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延庆区永宁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2]

延庆区永宁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2]

吴坊营村南与小庄科近邻,北近上磨村,西靠金牛山、无影山,西南与沈家营镇香村营隔河相望。吴坊营村位于永宁镇西5公里处,延琉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村域面积2.17平方公里。全村有农户354户,944人,其中农业人口692人,村60%人口为满族,属于民族村。全村耕地面积1163亩,以农业种植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葡萄、蔬菜、玉米和黄豆,全村种植葡萄300亩,其间套种黄豆180亩,其余土地种植玉米、蔬菜。

小庄科村位于延庆县城东南11.8公里处,永宁镇驻地西南6.5公里处。小庄科村东近东小营,西邻沈家营镇香村营,北靠金牛山,南毗宝林寺。地势北高南低,海拔495米。村辖域面积1.91平方公里。村内街道呈东西、南北走向高低落差较大。小庄科现有村民239户,514人。其中非农户70户,107人,农户169户,407人,均为汉族,姓氏以罗、郑为主。1984年在村0土新石器时期文物。由于小庄科村土地流转,其中大部分劳动力外出打工。未来发展方向是把小庄科村建设成花园式村庄,打造永宁第一美丽乡村,建设特色景观,发展民俗旅游,也带动广大村民致富。

1954年因修官厅水库迁至现址,前平坊村村落内主街呈东西、南北走向。现有农业户111户、263人,居民47户、69人,姓氏以高、詹、赵为主。耕地面积837亩,其中蔬菜大棚占地260亩,前平坊村蔬菜标准化基地是市级标准化基地,在2004年5月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蔬菜种植专业户73户,到目前为止已成功申报了茄子、生菜、大白菜、辣椒、西兰花、结球甘蓝、香芹、番茄8个无公害蔬菜品种,蔬菜年产量在780吨左右,年销售额可达128万元。基地配有冷库、杀虫灯、农田水利配套设施,每户菜农家都配有专用的农药喷洒工具及农用器具。村民在种植蔬菜同时还种植玉米,2010年全村总收入为441.7万元、人均收入为6810元。

明代建村。1954年修官厅水库,后平房村一部分迁移至此村。

孔化营村东与盛世营毗邻,西南与前平房接壤,西北与三里墩临近。地处平川边缘,海拔507米。村辖域面积5.48平方公里。村落主街呈南北走向。孔化营村村域面积5.41平方公里,交通便利。现有450户,1012人,姓氏以魏、卫、梁为主。耕地面积3654亩,标准化基地蔬菜面积2300亩,占耕地面积的67.1%,建有春秋大棚500栋,从事蔬菜生产的有200户,占全村总户的44%。2011年蔬菜总产量达3200吨,蔬菜总收入470万元,人均收入1.2万。蔬菜生产已成为孔化营村主导产业。

村内部分村民信仰天主教。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延庆兴起,大多数教民避难于村中。同年5月26日,义和团攻破孔化营村教堂,杀死教民700余人,烧毁房屋20余间。

村中有明代所建泽润寺一座。

新华营村辖三里墩自然村。三里墩村中有烽火台。距永宁城三里,故名。村北九龙山前有一洞,名朝阳洞。洞内原有佛像,已毁。

新华营村位于永宁镇西2公里处,村庄面积0.68平方公里,现有农业户数739户,农业人口1696人,非农业366户,非农业人口545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46%,是个地地道道的少数民族村。

全村以蔬菜种植、奶牛养殖、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全村耕地面积3243亩,林地面积2302亩,山场面积1500亩,春秋棚392栋,温室大棚22栋,现有奶牛150头,生猪养殖户有60户,猪存栏5000头。新华营村现有食用菌合作社,奶牛合作社,有机肥合作社和生猪养殖合作社。充分利用这三个合作社带动新华营村经济发展。

1954年修建官厅水库,淹没区内詹家堡部分村民迁入左所屯村。1974年于村西发现古墓穴7处,墓内被盗,存石碑5块。墓志记载,墓主吴氏原为江苏句容人。明初迁徙于此,生息繁衍。左所屯村亦有“吴家坟”之称。

左所屯村地处延庆平原地带,位于延庆县城东15公里,108国道北侧,南边紧邻延琉路,西边紧挨白河渠,昌赤路从左所屯村中穿过,交通便捷。全村南北长1公里,东西长1.5公里,村域面积广阔。

左所屯村拥有7个生产队,村民2398人,计1156户。其中农业户数696户,劳动力800人,农业人口1630人,非农业人口768人。全村耕地面积5040亩。目前左所屯村的产业结构还是以农业为主,以工业为辅,农业又以大田作业为主,以特色芦笋种植为辅。2010年全村总产值2700万元,人均所得约8000元。

镇政府坐落于北关村。

北关村位于延庆城区17公里处,永宁古城北侧,西北邻左所屯,东北靠永宁瓦厂,东距狮子营2.5公里,南与利民街相望,西为集贸市场。全村有230户,共有村民508人,有汉族、满族。姓氏以王、白、沈为主。有11个村民小组,其中党员38名,共有土地1094亩,人均土地2.15亩,灌浇面积达99.96%。北关村产业以农业为主,村中各户多种植玉米与果树。

西关村位于延庆县城东17公里,永宁镇西0.5公里处。村域面积0.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300亩、全村783户、1662人,多为汉族。近81%人口从事第一产业,现有耕地面积1804亩,2010年,西关村经济总收入1935.3万元,人均收入9232.1元。

村内产业现以蔬菜种植为主。拥有配备现代化节水喷灌设备的500亩蔬菜基地,目前村内新建了14栋温室和400栋春秋大棚主要种植绿菜花、辣椒、生菜等20余个蔬菜品种,使得蔬菜产业继续壮大,并且以此为基础,向有机蔬菜,特色蔬菜方向发展,带领村民奔向小康生活。

小南园村原为西关村南的菜园,当时有大南园和小南园两个菜园,民国年间在此形成村落,沿用小南园为村名,后来由于老百姓多把“园”简写为“元”,“小南园”逐渐变为今日的称谓--小南元。

小南园村位于延庆县城东17.5公里、镇驻地0.5公里处。村庄东临永宁城,北靠西关,南与盛世营相连,村内现有104户、311人,有汉族、满族。小南园村属于平原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和蔬菜,以及少量果树。

盛世营村位于永宁镇西南方向1.5公里处,村域面积0.2平方公里。北邻生态北路,交通便利,来往人群密集。全村159户,322人,其中农业户籍111户,263人,非农业户籍48户,59人,有汉族、满族。姓氏以刘、程、鲁、张为主。盛世营村现有两委4人,其中2人实现交叉任职。村内现有党员22名,党员议事会15人,党员平均年龄59岁。

盛世营村地处延庆平川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等经济作物。村现有耕地710亩,山场352亩。

南关村西与盛世营相接,东近昌赤公路,南临鲁家园,北靠和平街。地势平坦,海拔514米。村辖域面积1.49平方公里。村落主街呈南北走向长20米,宽9米,与永宁城南街相连。全村336户,688人。村有清代建的关帝庙3间,坐北朝南,有山门、壁画、彩绘人物、花卉、清晰可见,保存完好。南关村真武庙已毁。现存石碑一座,据碑文记载真武庙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重修。

每逢元宵节,南关村花会“跑竹马”扮演昭君出塞,享有盛名。被北京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太平街在辽代叫终食屯,明代称中所屯。因其位置而叫永宁城西北角。

在永宁城流传着:“先有龙王(庙)后有城,九龙圣母在屯中”。意思是说,在没有永宁城之前,已经有终食屯和龙王庙。从传承下来的秧歌老会得知,此处在唐代之前已有村庄。“先有终食屯,后有永宁城”。日本侵略者侵占时,因本街有泰山庙,改名泰山甲。1948年改为太平街。

村南与和平街相邻,东与胜利街相对,西北与北关毗邻。海拔520米。村辖域面积2.66平方公里。村落内街呈东西走向。全村804户、1500人。有汉族、满族。姓氏以张、王、李、赵为主。

每到元宵佳节,太平街村的花会“老秧歌”,历史古老,独具特色,深受欢迎。被列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因其位置而叫东北角。日本侵略者侵占时,因本街有孔庙,改名孔圣甲。1948年改为利民街。

利民街村位于延庆城东北约18公里处,地处延庆平川地区,地势平坦,海拔约522米。土壤为典型褐土,土地肥沃。村落内主街呈东西、南北走向,西隔北街与太平街村相邻,南隔东街与阜民街相邻。利民街村辖域面积2.3平方公里,全村耕地共2708亩,村民852户,共1738人,其中常住人口1683人,有汉族、满族。姓氏以陈、张、王、盛为主。2010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为866.4万元,农村人均收入为6533.9元。村民主要从事农业、商业、服务业等,其中大多数村民从事传统的种植业。

延庆县第二医院坐落于村内。

和平街村在永宁城内。因其位置而叫西南角。日本侵略者侵占时,因本街有三义庙,改名三义甲。1948年改为和平街。

和平街村北与太平街相邻,东与阜民街相望。海拔521米。村辖域面积2.74平方公里。村内主街呈东西、南北走向。全村516户、1028人。有汉族、满族。姓氏以颜、张、韩为主。

村内有火神庙和三义庙两座。古槐2株,其中一株树龄320年,为市一级古树,另一株树龄140年,为市二级古树

阜民街村地处延庆平川地区,地势平坦,土壤为典型褐土,土地肥沃。地下水位504.8米,水质清纯,含氟量低,适于酿酒和做豆腐。村域面积3.22平方公里,海拔523米。全村601户,1310人。1948年第二次解放时,由几名村干部商定改名为阜民街,沿用至今。

阜民街村经济以商业、服务业为主。农业以种植玉米、蔬菜为主。有耕地3402亩,年产粮食158.3万公斤,蔬菜9吨,年产干鲜果3.8吨。

村内有残存的明代土城墙,为县级保护文物,还有清代所建的天主教堂。建于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的“缙山书院”,现为永宁小学。村域内还有永宁中学、永宁镇影剧院、永宁粮库等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