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明永乐年间,李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村庄座落在东庄集北而得名后村,沿用至今。 |
明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董姓五世祖董武□(后一字失考)为逃避战乱,明建文四年(1402)携眷迁至内黄县东庄集落户,明代后期因人口增多,按姓氏得名董家庄,后演化为董村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董家庄”。 |
郭姓兄弟二人于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此地定居建村,按姓氏得名郭家庄,后演变为郭村,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郭家庄”。 |
原村名王村,后王氏族衰,黄氏兴盛,改称黄家庄。后演变为黄村,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黄家庄”。 |
村庄形成在汉代,据传为纪念汉代改革家晁错而始有大晁,继置小晁,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小晁”。 |
马固是明代以前建村,因村落设在高堌堆之上,马姓居多,又取永留固居之意,而得名马堌,后简化为马固,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马固村”。 |
宋代建村,因人口多村子大而得名,习惯读音为“大(dai)村”,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大村”。 |
村落形成于汉代。据汉景帝年间,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藩(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被冤杀,其后代在此隐居,为纪念晁错,将此村命名为汉晁,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汉晁村”。 |
据村址是黄河支流的岸边,名流河村,又因在北流河、中流河之南,按方位又称南流河村。历史上曾按姓氏改称:马流河、焦流河、魏流河,现在仍称南流河村。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流河村”。 |
明初建村,傍黄河支流而居,明代中期,村落形成后,又各冠以姓氏,而有李流河、池流河、牛流河。1950年,牛流河为一个行政村,池流河、李流河为一个行政村,1955年组建高级农业社时与牛流河合并,始称三流河。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有“李流河、牛流河、池流河”。 |
明代前,这里是黄河支流的渡口,有一商旅客店,人称渡口店。后来西北1.5千米处有一郞庄,为避水灾和匪患,人口迁到渡口店。明代迁民后逐渐演变为渡店,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渡店”。 |
明初,自山西洪洞张村迁来之民为纪念原籍,故取名新张村,后因在此设铺亭(驿站)又改称新张铺,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均载有“新张铺”。 |
明永乐二年(1404),韩姓从山西洪洞迁至新张附近定居建村,故名韩家新张,简称韩新张,后演变为韩庄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韩家新张”。清光绪十八年《内黄县志》载有韩新张。 |
明初,郑姓、高姓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入,取聚集屯垦之意,称小屯村,因在县城南曾叫过南小屯,后因高姓家族居多,改称高小屯。晚清时期,复称小屯,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有“高小屯”。 |
村庄原名为“五湾”,在今村址北百米处。据传古代某义士冒犯了官府,惹下大祸,村民为避祸将村庄南移,改“五湾”为吴村,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吴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