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点推荐 > 云南省2022年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精品村[8]
云南省2022年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精品村[8]
根据《中共云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云南省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云农领发〔2022〕7号)要求,各地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示范乡镇、精品村、美丽村庄建设工作。经逐级申报、分级审查、省级实地核查抽查,评定昆明市五华区西翥街道新民社区等203个行政村(涉农社区)为云南省2022年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精品村。 |
系彝语地名,“夸(卡)”:村,意为有竹子的村庄。1933年为弥勒县第二区和第三区;1938年为弥勒县甸西乡和法门乡;1949年为弥勒县第一区夸竹乡;1955年为弥勒县弥阳区夸竹乡;1958年从弥阳区分出成立东风公社夸竹生产大队;1959年为东风公社夸竹管理区;1963年为招纳区夸竹公社;1970年为新哨公社夸竹大队;1984年为新哨区夸竹乡;1987年为新哨镇夸竹村公所;2000年为新哨镇夸竹村民……。 |
系彝语地名,“章保”:山包,意为在山包上建村庄。1949年为弥勒县第六区章保乡;1953年为弥勒县第一区章保乡;1955年为弥阳区章保乡;1958年为弥阳公社章保生产大队;1959年为大庄公社章保管理区;1961年为大庄公社章保生产大队;1963年为大庄区章保公社;1970年为大庄公社章保大队;1983年3月为弥东公社章保乡;1984年为弥东区章保乡;1987年为弥东乡章保村公所;2000年为弥东……。 |
彝语地名。古代写作“矣戈”,矣指水,戈指弯弯,即此地为流水拐弯之地,后雅化为“益谷”。1958年为白水人民公社益谷管理区,1962年为白水区益谷乡,1970年改为白水人民公社益谷大队,1984年为白水区益谷乡,1987年为白水乡益谷村公所,2000年为白水乡益谷村民委员会,2001年6月至今为白水镇益谷村民委员会。益谷村……。 |
全福庄为“钱龙普”先建村,取名全福庄,表示共同幸福。1950年属元阳县团结区;1956年为第一区全福庄乡;1972年为胜村公社全福庄大队;1984年为胜村区全福庄乡;1988年,区乡体制改革为胜村乡全福庄村公所;2000年,村级体制改革胜村乡全福庄村民委员会;2007年撤乡并镇,胜村乡并入新街镇,属新街镇全福庄村民委员会至今。全福庄村……。 |
因该地原是一片大沙坝而得名。2010年6月30日移民搬迁至此,2010年11月15日为南沙镇大沙坝村村民委员会至今。大沙坝村……。 |
勐龙,傣语,勐:坝子,龙:大,勐龙即大坝,故名。1954年设木龙傣族乡,1969年改设木龙大队,1982年更名勐龙大队,1984年改设勐龙傣族乡,1988年2月改设勐龙村公所,2000年改设村民委员会至今。勐龙村……。 |
地西北村委会位于乡境南部。东、南、西部与越南接壤,北与中寨村相连。地域面积27.37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76.6人。驻地海拔840米。辖地西北、荔枝树、石头寨、鸡窝寨、八抵寨、三家寨、大坪上寨、大坪中寨、大坪下寨、老厂、五家寨等11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165亩,其中水田1722亩,旱地1278亩,人均1.56亩。2011年有500户2290人,其中男性1176人,女性1114人。世居哈尼族、彝族……。 |
哈尼族语,二甫是“欧普”的不准确音译转写,意为泉水涌出而得名二甫村。1973年11月成立半坡公社由东沙大队划分成立二甫大队;1984年4月撤销公社、大队,设区建乡,将原半坡公社二甫大队改称半坡区公所二甫乡;1988年3月县乡机构改革改称半坡乡二甫村公所;2000年11月村改委改称二甫村民委员会至今。二甫村……。 |
因村民委员会驻地坐落在引水槽附近,故名。1950年6月属河口市坝田区;1954年划归屏边苗族自治县;1960年河口、屏边两县合并,成立跃进公社,属跃进公社;1962年恢复河口、屏边两县建制,跃进公社划归河口,改为瑶山乡公社,水槽大队;1984年改为水槽乡;1987年改为水槽行政村;2000年村级体制改革改为水槽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水槽村……。 |
1950年6月属河口市河溪区三村;1951年改为第一区,属一区三村;1954年改为南溪乡;1958年属于红河人民公社;1970年1月红河人民公社改称为云南省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十六团;1974年改分为四个国营农场,有部分村寨属农场代管;1987年成立南溪镇,属南溪镇龙堡办事处;2000年村级体制改革改为龙堡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龙堡村……。 |
清属开化里。宣统二年(1910年)分属南区、北区。1939年后分属云集镇、新平乡。1950年属中心区。1951年属第一区(红旗公社、攀枝花区)。1964年改为合掌大队。1983年改为合掌乡。1986年改为合掌行政村。2000年5月改为合掌村民委员会,自更名以来沿用此名称至今。合掌村……。 |
清分属开化、永平2里。1910年,属西区。1939年,为升平镇。1950年,为第二区。1958年,为英雄公社。1959年为平坝公社。1962年,改平坝区。1966年,改平坝公社,并从中分出小街、新街、底泥等公社。同年将以勒冲、古那冲、车期大队划归喜古公社。1969年朝阳(铜厂)划归攀枝花公社。1970年底,底泥公社并入。1985年后为“平坝办事处”。1990年改为“平坝行政村”。2000年8月后改……。 |
1963年接收印度、印尼、越南回国的归侨后,取名为”国营稼依华侨农场”。1978年又接收一批归侨。侨园社区居民委员会成立于2012年4月,更名后沿用至今。侨园社区……。 |
芦柴冲村民委员会成立于2000年1月村改委,前身是芦柴冲办事处,村改委后沿用至今。芦柴冲村……。 |
因驻地东北有村名瓦厂,原曾在瓦厂设立过小乡,公社,行政村,后搬迁到汤谷。1952年全县设西洒、蚌谷、兴街、董马4个区70个小乡时,设小乡名瓦厂乡。1962年改设小公社名瓦厂公社。1971年改设生产大队时,改名为瓦厂生产大队。1983年改为小乡时改名为瓦厂乡。1987年8月改设行政村时,名为瓦厂行政村。2000年7月,改革村级体制实行村民自治改为瓦厂村民委员会地名,沿用至今。瓦厂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