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宜沟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4]

宜沟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4]

据《重修关帝庙碑》(1803)记载,此村由原名魏王城演变为魏城。传说村庙中有一钟,钟上有“魏王城”和魏王曾驻过此地的记载,村以之得名。但魏王究系何朝代人,待查。
据唐代约公元651-655年,村中来了一名会弹琵琶的和尚,看到此处山水秀美,就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建起了一座气势雄伟的寺院。因琵琶挂在寺中北墙上会自奏悦耳动听的乐曲,人们惊奇中认为该物是镇寺之宝,这寺就叫琵琶寺,本村也叫琵琶寺村。宋、元、明、清代皆称琵琶寺,沿用至今。1958年,修水库,整体搬迁至水库西北高处。1974年,水库扩容,部分村民又迁至三里屯东北处,称名向阳庄,未迁部分仍称名琵琶寺。
据古代(唐前)此村南一里处,有一土岗,当地人称“峨眉山”,山上树木林障,山下有宜师沟水(今永通河)流过,适应黄鹿等动物生存,狩猎人常在此地捕擒黄鹿为业,后定居,黄鹿厂便因之得名。明称黄鹿场。新中国成立后,称黄鹿厂至今。
据村中老人回忆,旧时村中有一庙,庙内铁钟上记载,北宋初年,有一吴姓将官在此安营,抵御外来侵略,吴将作战英勇,屡战屡捷,后人为纪念他,将此地取名为吴指挥营。明、清称吴指挥营,沿用至今。
据《资治通鉴》卷85晋纪7、明《嘉靖彰德府志》(1523年版)记载,西晋永平年(291)始发生“八王之乱”。太安2年(303),成都王司马颖举兵反于邺,东海王越奉帝(司马衷)北征,战于荡阴(汤阴)。永安元年(304)农历7月24日,帝兵败至此,因马肚带松扣,下马扣带,被追兵俘获。故此地取名下扣。宋、明、清代称下口。此地一川迤逦五个村落,后皆称下扣。因王姓较多,故取名王下扣。
解放街是原宜沟镇(原城垣内)之一处。宜沟地名源于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幸洛,道病,巫医以斯地北侧长沙沟水(古称寒泉水,今永通河)饮之,立愈。曹丕遂名长沙沟水为宜师沟水,故地名为宜师沟。宜师沟居驿路,商贸繁荣,渐成集市,至明,誉为“邺南首镇”。清志载名宜沟镇。1945年,民国县政府设乡镇,设为宜沟镇。1947年4月,宜沟镇解放;6月,成立农会时,宜沟镇规划基层行政单位,东至东城墙,南至新华街,西至南北大街,北至大东门西街,此范围(块状)称名解放街。
卢胜街是原宜沟镇城垣南门外之东侧一处。宜沟地名源于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幸洛,道病,巫医以斯地北侧长沙沟水(古称寒泉水,今永通河)饮之,立愈。曹丕遂名长沙沟水为宜师沟水,故地名为宜师沟。宜师沟居驿路,商贸繁荣,渐成集市,至明,誉为“邺南首镇”。清志载名宜沟镇。1945年,民国县政府设乡镇,设为宜沟镇。1947年4月,宜沟镇解放;6月,成立农会时,宜沟镇规划基层行政单位,南门外东侧(块状),以解放战争时期宜沟阻击战时牺牲的解放军指战员卢胜而名卢胜街,沿用至今。
据《资治通鉴》卷85晋纪7、明《嘉靖彰德府志》(1523年版)记载,西晋永平年(291)始发生“八王之乱”。太安2年(303)成都王司马颖举兵反于邺,东海王越奉帝(司马衷)北征,战于荡阴(汤阴)。永安元年(304)农历7月24日,帝兵败至此,因马肚带松扣,下马扣带,被追兵俘获。故此地取名下扣。宋、明、清代称下口。此地一川迤逦五个村落,后皆称下扣。因索姓较多,故取名索下扣。
此村地处长沙村南,曾称前长沙。清代有一将领在此宿营,问及村名,因“长沙”和“常杀”谐音,遂改名“军庄”,因村中王姓较多,故称王军庄。
明初,韩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民多以养蚕谋生。后发现村南土岗上,小卵石遍地,酷似蚕茧,以为“蚕姑”下凡,便拾起来埋葬于地下,封成土冢,按节令祭奠,祈求蚕茧丰收,村因得名“蚕姑冢”。因村在冢东,以方位称东蚕姑冢,沿用至今。
据宋时赵姓人家在此居住,适村旁有一无名小河流过,遂取名赵河,沿用至今。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