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西华营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西华营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刘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居此地,发展成村,因村西边有一条河,河上南北相距不远有两座小桥,故名刘双桥。
宋绍定三年(1230),此地驻扎过军营,后逐渐从外地迁来部分村民,因村庄比较长,当时,大部分村民还有习武的习惯,起村名为“长武营”,后演变成常武营,故名。
明末,屈姓一族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繁衍发展,成为村庄,故名屈庄。
明万历十九年(1591),庞姓一族从山西省洪洞县到此定居,后因人员发展较快,在此村建起一个小集,故名庞集。
原名清河村,因河流名称得名。明末,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在村头清水河上修建一座桥,村名更改为李桥,故名。
明弘治三年(1490),从扶沟县崔桥乡毛寨迁此几户毛姓人家,发展成村,取名毛庄。后因在村西清水河上修一座桥,故更名毛桥。
明末,陈氏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移到西华县城郊。清康熙年间,陈氏一族人又往北迁到距县城20千米处定居,此地原名李庄,由于黄河水泛滥,李庄被湮没,靠近李庄这条河淤塞半截,村庄新建在淤塞的半截河之上,故名半截河。
清康熙年间,薛进福兄弟二人由山西省洪洞县迁移到此定居,后家业兴旺,发展成村,盖起高楼一所,因村民皆姓薛,故名薛楼。
南宋末年,从太康县城西20千米处的湾赵村迁出赵姓一族人,迁至距西华县城北18千米处定居。因村民多为赵姓,村子较大,取村名大赵庄,后演变为大赵,故名。
明初,来氏兄弟三人,从山西省洪洞县向黄河中下游迁徙,其中来氏老二于西华县城北二十余里处安家落户,发展成村,因当时村东有一片洼地,故名来洼。
明中期,山西省洪洞县姓徐的一族人迁到西华县城北20公里处定居,取村名徐庄,后因当地习俗,以姓氏加口语“那”命村名,演变为徐那,故名。
明代,林氏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到西华县城北25公里处定居。林氏家族勤劳为本,家景兴旺,发展成村,有几户人家盖起几所小楼,故名林楼。
明末,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几户红炉打铁人家,取村名叫“铁炉布”。后又从马王村迁此村几家人,村人改名为“后到”,因“到”与“套”发音相近,又演变为“后套”,故名。
明代,一个名叫李玖的人,率先携家眷迁居于此,后人口增多形成村落,得名李玖。
清初,有李姓兄弟二人在此开了两个杂货铺,一个在前边,一个在后边,俗称“前铺子,后铺子”,后发展为两个村庄,由于村人都姓李,分居两村,又改称前铺李、后铺李,故名。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