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明洪武年间,此地村民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掘井时,挖出一个高约4尺、横宽纵深各约3尺的石刻小庙,故取村名石庙。明、清代称石庙,沿用至今。 |
据《汤阴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记载:县西南15里,有长沙沟水(今永通河),沟内黄沙较多,且沟水流长,以沟而取村名长沙。宋代称东长沙、西长沙,明代称长沙屯,清代合并称为长沙,沿用至今。 |
相宋朝年间,此地原名古溪村,因村中有一小溪流过而名。明嘉靖年间,张姓人家从淇县迁此,因地形如牛状,遂改称牛村,沿用至今。 |
据碑文记载,明永乐十一年(1413)韩姓人家从山西潞安府长治县苏村迁此。因此地有一土岗,岗上树木葱绿,故取名青山屯。民国初,为区别屯东三五里之大、小青山,以此距宜沟镇三里,改名为三里屯至今。 |
据明《嘉靖彰德府志》(1523年版8卷23.27页)载,宋代村名称里猪,清代称李朱。名称来历,待查。因南北两村皆称李朱,此村在北,故称后李朱至今。 |
李朱村,据明《嘉靖彰德府志》(1523年版8卷23.27页)载,宋代村名称里猪,清代曰李朱。村名因何而来,待查。因南北两村皆称李朱,因此村在南,故称前李朱至今。 |
据明洪武年间(1368-1398)村民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此地有一沟,沟边荆棘和酸枣树生长茂盛,故称村名为棘茨。明、清代称棘茨。新中国成立后,称棘针庄至今。 |
据《资治通鉴》卷85晋纪7、明《嘉靖彰德府志》(1523年版)记载,西晋永平年(291)始发生“八王之乱”。太安2年(303),成都王司马颖举兵反于邺,东海王越奉帝(司马衷)北征,战于荡阴(汤阴)。永安元年(304)农历7月24日,帝兵败至此,颊中三箭,因马肚带松扣,下马扣带,被追兵俘获。故此地取名下扣。宋、明、清代称下口。此地一川迤逦五个村落,后皆称下扣。因陈姓较多,故取名陈下扣。 |
据碑文记载,冯姓人家在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因此地三面是岗,故取村名冯岗,沿袭至今。 |
据明洪武年间,马姓村民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取名马家屯。明、清代称马家屯,新中国成立后称马屯,沿用至今。 |
据明时,肖姓村民从鹤壁肖横岭迁来定居,因四周山谷较多,故取名肖家谷多。新中国成立后简为谷多,沿用至今。 |
据清代碑文记载,此处以前地势“突兀”,时当夏春之际,烟雾缭绕,看去俨然如一座青山。元初,元兵南下路过此地,疑为前有青山挡道而绕行,当地村民未受扰乱。因此,村名为青山。明代称青山村,清代称青山。此处有二村落,因规模此称小青山,沿用至今。 |
相宋末此地有一寺院,寺北有村民以榨油谋生,故村名称香市。明、清代称香柿,后取名“香寺”,沿用至今。 |
原村旁有无名小河流过,冠以姓氏,故而得名李河,沿用至今。村名始于何时不详。 |
据此地古时有一尼姑庵,庵旁村中尚姓人家定居较早,故而得名尚家庵,起于何年不详,以后又简称庵尚。遵照国务院[1979]305号文件关于“一个县内生产大队名称不重名”的规定,为区别韩庄公社庵上,经安阳地区行署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八日批准,恢复为尚家庵。称谓,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