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家坪村位于清江大坝以南,东与长阳县赵家湾村接壤,南与大面山村交界,西与后门村毗邻,北与水布垭清江高坝相邻,距政府所在地10公里。全村8个村民小组,360户1180人,耕地1015亩,其中水田196亩,山林面积4800亩。板块基地建设1400亩,其中发展油桐800亩,优质椪柑600亩。基础设施建设:新修公路23.5公里,其中移民公路12公里,组级公路12.5公里;安装供水管道8000米,修建蓄水池30立方米,可供800人饮水。全村发展百头养殖户2个,年出栏牲猪1800头。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开办了一家电子加工装配厂,农家店2家。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群众收入日益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结合水布垭镇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顾家坪村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
巴东县水布垭镇围龙坝村地处清江以北的巴人发祥地中心区域,东靠世界高坝,西与古老的巴人发祥地三里城接壤,南傍碧波万顷的美丽清江,北与沪渝高速、宜万铁路相邻,距水布垭中心集镇2公里,是清江旅游的核心地。
全村1030人,其中土家族人口占95%。国土面积5.2平方公里,农民人均纯收入5860元。围龙坝村先后被授予省民族团结示范村、州计划生育示范村、县先进工作单位等荣誉称号,2013年申报打造“省十佳村寨”。
至目前,围龙坝村通过小农水等项目的实施,解决了饮水、田间灌溉、排洪排捞等问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硬化公路、田间路、入户路25公里。
民居改造中,以古朴的巴土民居为主调。建成后的民居具有浓郁的土家古民居建筑特色,受到旅客的称赞,至目前全村完成民居改造180户。
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围龙坝村大力发展茶叶,已累计发展茶园1500亩。
发展农业观光旅游。2013年,全村申报农家乐16家。
初夏时节,走进青山碧水、风清花香中的巴东县水布垭镇围龙坝村这个世外桃源般的风景地,漫山遍野的翠绿茶园,蜿蜒的乡村水泥路,古朴典雅的特色民居以及欢快喜庆的土家儿女……这里俨然成为清江北岸的一道亮丽风景,显现出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魅力,是一个集生态农业、休闲度假、果蔬采摘、餐饮娱乐的养眼、养心、养生的胜地。
围龙坝村是清江沿岸少数民族特色浓郁的村寨,有近千年的历史。“五横一纵”交通大格局,进出围龙坝都是宽敞的水泥路,夜不用灯、脚不粘泥。
一口口修建的堰塘,星罗棋布;一条条新建的水泥渠,纵横交错;一根根崭新的水管,装进家家户户,300多亩水田灌水如镜,自来水流进了农家水缸。水把围龙坝装点得十分秀美。
村内四井囗的天井房、青龙白虎的柄墙屋、土起石盖的石板房让现代人有一种穿越时空之感。柄墙上的青龙、香火台上的白虎头、房檐四角下的钩、飞山上的鳌、门前的户对和0锁、古色古香的木花格窗的民居,成为古建筑的瑰宝,吸引众多游客和建筑专家观赏研究,也使百姓生活及居住环境更加贴近自然生态,成为清江画廊中的一张名片。
如镜的清江湖,常年薄雾升腾,是生产有机茶的好地方。村“两委”坚持以茶叶为主体、以干鲜果和种植养殖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思路不动摇,走“以茶业兴村,以果木增收,以种养富民”的产业发展之路,将分散的窝茶坡茶进行改园,着力打造茶业风光园。
围龙坝村分上坝下坝。上坝茶满山,下坝稻田亮,300多亩如镜的优质稻田,不仅是村民的“饭碗田”,还是游人观农耕的一大景点。春暖花开时,油菜花把上下坝装点得分外妖娆,400多亩油菜花花香四溢。
村前幽静清雅的清江水更为清江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清江黑鮰、红鮰、丁桂、黄骨鱼、肥沱、花白鲢及青虾等,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被业界誉为淡水鱼之王,是馈赠上品,筵席侍肴,8户农户依靠清江,成为以养名贵鱼为主的水上养殖大户,每天交易量近千斤。
雄奇的狮子山,植被茂密的山坡上或隐或现地搭了许多棚子。树林里,散养的一只只土鸡自得其乐,或引吭高歌,或悠然觅食。随着一头秀发的土家嫂崔锦秀“咕咕咕”地几声召唤,上万只土鸡从四面八方飞聚而来,映入眼帘的宛若“开心农场”生态养鸡图。
以创建“宜游宜居生态村”为载体,一个个自然寨被精心打造成一颗颗散落在山中的珍珠。吃住围龙坝,观赏清江景,是围龙坝人的口号。
从稻田捉起的鳝鱼、青蛙,从清江钓起的名贵鱼,从林下捉来的山鸡,加上罐炖的香柏枝猪蹄肉、柴火炕的洋芋、手磨推的合渣、自制的泡莱,可让人饱尝乡村“野味”。
村文艺表演队的乡土节目可为游客送土家族文化大餐。一块块名人录的书法匾和一幅幅依山依水依景依人而作的对联,可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诗词楹联之乡”味。山绿了,水清了,路宽了,房子变大变亮了,围龙坝成为名副其实的“山上有林、茶在林中,林中有村、村在景中,生态协调、文明和谐”的乡村旅游新村。这个村先后被评为州级计生模范村、省级达标新农村、省民族团结示范村。
围龙坝这个世外桃源的处女地,正等待您的到来。 |
三里城村位于清江以北,相距水布垭集镇34公里,海拔1200米。村辖9个村民小组,259户,农业人口752人,劳动力320人,村支两委班子共5人,全村党员12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山青水秀,人杰地灵,雨量充沛气温适中,粮食作物盛产玉米、小麦、大豆、红薯,经济作物以烟叶、油菜、花生、向日葵、银杏、板栗、核桃、百合、药材为主,尤以粮食、牲猪、药材、烟叶形成产业化建设新格局。近年来在水布垭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级部门大力支持下,广大干部群众抓机遇解放思想,励精图治,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改善,电力网络已经解决,全村经济路网基本形成,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群众收入日益增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给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里城村的明天将更美好!
|
景家坪村位于清江以北,相距水布垭集镇20公里,海拔1200米。村辖9个村民小组,145户,农业人口533人,劳动力201人,村支两委班子共5人,全村党员12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山青水秀,人杰地灵,雨量充沛气温适中,粮食作物盛产玉米、小麦、大豆、红薯,经济作物以烟叶、油菜、花生、向日葵、银杏、板栗、核桃、药材为主,尤以粮食、牲猪、药材、烟叶形成产业化建设新格局。近年来在水布垭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级部门大力支持下,广大干部群众抓机遇解放思想,励精图治,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改善,电力网络已经解决,全村经济路网基本形成,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群众收入日益增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给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景家坪村的明天将更美好!
|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8月属第七区和平乡,名红旗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2月隶属和平乡。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下设管理区,隶属清太公社和平管理区,更名为红旗大队。 1961年4月隶属清太坪区和平公社。 1975年2月隶属长岭公社,更名为双道冲大队。 1983年5月隶属清太坪区长岭乡,更名为双道冲村。 1988年隶属长岭乡。 1996年11月为服务水布垭电站工程,原长岭乡和泗淌乡合并为水布垭镇、隶属水布垭镇。 水流坪村:2023年6月成立,由原龙潭坪、水坡、读书坪等3村合并而来。人口4457人,国土面积34.74平方公里。 |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8月隶属龙坪乡。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下设管理区,隶属杨柳公社龙坪管理区。 1961年4月隶属杨柳池区龙坪公社。 1975年2月隶属杨柳池公社,名龙坛大队。 1983年5月隶属杨柳池区龙坪乡,更名为蛇口山村。 1988年隶属杨柳池镇。 2001年3月隶属水布垭镇。 孙坪村:2023年6月成立,由原大面山、石门台等2村合并而来。人口3095人,国土面积20.3平方公里。 |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8月隶属孙坪乡。 1958年隶属杨柳公社孙平管理区。 1961年4月隶属杨柳池区孙坪公社。 1975年2月隶属泗淌公社,名孙坪大队。 1983年5月隶属杨柳池区孙坪乡。 1988年属泗淌乡。 1996年11月因水布垭工程,泗淌乡与长岭乡合并为水布垭镇,隶属水布垭镇。 龙坪村:2023年6月成立,由原蛇口山、西淌等2村合并而来。人口2001人,国土面积43.69平方公里。 |
柳家村位于清江以南,相距水布垭集镇18公里,海拔1200米。村辖14个村民小组,407户,农业人口1446人,劳动力832人,村支两委班子共11人,全村党员24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山青水秀,人杰地灵,雨量充沛气温适中,粮食作物盛产玉米、小麦、大豆、红薯,经济作物以烟叶、油菜、花生、向日葵、银杏、板栗、核桃、百合、药材为主,尤以粮食、牲猪、药材、烟叶形成产业化建设新格局。近年来在水布垭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级部门大力支持下,广大干部群众抓机遇解放思想,励精图治,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改善,电力网络已经解决,全村经济路网基本形成,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群众收入日益增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给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柳家村的明天将更美好!
|
川子架村座落于水布垭“世界第一高坝”北岸,相距水布垭集镇10公里,地处高山,海拔1200米—1400米。村内山峰险峻,四季景色宜人。村辖10个村民小组,310户,1156人,国土面积8.6平方公里,耕地1390亩,人均占有1.26亩,林地5600亩。东与薛家桥村相连,西与纱帽山村接壤,南与双道冲村连界,北与读书坪村相邻。川子架村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盛产玉米、土豆、油菜、小麦、魔芋、烟叶、药材、蔬菜、核桃、板栗、向日葵。养殖以牛羊、牲猪、土鸡、珍珠鸡、贵妃鸡为主导产业。村内交通便利,环村公路组组相连,户户畅通。近年来在政府的指导下,川子架村在以高度自治的基础上,抢抓发展机遇,迎难而上,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商贸、文化、科技、环卫日益繁荣。广大村民和谐相处,社会治安秩序井然,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
龙潭坪村位于清江以北,相距水布垭集镇26公里,海拔1200米。村辖7个村民小组,246户,农业人口775人,劳动力320人,村支两委班子共5人,全村党员24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山青水秀,人杰地灵,雨量充沛气温适中,粮食作物盛产玉米、小麦、大豆、红薯,经济作物以烟叶、油菜、花生、向日葵、银杏、板栗、核桃、百合、药材为主,尤以粮食、牲猪、药材、烟叶形成产业化建设新格局。近年来在水布垭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级部门大力支持下,广大干部群众抓机遇解放思想,励精图治,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改善,电力网络已经解决,全村经济路网基本形成,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群众收入日益增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给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龙潭坪村的明天将更美好!
|
八斗坪村位于清江以南,海拔1200米,国土面积3.2平方公里,全村9个村民小组,233户,农业人口802人,劳动力426人,村支两委班子共4人,全村党员18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山青水秀,人杰地灵,雨量充沛气温适中,有助于各行各业的发展,粮食作物盛产玉米、小麦、大豆、红薯,经济作物以茶叶、油菜、花生、向日葵、银杏、板栗、核桃、百合、药材为主,尤以粮食、牲猪、药材形成产业化建设新格局。近年来在水布垭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级部门大力支持下,广大干部群众抓机遇解放思想,励精图治,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改善,电力网络已经解决,全村经济路网基本形成,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群众收入日益增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给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八斗坪村的明天将更美好!
|
大面山村位于水布垭镇北部,距离水布垭集镇25公里,面朝清江,背接长阳,中有顾大路贯穿,村内电、通讯等网络基本覆盖。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388户,1098人。
近年来,大面山村在村支两委一般人的带领下,精诚团结,克难奋进,在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繁荣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是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全村以烟叶为核心,以畜牧产业为支撑,发展规模养殖,年出栏500头以上养殖大户2户,20头以上大户15户,全村年生猪出栏近2000头,实现农民收入近350万元。二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近两年全村整修组级公路20公里,新修500立方蓄水池1个,整修渠道500米,普及了电信宽带网络。2012年新修了村委会办公大楼,并完成了特色民居的改造,对当地的百姓建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村支两委班子自身不断的加强学习、加强团结,形成了一支有凝聚力、战斗力的班子队伍,正在带领着大面山全村人民不断地向前奋进。 |
西淌村位于清江以南,海拔1700米,国土面积7.7平方公里,全村10个村民小组,262户,农业人口948人,村支两委班子共7人,全村党员20人,属典型的二高山地区。全村组组通公路,村组公路通车里程共13公里,自然资源丰富,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种烟叶、药材、蔬菜、林果等多种经济作物生长。目前,烟叶、畜牧、魔芋、干鲜果已成为支撑村级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在水布垭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解放思想,励精图治,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改善,群众收入日益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给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古树坪村东与大岩村接界,南与三友坪村毗邻,西与双道冲村衔接,北与桥头坪村接壤,平均海拔600米,辖区公路纵横交错,国土面积5平方公里。基层组织健全,共有党员33名,全村耕地面积1354亩(其中水田350亩),14个村民小组,502户,1446人,773个劳动力。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杂粮,小水果面积300余亩,蔬菜面积200余亩,可供水布垭集镇居民日常生活之用。
古树坪村东可通榔水公路,南通集镇,西可通巴鹤公路,北可通沪蓉高速公路。 |
水布垭镇铜铃岩村地处清江以北的古巴人发祥地核心区域,东靠双道冲村,西接风景秀美的苦竹溪村,南傍省十佳民族特色村寨围龙坝,北与古老的古巴人发祥三里城接壤,相距水布垭中心集镇2公里,是水布垭巴人旅游的核心地。
全村14个组、422户、1382口人,680多个劳动力。国土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86亩,林地3400多亩,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
村支两委班子坚强有力,全村有党员21人,大专以上文化2人,35岁以下党员4人,村里正在全力培养年轻党员,用年轻党员的冲劲为村发展提供动力。村主职干部2名,非主职干部2人,配齐村民小组长14人,中心户长14人,民调委员会3人。
阵地建设有保障,新建有村委会办公楼,设有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室、村民议事恳谈室、便民服务代办室、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村民活动场,农家超市等。
产业发展有亮点,2012年新发展茶叶200亩,改造茶园500亩;发展魔芋100亩,新发展核桃80亩。福源养殖公司落户铜铃岩村,年出栏生猪2000多头,解决劳动力就近就业5人。在示范作用的带动下,铜铃岩村新发展规模在8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2户。家家乐灶具公司落户铜铃岩村,解决劳动力就近就业6人。根据铜铃岩村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要,村民自己申请建办砖石场8个,消化富余劳动力30余人。
基础建设有发展,村内交通四通八达,巴鹤省道穿村而过。2012年整修公路27公里,村里已经实现户户通公路。新建水池5个,容量1800立方米,铺设自来水主管道5500米,基本实现全村供水到户。铺设田间管网15000米。
通过村支两委努力创建和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铜铃岩村面貌大有改变,也给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