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承留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承留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村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是宋代时,这里有李圪塔、寨圪塔、宋圪塔和眼光圪塔四个小庄。后来,这四个小庄连成一个村。因其村民均是从山西洪洞县南姚村迁来,故承袭原村名。二是明代山西洪洞县移民时,有姚姓弟兄两个路过济源,见这里山水秀美、土地肥沃,遂分南北两处定居下来,住在南边的称为“南姚”,住在北边的称为“北姚”。三是据清道光年间重修的《王氏家谱》载,明初山西洪洞大移民时,其先祖迁至河南新安县,后因“山居往来甚艰,因置庄南姚镇”。据村中大神会碑云:“南姚乃济源四大名镇之一”。
因处南杜村村南的沟里,故名。
传明初山西省洪洞县杜村迁民至此建村,袭原村民。后经变迁,分为南北两村,位于南,故名。
传明初山西省洪洞县杜村迁民至此建村,袭原村名。后经变迁,分为南北两村,位于北,故名。
韩村,唐末为石敬瑭别墅。清乾隆《济源县志》载:“石晋别墅,在县西六里韩村社,俗称特进庄,敬瑭为河阳节度使时置。”别墅被洪水冲毁后,韩姓佃户在村西建新村,故名。清末,部分村民又迁村东建新村,为区别,称原村落为韩村,新村落为小韩村。
古名荆庄。传唐代时村里出了个姓王的状元,精通琴棋书画,又会吟诗作对,县官常去拜会他。由于村内有条河,交通不便,县官的轿子曾数次翻到河内。后来,县官为了行路方便,拨出银两在村内修了一座桥,百姓就称之为“官桥”。久而久之,村名也以“官桥”替代。清乾隆年间年,天降暴雨,官桥村遭洪水袭击,村中石桥被冲毁。嘉庆年间年,乡里百姓捐款,重修了一座大桥,因是大家捐款重修的,就取名为大官桥。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多,就以桥为界,一分为二,位于桥西的叫西官桥村,位于桥东的叫东官桥村。
古名荆庄。传唐代时村里出了个姓王的状元,精通琴棋书画,又会吟诗作对,县官常去拜会他。由于村内有条河,交通不便,县官的轿子曾数次翻到河内。后来,县官为了行路方便,拨出银两在村内修了一座桥,百姓就称之为“官桥”。久而久之,村名也以“官桥”替代。清乾隆年间,天降暴雨,官桥村遭洪水袭击,村中石桥被冲毁。嘉庆十六年,乡里百姓捐款,重修了一座大桥,因是大家捐款重修的,就取名为大官桥。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多,就以桥为界,一分为二,位于桥西的叫西官桥村,位于桥东的叫东官桥村。
传明初胡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处丘陵地带的山圪塔上,人们把比做高楼,取名胡家楼。后因姓氏的兴衰,相继更名杨楼,李楼。解放后,因地处玉阳山下,更名为玉阳村。
谷沱村,古名护驾峪。据关帝庙内的一通清朝所刻的石碑记载,谷沱村“古名护驾峪,后不知何时改为谷沱村。自改之后,数遭大水,全村人恶其名,共同协商,村名以后仍复为护驾峪”。后又易为今名。
因村南有一卧牛石,古名石村,俗称西石村。后变迁为南北二村,位于北,故名。
因村西北有一卧牛石,古名石村。后变迁为南北二村,位于南,故名。
清代《济源县志》记载,西周时期,曲阳为樊国都城,城西关有一薰仁书院,书院西边的两个村庄,均以书院为村名。因位于北,简称北薰。人民公社化后,为书写方便,以谐音更为今名。
据清代《济源县志》记载,西周时期,曲阳为樊国都城,城西关有一薰仁书院,书院西边的两个村庄,均以书院为村名。因位于南,故名叫南薰仁。后为书写方便,简为今名。
传明初张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时名张家庄,后简为张庄。
因处湨水之北,名湨阳。后简为今名。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