋乡。1984年改名为关璋阿昌族乡。1988年2月改关璋行政村。2000年村改委更名为关璋村民委员会。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