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间因阎氏迁此建村并盖楼,故命村阎店楼。因镇政府驻阎店楼村而得名。 [详细] |
因镇政府曾驻梁堤头村而得名。明初梁氏迁此立村。弘治五年,黄河徙,过村南,路经为今日之杨河,建缕水大堤,梁氏迁至堤头,因名梁堤头。 [详细] |
该村原为蔡氏所建,因建楼而取名为蔡楼,后转卖于安氏,名安蔡楼。因镇政府驻地位于安蔡楼村而得名。 [详细] |
因镇政府驻邵庄而得名。据《邵氏家谱》载:明洪武间,邵氏自砀山迁曹邑西邵堂,世代耕读。清嘉庆间,四世祖讳永清字天赐,岁贡生,候选训导,率族自邵堂迁此建村,以姓命名邵庄。 [详细] |
清末,王氏于此地起集,改名王集。镇政府驻王集。 [详细] |
明正德年间,村前建一青堽寺庙而得名青堽村,后渐成集市改为青堽集。因“堽”“岗”音近,演称今名。 [详细] |
因镇政府驻常乐集村得名。商代名乐,周代名长乐堌,明初成集后改为常乐集。 [详细] |
据胡氏家谱载,明洪武年间,胡氏等十多姓迁此建村成集,因村东有大义寺而得名大义集。 [详细] |
民国初年,曹县城东南二十五里仵楼仵氏于此佃户村,王、李、韩等数姓佣耕,名仵楼。镇人民政府设驻仵楼,以驻地而得名。 [详细] |
清同治年间(1852-1874),谢氏十八岁谢惠子,谢勤方兄弟二人,自本镇琉璃阁迁此,相继建楼五座,故得名楼庄。镇政府驻楼庄。 [详细] |
明洪武三年(1370),朱氏祖迁于此并于村中建朱洪庙,因此得名。 [详细] |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降曹州为曹县,后复置曹州,曹县此称沿用至今。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