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2022年云南省绿美村庄[11]

2022年云南省绿美村庄[11]

  根据中共云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云南省绿美乡村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云农办通〔2022〕9号)要求,各地深入推进绿美乡村建设工作。经逐级申报、分级审查、省级实地核查抽查、社会公示,评定昆明市五华区西翥街道等129个乡(镇)为2022年云南省绿美乡镇,昆明市五华区陡坡社区陡坡小组等200个自然村为2022年云南省省级绿美村庄。
  原属腾越厅河西练,1956年为第三区第七村。1956年11月15日改属梁河县河西区勐武乡。1959年从勐武乡析出设丝瓜坪乡。1972年改大队。1984年恢复乡。1988年改丝瓜坪行政村。2000年改丝瓜坪村民委员会。2020年12月撤销丝光坪村民委员会建平易村民委员会。丝光坪村……。
152、龙安村 [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陇把镇] 汉一队村民小组
  1981年8月,成立龙安大队,同时建立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4月龙安大队改建为龙安乡,1987年改为行政村。2000年改称龙安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龙安村……。
  1954年前系土司山官管辖,1954年工作队进驻开辟工作,1969年改为龙江大队,1996年改名为营盘大队,2000年改为营盘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营盘村……。
154、巴达村 [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城子镇] 曼崩坝村民小组
  “巴达”为景颇语,“巴”意为坝子,“达”意为战壕。解放前因民族之间械斗,曾修筑过战壕,取名为巴达。1959年由广外乡划出8个寨,为巴达片,1969年公社化,置巴达为长征大队,1971年恢复为巴达大队,于1984年4月15日普选改为乡,1988年置村公所,2000年村改委后置巴达村民委员会,归邦瓦乡辖,2002年11月邦瓦乡撤乡并镇后归城子镇辖,名称沿用至今。巴达村……。
  “姐勒”为傣语音译,“姐”意为城镇,“勒”意为上方,即上方之城。因村寨建于勐卯城上方,故而得名。1950年前,属姐勒管辖。1956年建姐勒乡,1969年曾称东方大队。1984年复置姐勒乡,1988年称为姐勒行政村,2000年更名为姐勒村民委员会。自得名后沿用至今。姐勒村……。
  1950年为海南行政村,1954年为海南乡,1958年为海南管理区,1961年为海南大队,1963年为海南公社,1966年为海南大队,1984年为海南乡,1988年为海南行政村,2001年村改委为海南村民委员会至今。海南村……。
  因位于“双贵峰”山脚下。1954-1960年称贵峰大队,1962-1965年称红光公社,1966-1969年称红光大队,1970-1983年称贵峰大队,建址在三元村;1988-2001年称贵峰行政村,2001-2013年称贵峰村民委员会,2013年至今,改名贵峰社区居民委员会。贵峰社区……。
  1950年-1984年称黄山公社中济大队;1984年-1988年称玉龙区中济乡;1988年-2000年称黄山乡中济村公所;2000年-2002称黄山乡中济村民委员会;2003年至2004年称黄山镇中济村民委员会;2004年今为束河街道中济居民委员会。中济社区……。
  1950年设翠湖村公所,1952年设翠湖乡政府,1958年设翠湖管理区,1960年设翠湖大队,1961年设翠湖小公社,1968年设翠湖大队,1984年区、乡体制改革时设翠湖乡人民政府,1988年1月改镇为翠湖办事处,2000年改为翠湖村民委员会,一直沿用至今。翠湖村……。
  因龙开口水电站库区移民搬迁安置于涛源镇原金江村委会力龙、木桂、水箐村地域内,取“团结、和谐”之意得名。2013年设立和谐村委会至今。和谐村……。
  据传古时有一对傈家姐妹生的十分聪明伶俐,姐叫腊姑,妹叫白姑。有一年小凉山彝族寨的一个王子看中了腊姑,派人来求婚,遭拒绝后派人来抢亲,腊姑闻讯逃走,跑到河边被众兵打死,白姑知道后痛苦欲绝,恐难免遭侮辱,跑到河的下游投河自尽,人们为怀念她们把河上游取名为“腊姑河”,下游取名为“白姑河”,本村委会坐落于河下游而得名“白姑”。1961年从丁王管理区分出,成立大队,1963年设立小公社时划回丁王小公社,19……。
  因本村有股泉水(俗称龙洞)村民用石块把它砌成水井,故名“龙井”。该地名自得名以来一直沿用至今。龙井村……。
163、落水村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永宁镇] 里格村、大落水村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永宁乡落水村委会隶属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乡,地处乡东边,距乡政府所在地30.00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县93公里。东邻四川,南邻宁蒗县红桥乡,西邻木底箐村委会,北邻永宁村委会。全村有耕地总面积3790亩,均为旱地。落水村有独特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和风景旅游资源等。落水村,属于半山区。距离村委会0.00公里,距离镇30.00公里,国土面积55.60平方公里,海拔2700.……。
  此地兰坪县与剑川县的交界地区,为剑兰公路81公里路桩所在区域,故名“八十一”。原属通甸镇丰华村民委员会辖地,1985年始州人民政府在此建设黄木冶炼厂,人们在此聚居,逐渐形成集市,将此地习惯称之为“八十一”。2010年,经通甸镇政府申请,县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八十一社区居民委员会,自得名后沿用至今。八十一社区……。
  藏语地名。“秋”指井水,“那”指生病,“桶”指喝水,据传,以前有棵核桃树下有口井,人畜喝了井里的水就会得病。1956年属贡山设置局第一保,称秋那桶乡(也称一乡);1969年成立人民公社时称秋那桶大队;1984年称秋那桶乡;1988年县乡体改后称秋那桶行政村;2009年12月村改委后称秋那桶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秋那桶村是一个以优美的田园风光著称的小小村落,在丙中洛的最北端,不多的几户人家散落于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