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翔凤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翔凤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车大坪”地名是说境内有7座山峰,形似一台纺车而得名。
仙佛寺石刻像凿于翔凤镇仙佛寺村酉水河北岸佛潭岩壁上。相古时有佛像在崖壁上现身,人们依样造佛,故名仙佛寺。岩壁高过百米,在中部,并排开凿着三大石窟,一次雕刻3尊佛像,每尊高约5米。其神态端庄,造型丰满,尤以靠南的两尊工艺最精巧。一说,前清时期,在地中掘出残碑,上有“咸康元年五月”字样,清同治《来凤县志》推断,最先造像时间为东晋咸康元年,称前两座大佛为“咸康佛”。另一说,据湖北艺术学院美术教授阮璞结合我国佛教石窟流布系统及咸康佛本身风格的时代特征实地考察认为,咸康年号应为五代前蜀后主王衍的年号(公元925年),咸康佛和永顺溪州铜柱在同一时代建造,“窟主”有极大可能是土家族首领。二者说法不一,还有待考证。古人曾修三层佛寺,将佛像尽罩于内,一层为观音阁并僧舍,二层为钟鼓楼,三层为大佛堂。古寺上倚绝壁,下临深潭,古木参天,绿荫蔽日,檐际泉水四时溅落,左右洞壑幽深,成为本县避暑消夏胜地,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佛色被拆毁,碑碣古物被破坏,唯摩岩雕刻主体部分基本完整。寺内有一回文诗碑,刻诗曰:花开菊白桂争妍,好景留人益晚田;霞落潭中波漾影,沙笼树色月笼烟。将诗顺咏倒吟皆成诗句,将其拆开组合,可演绎成白首新诗。
相古时有人站在湖南省龙山县象鼻岭村,看见此处有一对白色神羊,故此,后人就叫此地为白羊坡。
因其所在地理位置是一个大坡岭,其中有两个垭口,坡岭两边均有田土人家,为区别,取名为大、小垭口,后因历史发展,小垭口逐渐不用,都称为大垭口。
当年散毛司在此地建寨设兵卡,防止其他土司侵入,后兵卡撤走,寨子还在,时间一长,人们就称其为老寨。
是过去乐小环等大户人家拴马的一块麻柳树林,村民委会驻地在此地而命名。
从老茶口流出一条小河,在此地汇入酉水河,河边地势平坦,适宜人们居住,当时人们就在此地繁衍,并取名为小河坪。
以前叫老狗洞,1916年,代理县知事田景文,百姓称这为田小胡子,从日本留学回来,能文善武,亲率随从在此地打死一只猛虎,老百姓招死虎游街三日,以示庆祝赶走了袁世凯的北洋兵。从此,人们改称老狗洞为老虎洞。
因此地有一山,山上有一座庙,取名为钟法庙,此山便叫钟法山。建立新中国后,为响应红色号召,因“钟法”和“中华”在当地同音,便更名为中华山。
此地常年缺水,人们希望能有水,故名望水堡。
因此村靠酉水河,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在该地段设立了一个村民委员会,故名。
:因此地上有七个鼓行山堡,俯瞰山下平坝,土司时建有寨堡,名“七鼓寨”。后嘉庆元年(1796)2月,白莲教大教首谭贵召集教首向文进、胡正中、杨子熬、杨禹久、谭安象等人在旗鼓寨家中,歃血为盟,誓死反清,后清军派湖广总督福宁、四川总督孙士毅等率数省清兵和地方民团围剿,白莲教徒在此地举旗击鼓抗击清兵,因“七”与“旗”在地方方言中读音相同,后叫“旗鼓寨”延用至今。相乾隆皇帝曾梦见一个地方有旗鼓刀兵,经查,为散毛故地旗鼓寨。清嘉庆皇帝迭颁御旨,指挥对旗鼓寨的围剿。在清军疯狂进攻下,起义军拼死抵抗,先后击毙把总、巡检、游击等将官上百名,成为川楚白莲教起义主战场。后因弹尽粮绝,加之内部分裂,叛徒出卖,在坚持八个多月后,旗鼓寨被攻破,义军将士被杀上万人,给农民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壮丽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