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袁坊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袁坊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传过去黄河滩上有一只废圆船,穷人在船上卖茶,渡口行人长在此喝茶休息。后来迁到此地耕种开荒的人渐多,定居在圆船周围。从此人们把圆船称为袁坊,故名。另据传清嘉庆年间此地曾为渡口,有人在破船上搭一圆形草棚卖水为生。后此地人口增加,发展成村,故名圆房,演变为袁房,后又演变为袁坊。原村址在现址西北约3公里处,本世纪初因黄河泛滥,居民迁居现址。因村委在袁坊,故称为袁坊村民委员会。
因村委驻扎在毛庄,故称为毛庄村民委员会。
过去有一户姓周的在此居住最早,周家有一个麦场较大,故名。
因姓魏的人口最多,住在黄河大堤边,并在大堤湾里,故名。
传村北有陈桥黄河渡口,行人下船去开封曹门必经之路的路边有人开个客店,南来北往的客人不能赶路时,到此居住,故名南北店,大约清朝中期建村。另一说法是,从前此地为黄河渡口,南北开了两家客店,成名后名南北店。因村委位于南北店,故称为南北店村民委员会。
传付姓人氏在此居住,经发展后壮大,一分为二,在东为付东,在西为付西,在东,故名。
清乾隆时,一长相夺目的姓张的人在此居住,一自称姓莫的巩县人为其长相所奇,与之交友,并赠军饷,张以此资盖楼置产,其楼造型宏伟,人称军张之楼。日后,人亦名村为军张楼。后西部又移来居民,故有前(东)后(西)军张楼之称。再后人口繁多,连二为一,故名。
传200多年前,一个名叫李祥的人在此居住,并在村北设一茶摊,故李祥之名远近皆知。后外人迁入,发展成村。于是村以人名,称李祥庄,故名。
清代中叶,王姓居南名王庄,段姓居北名段庄,后二庄合一名王段庄,故名。
原有一座古寺,名府君寺,1966年4月拆毁,村以寺名。传建于清代早期,初人丁稀少,后因黄河河道南滚,村西北徐家庄人迁入,人口发展,又与村南高家庄结合,统称府君寺。1965年4月破四旧时,村名因属四旧之列被破,因村多柳树,政治上强调“红”字,故取名红村。现仍为府君寺。因村委所在地在府君寺,故称为府君寺村民委员会。
付姓人氏在此居住,经发展后壮大,一分为二,在东为付东,在西为付西,在西,故名。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