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天台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天台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自三国吴黄龙三年(231)始,历为始平、始丰、唐兴、台兴、天台县治。

明时为太坊、永坊。

1935年设赤城镇。

1942年分置城东、城南、城西、城北4镇。

1950年合设城关区,仍为4镇。

1959年改城关镇。

1992年新民、螺溪、栖霞3个乡并入。

2001年丽泽、山河和滩岭3个乡并入。

2003年析城关镇东北部置赤城街道。

始丰街道的辖区基本是2000年时丽泽乡、山河乡的辖区。

明清时大部分属永堡乡,南部小部分属祥鸾乡廿二、廿三都;清宣统元年(1909年)设立城区;1942年置唐宋、丽泽、玉湖、龙山、靠山、石溪6个乡;1956年合并后,设合作、山河2个乡;1958年属幸福公社,称合作、山河管理区;1959年属幸福公社,称合作、山河大队;1961年分社,称唐宋、丽泽、龙山、靠山、石溪公社;1969年合并为丽泽、龙山、石溪3个公社;1981年5月6日,改属城郊区,设唐宋、丽泽、龙山、石溪4个公社;1984年改为丽泽、唐宋、龙山、石溪4个乡;1992年调整为丽泽、山河2个乡;2001年11月16日,经省政府批准,撤销丽泽乡、山河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城关镇行政区域;2003年4月,撤销城关镇,设赤城、始丰、福溪3个街道。

福溪街道由原新民乡、滩岭乡合并而成。

新民乡在明清时代分属太平乡八都、永堡乡二十都、二十一都,也称溪南庄;解放前后分别为福溪乡和横山乡;1956年,石溪、福溪、横山3乡合并为新民乡;1958年以区建社,并入幸福人民公社为新民管理区;1959年改称新民大队;1961年,石溪分出后复名新民人民公社;1969年,石溪又并入;1984年复乡,与石溪又分,复名新民乡,成立乡人民政府;1992年,撤区扩镇,划归城关镇,设办事处;1999年改为管理区。

滩岭乡在明永乐年间属太平乡七都,西部石塘徐、石塘金、马山一带属永堡乡二十一都;1942年以境内有花桃、石塘、小淡、杜潭四个山岙取名四岙乡;1950年划分为花桃、石塘、杜潭3个乡;1956年合并为滩岭乡;1958年称滩岭人民公社;1959年并入南山人民公社;1961年分社,分别成立花桃、杜潭、石塘3个人民公社;1969年3月再合并为滩岭人民公社;1984年机构改革置乡,复称滩岭乡,成立乡人民政府;2001年并入城关镇,设滩岭管理区;2003年4月,撤镇建街道,新民、滩岭合并,成立天台县人民政府福溪街道办事处。

明清两代分属永堡乡第十三、十四都,其中上卢、下卢等部分地方分属十五、十六都,俗称小西乡,明代已形成集市,名飞泉市;明末清初,设茅桥镇(今三茅);清康熙时废止,后复设,称白鹤殿市;1935年)、设白鹤乡;1950年分置白鹤、厚泽2个乡;1956年复归白鹤乡;1958年属友谊人民公社,为后泽管理区;1961年分社,称白鹤人民公社;1969年又合,称红旗人民公社;1973年2月又分,复称白鹤人民公社;1983年3月改称白鹤乡;1985年4月为白鹤镇(建制镇);1992年松关、左溪、义宅、天宫乡并入;2001年9月25日鹤楼乡并入。

至今未变。

明永乐年间起属太平乡(北乡)第十一都,现太平片西北部分属十二都,现集云片东北部地区和石桥片西北部分属十四都;民国期间设集云区,区署龙皇堂,辖集云、石桥、大同、华峰4乡。

1950年设北山区,置集云、太平、石桥、大同、华峰5乡;1956年太平亦并入集云复置4乡;1958年分别称集云、石桥、大同、华峰人民公社;1959年属北山人民公社;1961年设北山区分置集云、太平、石桥、大同、华峰、金顺6个人民公社;1984年北山区集云、石桥、大同、华峰公社均改称乡;1992年5乡合并称石梁镇。

宋元属积石乡。

明清属积石乡三十一都、三十二都、三十四都。

康熙十三年(1674)设集市。

1935年置街头镇。

1942年改嘉图镇。

1946年复名街头镇。

1950年分置街头、旗前、旗南3乡。

1958年合为街头人民公社。

1983年改乡。

1985年复置镇。

1992年祥明、雷溪、后求3乡并入,形成今之政区范围。

宋元属祥鸾乡。

明清属祥鸾乡二十六、第二十九都。

1935年称平镇。

1950年改平镇乡。

1956年前山、东林2乡并入。

1958年改平桥人民公社。

1970年花市、前山人民公社并入。

1981年花市、前山人民公社划出,复称平镇人民公社。

1983年改称平镇乡。

1985年改置设平镇。

1992年宁协、花市、东林、乌岭、紫凝、前山6乡并入,更今名。

2002年新中镇、屯桥乡并入,形成今之政区范围。

明永乐年间(1403—1424)改置都坊后,分属太平乡第三、五、六、十都;清初形成集市,设坦头市;民国二十四年(1935),设坦头镇,下辖坦头、岊前、欢口三乡;1956年岊前、欢口两乡并入坦头改称坦头乡;1958年,成立坦头人民公社;1959年以区建社,属苍山人民公社;1961年分社后,复设坦头人民公社;1983年改乡再称坦头乡;1985年亦称坦头镇(建制镇);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原欢岙乡、苍宝乡并入坦头镇。

至今未变。

明永乐十年(1412),分属太平乡第二、三、四、六都;清末称三合乡;民国三十一年(1942)设洋头区(区署洋头镇),1949年6月属苍山区,分置三合、港南、宝华3乡;1956年3月宝华乡并入三合乡,由县直属管辖;1958年成立三合人民公社;1959年属苍山公社;1961年复名三合人民公社;1968年建立三合公社革命委员会;1977年属苍山区革命领导小组;1979年属苍山区;1983年改乡;复名三合乡;1989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撤乡建镇,称三合镇;1992年5月,苍南乡并入;至今未变。

明永乐十年(1412)起,境域属太平乡第一都,其中项家、湖塘等西南一带属第二都,称东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设洪畴镇;1950年称洪畴乡;1958年称洪畴人民公社;1959年属苍山人民公社,称洪畴大队;1961年分社复名洪畴人民公社;1970年明岙公社并入,改名为洪求人民公社;1984年分设明岙乡、洪求乡;1988年11月改称洪求镇(建制镇);1992年5月洪求镇与明岙乡合并称洪畴镇;至今未变。

清时分属祥鸾乡二十七都、二十九都,称大西乡;民国时,与宁协、乌岭、屯桥、石岭合并称平北乡;1942年分设岭上乡、石岭乡;1956年2乡合并称双岭乡;1958年为双岭人民公社;1959年并入平桥人民公社,称双岭大队;1961年复置岭上、石岭2个人民公社;1970年亦合并称双岭人民公社;1981年再分为岭上、石岭2个人民公社;1984年复称岭上乡、石岭乡;1992年5月岭上、石岭两乡合并设三州乡至今。

至今未变。

明清时,分属积石乡第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都;民国时以溪流弯曲似“之”字称之溪乡;新中国建立前后均称龙溪乡;1950年,分置天柱乡;1956年,天柱乡并入龙溪乡;1958年,龙溪人民公社成立;1959年,以区建社,并入街头公社;1961年分置,天柱分出后仍称龙溪人民公社;1968年建立革命委员会;1969年又称龙溪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复名龙溪乡;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将原天柱乡并入,称龙溪乡。

至今未变。

南宋嘉定年间,实行乡里制,祥塘属祥鸾乡,祥和、崔岙属积石乡;明清时,崔岙、祥塘属祥鸾乡第二十二、二十三都,祥和属积石乡三十二、三十四都;1946年,崔岙、祥塘并成雷峰乡;新中国建立后,设祥和、祥塘、崔岙3乡,属南山区;1956年,三乡合并为雷峰乡;1958年称雷峰人民公社;1961年分为祥和、祥塘、崔岙三个人民公社;1968年分别成立革委会;1969年合并为雷峰人民公社;1980年1月又分为祥和、祥塘、崔岙三个公社;1983年公社均改为乡;1988年8月,撤南山区,祥和、祥塘、崔岙三个乡划入平桥区;1992年三乡合并为雷峰乡。

至今未变。

明永乐以来,属永堡乡二十一都,其中北部部分属二十都,西部部分属祥鸾南乡二十二都;1942年设道南、翠屏2个乡;1950年设道南、翠屏、板桥3个乡;1956年合并始称南屏乡;1958年建立南屏人民公社;1959年属南山人民公社;1961年称南平人民公社;1984年称南平乡;1992年5月改称南屏乡。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属太平乡五都;1942年称岭里乡;1950年分置岭里、金岭、紫岩三乡;1956年复合为岭里乡;1958年称岭里人民公社;1959年属苍山人民公社,称岭里大队;1961年分为岭里、金岭、紫岩3个人民公社;1984年复称岭里、金岭、紫岩乡;1992年3乡合并称泳溪乡。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