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惠水县好花红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2]

惠水县好花红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2]

以石头关命其村名。寨附近山高石头多,寨住于山关上,故称“石头关”。1984年得名石头关村村民委员会,属清水苑乡。

1991年9月属毛家苑乡。

2001年12月行政村合并时由松查村和原石头关村合并为石头关村村民委员会,属毛家苑乡。

2002年11月属好花红乡。

2014年2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属好花红镇。

得名并沿用至今。

石头村位于好花红乡政府所在地的东面,距好花红乡政府驻地14公里,全村共241户,1048人,耕地面积618.4亩,人均耕地1.04亩,其中旱地594.6亩,水田23.8亩。全村共11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寨)。

--主要民族成分:布依族,苗族,汉族。

因该寨子建于平坝中,有深丈余的清泉水井,故称“清水苑”。1984年得名清水苑村村民委员会,属摆金乡。

1984年11月属摆金镇。

2001年12月原高寨村、清水苑村和邀贤村合并为清水苑村村民委员会,属摆金镇。

2014年2月行政区划调整属摆金镇。

得名并沿用至今。

清水村位于好花红乡政府驻地约8公里,全村共有6个组,9个自然村寨,270户,总人口1365人,少数民族占全村97%(苗族),耕地面积700亩,人均耕地0.6亩,是典型的深石山区。

弄苑系布依语的译音,即茅草冲之意。因此地的山冲早年生长茅草较多而得名。1984年得名弄苑村村民委员会,属毛家苑乡。

2001年12月行政村合并时保留弄苑村村民委员会建制,属毛家苑乡。

2002年11月属好花红乡。

2014年2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属好花红镇。

得名一直沿用至今。

弄苑村是省级二类贫困村,位于好花红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8公里。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寨,220户1008人,主要以少数民族(苗族)为主,占全村总人口的80%。党员23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现有耕地面积1063亩(其中田204亩、土859亩),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亩,是典型的深石山区。

因该寨子附近有口泉井,野鹿和马常到井边吃水,故称“鹿马井”,现演变为“六马井”。1983年得名鹿马村村民委员会,1992年改称六马村村民委员会,属清水苑乡。

1991年属毛家苑乡。

2001年12月行政村合并时保留六马村村民委员会建制,属毛家苑乡。

2002年11月属好花红乡。

2014年2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属好花红镇。

得名并沿用至今。

六马村,位于好花红乡的东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土地面积约9平方公里,属深山区喀斯特地。村辖7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村寨,人口862人,耕地面积700亩(其中:旱地550亩,水田150亩),人均占有耕地地面积0.82亩,交通不便,是省级二类贫困村。

甲戎村是甲戎乡政府驻地,总面积9.2平方公里,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459户,2038人,其中布依族703人,占36%,全村耕地面积为944.05亩,省道“101”贯穿境内,全村共有党员47名,近年来,甲戎村不断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玉米营养袋移栽有一定规模,杂交水稻用种率达到90%以上,水稻宽窄行栽秧等增产技术基本得到普及,农业用电较为方便。在种植业方面,秋季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玉米,经济作物有花生和辣椒。夏季作物主要是油菜和小麦。由于缺乏灌溉,阶段性干旱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养殖业方面,以养猪为主,商品率比较高,大牲畜主要是为农业生产。

河坝村位于甲戎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3公里,总面积12.6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407户,1937人,耕地面积为1001亩,全村共有党员40名,近年来,河坝村不断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杂交水稻的用种率达90%以上,玉米定向植播也推广种植,水稻宽窄行栽插等增产技术基本上得到普及,种植业方面,秋季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玉米,无经济作物种植,夏季作物有小麦和油菜。河坝村境内具有规模养殖大牲畜的条件,发展杨梅产业的优势尤为明显。

青河村位于甲戎乡西南部,距乡政府驻地6公里,总面积15.4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小组,485户,2155人,耕地面积为1510亩,全村共有党员35名,近年来,青河村不断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玉米的营养块袋移栽有一定规模,杂交水稻种植率达90%以上,水稻宽窄行栽插等良种良法,增收增产的技术基本得到普及推广,农作物的科技含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种植业上,秋季作物主要是以水稻和玉米种植,经济作物是黄豆和辣椒;夏季作物主要是常规性的油菜和小麦种植。同时,青河村依托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枇杷村位于甲戎乡西南部,距乡政府驻地8公里,总面积4.5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235户,1118人,耕地面积为619.82亩,全村共有党员21名,近年来,枇杷村不断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玉米的营养块袋移栽有一定规模,杂交水稻种植率达90%以上,水稻宽窄行栽插等良种良法,增收增产的技术基本得到普及推广,农作物的科技含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种植业上,秋季作物主要是以水稻和玉米种植,经济作物是黄豆和辣椒;夏季作物主要是常规性的油菜和小麦种植。

青藤村:位于甲戎乡南部,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总面积10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240户,1650人,耕地面积为1017.15亩,全村共有党员35名,近年来,青藤村不断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玉米的营养块袋移栽有一定规模,杂交水稻种植率达90%以上,水稻宽窄行栽插等良种良法,增收增产的技术基本得到普及推广,农作物的科技含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种植业上,秋季作物主要是以水稻和玉米种植,经济作物是黄豆和辣椒;夏季作物主要是常规性的油菜和小麦种植。

吉安村位于甲戎乡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7公里,总面积15.0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428户,1990人,耕地面积为1798.49亩,全村共有党员39名,近年来,吉安村不断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玉米的营养块袋移栽有一定规模,杂交水稻种植率达90%以上,水稻宽窄行栽插等良种良法,增收增产的技术基本得到普及推广,农作物的科技含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种植业上,秋季作物主要是以水稻和玉米种植,经济作物是马铃薯;夏季作物主要是常规性的油菜和小麦种植。

翁金村:位于甲戎乡北部,距乡政府驻地10公里,总面积11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195户,832人,耕地面积为931.1亩,全村共有党员19名,翁金村是甲戎乡最偏远的山村,主导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仍然沿袭原有的耕种模式,在养殖方面,以养猪为主,商品率较高。养牛主要是为耕地,商品率低,家禽养殖初具规模,前景较好,2010年做为石漠化治理项目村,翁金村大面积种植了金银花、核桃等经济做物。
水源村:位于甲戎乡北部,距乡政府驻地9公里,总面积13.5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432户,2059人,耕地面积为1585.75亩,全村共有党员38名,近年来,水源村不断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水稻宽窄行栽插技术基本得到普及,在产业结构中,全村秋季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经济作物有大豆、辣椒,夏季作物主要是小麦,在养殖业方面,以养猪为主,养鸡为辅,商品率较高,野生养鱼是这里的一道特色。

龙上村:位于甲戎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11公里,总面积7.5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190户,845人,耕地面积为742.29亩,全村共有党员24名,近年来,龙上村不断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玉米的营养块袋移栽有一定规模,杂交水稻种植率达90%以上,水稻宽窄行栽插等良种良法,增收增产的技术基本得到普及推广,农作物的科技含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种植业上,秋季作物主要是以水稻和玉米种植,经济作物是马铃薯;夏季作物主要是常规性的油菜和小麦种植。龙上村也是2010年甲戎乡石漠化治理项目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