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寿宁县南阳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寿宁县南阳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村居南山之南,“山南为阳看,水北为阴”的地名命名原则,故称。
原名“天州洋”因天州人肇居于此,故名。
(1)村前小平地像蚌,原名“蚌溪”,后因“蚌”“含”方言音近,谐为今名。(2)地处小盆地内,一条小溪从北而南缓缓流淌而去。先祖见到周围的青山如两条青龙环抱着美丽的村庄,直至溪尾含(衔)住一条溪,又见溪水冷如冰、清如镜,初始取名“寒溪”,后来看两边花草迷人,具有含情难舍之意,故改称“含溪”。
原来村前有一溪潭,水流循环,如鐤,原名“花鐤”,“鐤”与“岭”方言近音,演为今名。
村周围铁矿多,传说300多年前就有炼铁,故称。
本村一山似龙,原名“龙头坪”,后因村居花岭之东,取“东方吉利”义,演为今名。
明朝以前卓姓卜居名卓家洋,明末张姓人迁居后改名龄阳,后因水尾一山似龟,俗名龟岭,因方言谐音,演变为今名。
根据宋代陈姓兄弟二人由三峰寺迁到此地,居上者叫上房,居下者称下房。
据原来村附近有彭家洋、岭尾洋、厝基前、炉岭洋、七里洋、凤凰底及本村计7个小村,后废其余六村,拼为一村,原名“七邻洋”,后因“七邻”与“赤陵”方言同音,改为今名。
因村南有一山口,方言叫“岔”,故名。
因盛产淡水鱼,原名渔洋,后因住宅多建于小溪两旁田洋边,故改为今名。
村前小溪自北向南流水,故名。
对面山形像兰花,原名兰花村。后因对面道路被改如蛇,封建时认为蛇会吃兰花,不吉利,又以村址为田洋,周围山清水秀,改为今名。
旧时林姓原从武曲梅洋迁到外洋当(丹),因受不了地霸的欺负,又迁到现在的地方,此地靠西,森林密集,有老虎,交通不便,地霸不敢来鱼肉人民,群众生活贫寒,命名“寒头”,并以“寒”的同音字称“韩头”,后因方言同音,演为今名。
明清时代官员往来福安到寿宁之间必经山枣坑岭,路经此地停轿休息之所,故称官路。“文化大革命”中被强化为“光路”,1980年恢复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