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塔山童氏宗谱》记载,始祖童潢,字天水,号颛孙,南宋年间宦居迪功郎,绍定六年(1233)的一次游历中偶然发现了这块沃土,盛赞其地是“山之灵,水之秀”,于是决定从原居地黄岩丹崖上岙举家迁徙至此。村落位于原先的惠民寺前,以姓氏冠名,家族在同村聚居。故称“寺前童”,后来则称之为“前童”。又该地有前童和后方两村,居前,称前童,后方村早废。 |
潇溪在东,汀溪在西,各取一字,村名为潇汀,后谐音为小汀。 |
当地原有栅下庙,故称栅下。 |
据《松坛杨氏宗谱》,杨真孙于北宋宣和年间,由岔路街下杨家岙(今已无此村)迁此。杨姓居住桥头,故称桥头杨。 |
1961年建立大队时,从原鹿山行政村分出,称鹿分大队,1983年改称行政村承袭原大队名。 |
有湖,湖岸有柘树,原称柘湖,杨姓居此,故称柘湖杨。 |
村由上葛头、大溪王两个自然村合并成立的新的行政村,各取一字而命名。 |
有山延伸至村前,俗称大剩头,因称村为大剩,后谐音为大郑。 |
据光绪《宁海县志》,梁太清末年,侯景作乱,陈霸先兵起,有王子避地于此,故名。 |
以村在岵岫岭南面岭下,陈姓居住,岭称下陈,1951年改称岭南。 |
位于前童东北双桥边,故名。 |
原为杏树大队,1981年因重名,以住户在前童东南角,紧靠塔山,更名为塔山大队,后改行政村沿袭塔山之名。 |
1961年从鹿山、杏树两村各划出一部分组成联合大队,建村后承袭大队名。 |
村处鹿山西麓,以山名村。 |
村由官地、严家二村合并而成,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