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代碑文记载,此处地势突兀,时当夏春之际,烟雾缭绕,看去俨然如一座青山。元初,元兵南下路过此地,疑为前有青山挡道而绕行,当地村民未受扰乱,因此,取村名为青山。明代称青山村,清代称青山。此处有二村落,因规模此称大青山,沿用至今。 |
胡勇街是原宜沟镇城垣南门外之西侧一处。宜沟地名源于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幸洛,道病,巫医以斯地北侧长沙沟水(古称寒泉水,今永通河)饮之,立愈。曹丕遂名长沙沟水为宜师沟水,故地名为宜师沟。宜师沟居驿路,商贸繁荣,渐成集市,至明,誉为“邺南首镇”。清志载名宜沟镇。1945年,民国县政府设乡镇,设为宜沟镇。1947年4月,宜沟镇解放;6月,成立农会时,宜沟镇规划基层行政单位,南门外西侧(块状),以解放战争时期宜沟阻击战时牺牲的解放军指战员胡勇而名胡勇街。 |
据霍姓人家于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因此地三面是岗,中间低洼,取名霍家洼,沿用至今。 |
前进街是原宜沟镇(原城垣内)之一处。宜沟地名源于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幸洛,道病,巫医以斯地北侧长沙沟水(古称寒泉水,今永通河)饮之,立愈。曹丕遂名长沙沟水为宜师沟水,故地名为宜师沟。宜师沟居驿路,商贸繁荣,渐成集市,至明,誉为“邺南首镇”。清志载名宜沟镇。1945年,民国县政府设乡镇,设为宜沟镇。1947年4月,宜沟镇解放;6月,成立农会时,宜沟镇规划基层行政单位,东至南北大街,南至南城墙,西至西城墙,北至胜利街,此范围(块状)称名前进街,沿用至今。 |
相宋朝年间,此地有一玉帝庙,看庙人在庙东(今村址)种植莲花,久之,人们逐渐定居于此,取村名小莲庄,沿用至今。 |
据查证,王姓人家明中期从浚县曹庄迁来,因此地水土质优,王氏家人寿命较长,称村名为“王老人屯”,村中“白氏祖堂”的碑文亦有“王老人屯”村名记载,后简为王老屯至今。 |
明初,韩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民多以养蚕谋生,后发现村南土岗上,小卵石遍地,酷似蚕茧,以为“蚕姑”下凡,便拾起来埋葬于地下,封成土冢,按节令祭奠,祈求蚕茧丰收,村因得名“蚕姑冢”。因村在冢西,以方位称西蚕姑冢,沿用至今。 |
据明洪武年间,车姓村民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取名车家屯。明、清代称车家屯。新中国成立后,称车屯至今。 |
据明洪武年间,赵姓村民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取名赵家屯。新中国成立后,改称赵屯至今。 |
此处有两个自然村,东为江家庄,西为王家庄。1937年,两村合为一村称江王庄,沿用至今。 |
翻身街是原宜沟镇(原城垣内)之一处。宜沟地名源于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幸洛,道病,巫医以斯地北侧长沙沟水(古称寒泉水,今永通河)饮之,立愈。曹丕遂名长沙沟水为宜师沟水。故斯地名为宜师沟。宜师沟居驿路,商贸繁荣,渐成集市,至明,誉为“邺南首镇”。清志载名宜沟镇。1945年,民国县政府设乡镇,设为宜沟镇。1947年4月,宜沟镇解放;6月,成立农会时,宜沟镇规划基层行政单位,东至东城墙,南至解放街,西至西城墙,北至北城墙,此范围(块状)称名翻身街,寓农民翻身解放之意,沿用至今。 |
据《资治通鉴》卷85晋纪7、明《嘉靖彰德府志》(1523年版)记载,西晋永平年(291)始发生“八王之乱”。太安2年(303)成都王司马颖举兵反于邺,东海王越奉帝(司马衷)北征,战于荡阴(汤阴)。永安元年(304)农历7月24日,帝兵败至此,颊中三箭,因马肚带松扣,下马扣带,被追兵俘获。故此地取名下扣。宋、明、清代称下口。此地一川迤逦五个村落,后皆称下扣。因皆肖姓人家,故取名肖下扣。 |
据元初赵姓人家来此定居,以烧窑为业,故取村名“赵家窑”,后因元末战乱,赵姓迁去,李姓人家迁来,仍沿用原村名。元代称赵家窑,明、清代称赵窑沿用至今。 |
据《资治通鉴》卷85晋纪7、明《嘉靖彰德府志》(1523年版)记载,西晋永平年(291)始发生“八王之乱”。太安2年(303)成都王司马颖举兵反于邺,东海王越奉帝(司马衷)北征,战于荡阴(汤阴)。永安元年(304)农历7月24日,帝兵败至此,因马肚带松扣,下马扣带,被追兵俘获。故此地取名下扣。宋、明、清代称下口。此地一川迤逦五个村落,后皆称下扣。因黄姓较多,故取名黄下扣,沿用至今。 |
地居洼地,且人少村小,故而得名。清称小洼,新中国成立后,仍称小洼,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