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姓最早在此定居,故名。 |
原名松村,据传最早此地为一片松树林,故名。后迁来孙姓渐多,遂更名孙村。 |
该村居民张姓居多,故名。 |
村子建于土山梁上,根据高低分为上、下梁,该村位于南部居高,故称上梁。 |
村子建于土山梁上,根据地势高低分为上、下梁,该村据上梁之北,地势比上梁低,故称下梁。 |
村子濒临张涧河,位居两沟汇合处,故名。 |
据传该村与下岭后(现名下李候)之村名是以本市东南部制高点关子岭而定。由南往北而视,两村均在关子岭之后。据地形高低分称,该村较高,故名“上岭后”。 |
原名下岭后,因东南有上岭后而名。汉李陵葬此地,更名下李侯。据《介休县志》载:李侯墓在县东四十里下岭后村。陵卒塞外,单于递送陵尸于长安,至此马不行,遂葬焉。宋天禧二年(1018),乡民因墓建庙。 |
地处山谷间,早年南部山坡上松柏成林,伐木者始住此地,以加工板材为生,故名。 |
原名张家庄,由姓张开始住居,文化大革命改为红卫庄。1966年“四清”,接着“文化大革命运动”,误认为以姓氏定村名即有封建色彩,遂更名红卫庄,当时虽未履行审批手续,但至今已使用45年之久,群众称呼已成习惯。取意“保卫红色政权”。 |
村南有煤窑,早年居民多以挖煤为生,故名。 |
原名侯家障,以姓氏得名,1966年“社教”运动中,因村中已无侯姓,为纪念毛主席“东风压倒西风”的著名论断,更名为“东风”。当时虽未履行审批手续,但至今已使用数十年之久,群众称呼亦成为习惯,故不再更动。 |
地处一山沟口,取其“沟深藏龙卧虎,口大出将入相”,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