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山西兰花科技创业股份有限公司唐安煤矿分公司职工家属区。 |
为晋城市盛唐丝纺有限公司职工家属区。 |
古名光狼城。战国时期因秦兵驻扎而名强营。唐朝时一位姓康的将军又曾带兵在此扎营,故又改名为康营。 |
传说北魏时,村子南边的大河经常泛滥,威胁人们的安全。后来村中唐姓不堪其苦,组织村民筑堤防洪,人们使得安宁。为了缅怀唐氏功德,于是将村名命名为唐安。1962年以村中为界分为唐东、唐西两个村,该村居东,故名。 |
传说,北魏时,村子南北两条大河经常泛滥,威胁人们的安全,后来村中唐姓不堪其苦,组织村民栽树筑提防洪,人们妨的安宁。为了缅怀唐氏功绩,于是将村子命名为唐安。1962年分为两个村,村东叫唐东,村西叫唐西。 |
据查本村所修建的“关帝庙”华梁所记载(大清乾隆29年戌辰3月25日永安掌修造上梁大吉),即公元1755年间,以此为限,此前本村曾叫“窑儿头村”,此后在新中国成立后,农村走农业生产集体化时,为简便易叫,将“永安掌村”改叫永安村至今。又因村子坐落在长约一千米的沟内,相传很早以前,居民根据地形在沟内顶头建了很多窑洞居住,村名窑头儿。因该村周围山势貌如巨掌,人们奉为神掌,期盼神掌保佑平安,又名永安掌。有该村关帝庙碑记“大清乾隆二十九年戊辰三月二十五日永安掌修造上梁大吉”为证。以后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人财两旺,安居乐业,遂以意愿,将村名改为永安。 |
这里原是三个小村,地处山凹,相距均为三华里,故名三里村。后因本县良户村田阁老被人诬陷,身处逆境,在此避难。百姓为怀念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又因地处山窝,遂将村名改为阁老窝,后简化为阁老。 |
据查,村位于吾神山脚下,因在晋城县、沁水县、高平县三县接头处有一村庄,故名庄头村。 |
相传,古寨村原名为西营村,战国时,河南一家姓古的官宦人家被抄后,家属及其随从一百余人来到此地,落户后边修房舍边建寨门,四面寨门楼阁耸立,遂将村名改为古寨村。 |
北魏时期有北周武将崖杨纂在此镇守,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为纪念杨纂,取北周一个周字,杨纂一个纂字定名为“周纂镇”明代前改为“东周纂”。 |
相传早年间卧牛山山中有一金牛,夜夜哞哞直叫,后被南蛮子盗走,又因村形其长,长(章)谐音,村居山背之上,故名金章背。 |
该村原为东周纂、西周纂、大周纂组合而成,后分为三个村,该村居西,称为西周纂。1958年简称西周。常家窑自然村于1990年并入西周。 |
北魏时期,有北周武将杨纂在此镇守,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为纪念杨纂,取北周一个北字,杨纂一个纂字,定名“周纂镇”,民国前改为“大周纂”。 |
据查,宋、明时已成规模。当时有一大户,为耕地方便,以河为界分为东宅和西宅。大约在明朝末年兵荒马乱时,西宅毁于战火,称为摊场。仅存东宅为村。 |
因村位于两沟之间,又在沟的尽头,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