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该村三面被同河围绕,形似磨盘,故名磨湾村。 |
该村坐落在普济寺之南,因地形低洼取名南洼。为取吉祥之意,后改名南旺。 |
康村原名向阳坡,旧址在现东南方位0,5千米处。康熙三年发生强烈地震,灾后居民迁于现址重建家园,为取康乐吉祥之意,更名为康村。 |
该村因傍同和,地势低下,以前称”古同河底“;又称“同溪河底。统称河底至清代,刘家兴旺,便以刘姓改名为“刘河底”村。 |
隋代为铜川县治,村东堡、张家咀、南崖等地,尚有残存的古堡城垣。据村内吉祥寺碑记载,这里一度称作崞州张平西村。如今的村址是当年古城城头的位置,得名城头村。 |
该村北原有东西古城,上,下社以古城方位得名。清康熙三年发生大地震,上社全毁,从此有上无下,故名上社。 |
明代,有人由洪洞县迁来城头以南居住(城头原为铜川县治),故名南庄。 |
该村位于东社之北,原名上东社。明洪武五年,朱伯稳从山东胶州迁来,至民国五年,其家族占全村人口的多数,改名朱东社。 |
该村原名西会。明洪武二年,郭氏由大同迁此定居,因地处同河上游,故名上庄。后人丁兴旺,发展为四个自然村;即南沟,南寨,柳沟,西会。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此村为上庄一村。 |
该村原名柳沟。明洪武二年,郭氏由大同迁此定居,因地处同河上游,故名上庄。后人丁兴旺,发展为四个自然村;即南沟,南寨,柳沟,西会。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此村为上庄二村。 |
该村原名南沟。明洪武二年,郭氏由大同迁此定居,因地处同河上游,故名上庄。后人丁兴旺,发展为四个自然村;即南沟,南寨,柳沟,西会。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此村为上庄三村。 |
该村原名南寨。明洪武二年,郭氏由大同迁此定居,因地处同河上游,故名上庄。后人丁兴旺,发展为四个自然村;即南沟,南寨,柳沟,西会。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此村为上庄四村。 |
相传清康熙年间,就有人陆续来此种地,到雍正二年居民增多,因该村位于石门沟里,故名沟里。 |
该村因位于上庄村北头,故称北头村。清康熙二十二年曾发生过大地震,使村毁人走。后有姓翟人家迁移此地建村,取名翟家庄。但因现址仍在原北头村,故更名为北头村。 |
该村原为湾里,中耀,下会三村。1920年三村联办学校,名为“三合学校”。随之三村合为一村,名中山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