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宜兴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宜兴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28军、31军91师解放宜兴城,同年5月成立宜城镇人民政府,为宜兴县党政机关所在地。

1958年9月,撤镇建人民公社,1959年复置镇,1994年12月,镇政府驻地迁至教育西路新址办公。

1991年、1997年、2000年、2003年,周边铜峰乡、十里牌乡、红塔镇以及新庄镇的东郊村相继并入宜城镇。

2006年4月,撤镇设立宜城街道,并将宜城街道芜申运河外侧的区域划给屺亭街道。

2007年4月,大浦镇的山林村、南园村地域整体划归宜城街道。

2011年设沧浦社区。

2014年设城东社区。

2016年设蠡河社区。

2020年8月谈家干村居分设,10月撤城东村、沧浦村,撤山林村并入蠡河社区。

2021年设枫隐社区。

至2022年,街道下辖33个居委会、2个村委会。

1934年为屺亭乡,1949年9月废除保、甲制,改设行政村,下辖组。

屺亭地区分成3乡:屺亭乡、寺前乡属城北区,前红乡属和桥区。

1958年9月,撤区乡镇建制,成立太滆人民公社,屺亭全乡分成屺亭、前红、寺前三个生产大队。

1959年撤销太滆人民公社,成立屺亭人民公社,下设23个生产大队,216个生产队。

1983年10月,恢复屺亭乡建置。

1996年11月,撤乡设屺亭镇,下设1个居民委员会,23个村民委员会。

2006年7月,撤镇设立街道。

2007年4月,宜城街道的花圩、东梅、杏里、文庄、轸村、东郊、边庄7个村划入屺亭街道。

2009年10月,新庄街道的学圩村、大塍村、三阳社区和芳桥镇的虞山村划入屺亭街道。

1934年置新庄镇,1949年初置为乡,1949年4月解放后,新庄乡隶属芳桥区,1958年并入湖滨公社,1959年析出建新庄公社,1983年恢复为新庄乡。

1993年3月,撤乡设立新庄镇。

2000年6月,大塍镇撤销,并入新庄镇。

2003年东郊村划归宜城管辖。

2007年4月,撤镇改为新庄街道。

2009年10月,学圩村、大塍村、三阳社区居民委员会划归屺亭街道管理。

“新街”的历史不长,1930年坝上村、塍上村的三家大户在通往宜兴的下官路(东西方向)与塍上村至彭庄村大路(南北方向)的交叉口中心空地上新砌南北对称各7间店面屋,分别经营茶馆、赌场、南北货店、酱园及中药材,当地及附近的百姓称之为“新街”。

1960年设新街人民公社,1983年改置新街乡,1994年撤乡设镇,2000年归径乡并入,2007年撤镇设立新街街道。

1929年为芳桥乡,属芳桥区。

1949年5月仍为芳桥镇,旋改置乡。

1958年并入湖滨人民公社。

1959年建芳桥人民公社,1983年复置芳桥乡。

1993年撤乡建镇。

2000年扶风镇并入,2014年撤镇设芳桥街道。

南宋时,为了名称与地理相符,故易名张渚。

明代称张渚镇。

1912年1月,称张渚市。

1929年,改为张渚镇。

1934年11月,又改称桃溪镇。

1938年,复名张渚镇。

1959年1月,张渚镇与渚东公社合并建张渚公社。

1959年5月,与渚东分离,张渚镇复为县属镇。

1986年7月,渚东乡与张渚镇合并为张渚镇。

2000年6月,善卷镇(1993年撤善卷乡改置)并入。

2004年2月,茗岭镇(2000年撤茗岭乡改置)撤销后并入。

1959年1月,张渚镇与渚东公社合并建张渚公社。

1959年5月,与渚东分离,张渚镇复为县属镇。

1986年7月,渚东乡与张渚镇合并为张渚镇。

2000年6月,善卷镇(1993年撤善卷乡改置)并入。

2004年2月,茗岭镇(2000年撤茗岭乡改置)撤销后并入。

1934年11月,始建西渚乡。

1949年5月,属张渚区。

1949年9月,属鲸塘区。

1956年2月,属善卷区。

1958年9月,属竹海人民公社。

1959年1月,成立西渚人民公社。

1983年10月,改为西渚乡。

1972年,横山、团结、荷花、桑场4个村划入横山乡,1992年5月,横山乡撤并后,横山、团结、荷花、桑场4个村又划归西渚乡。

2000年6月,西渚、元上两乡合并为西渚镇。

太华镇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秦代(公元前221年)属阳羡县,三国时曾为孙权钦赐其妹孙尚香为汤沐邑,西晋永嘉四年(310年)属义兴郡国山县,明初属宜兴县金泉乡,清雍正四年(1726年)属荆溪县金泉区。

1912年属宜兴县元善乡,1934年境内分华阴、黄石二乡,1938年二乡合并,始称太华乡。

1951年分设太华、桥涯、砺山三乡,1957年又合并称太华乡,1992年5月撤乡建镇,改称太华镇。

清初始有徐舍街市,光绪九年(1883年)设徐舍镇。

1912年改称徐舍市,1929年建徐舍区、管辖周边各乡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舍镇仍是区治所在。

1958年成立红星人民公社,1959年后全区分设徐舍、鲸塘、堰头、潘家坝、芳庄、邮堂、宜丰7个人民公社,1988年,徐舍公社改镇。

1992年4月,原芳庄镇和邮堂乡合并为芳庄镇,2000年6月原徐舍镇、宜丰镇和潘家坝乡合并为徐舍镇,原鲸塘镇和堰头乡合并为鲸塘镇,2007年4月徐舍镇、芳庄镇、鲸塘镇合并成立新的徐舍镇。

东汉光武帝年间(25—57年)官亭属山(ou)亭侯蒋澄封地。

唐弘道元年(683年)官亭属凌霞院,故改称凌霞。

宋建隆二年(961年)改凌霞为官林,俗称官村。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官林属神安区。

清光绪九年(1883年)设官林镇。

1915年改设官林市,下设25图。

1929年重设官林鎮,下设10个保。

1930年北代军进驻宜兴后,建立国民党宜兴县官林区党部。

1940年,新四军一支队进入官林,建立官林区抗日民主政府。

1944年,中共宜北区委(包括官林)成立,下设11个党支部。

1949年4月24日,官林解放,9月成立官林区,下辖来村乡、官林乡、都山乡、钮家乡、丰义乡和韶巷乡。

1957年9月1日官林乡、官西乡、官东乡、来村乡合并为官林乡。

1958年9月9日撤乡成立人民公社,在官林鎮建黎明人民公社,直辖官林、钮家、丰义、都山、新建、新芳、杨巷七个人民公社,各村为生产大队。

1964年撤黎明人民公社改立官林区人民政府。

1983年10月撤官林区政府和人民公社,成立官林乡、钮家乡、丰义乡、都山乡。

1986年6月撤乡设立官林镇,镇政府驻官林鎮凌霞路109号。

2000年6月都山乡、钮家乡并入官林镇,2004年1月丰义乡并入官林镇。

杨巷是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古镇。

唐武德二年(619)义兴县改为鹅州,而杨巷在鹅州之西陲,故名为鹅西。

北宋初期,杨巷称城上里,后改名杨巷。

清光绪九年(1883)称杨巷镇。

1912年称杨巷市。

1929年2月称杨巷镇。

1949年4月24日,杨巷解放。

5月成立杨巷镇人民政府。

1957年改为杨巷乡,1959年成立杨巷公社,1983年10月复为乡。

1988年撤乡设镇,2004年新芳镇(1996年撤新芳乡改置)并入。

1934年建新建乡。

1946年废。

1949年4月重建,后分设6个小乡。

新建乡辖义庄村、前周村、周住村、西周村、芳贤村、泉桥村。

贯庄乡辖甸头村、贯庄村、路庄村、留住村、新桥村。

保寿乡辖武家村、新村村、及新芳的北片。

韶巷乡辖司马村、刘家村、丁庄村、及韶巷南片。

臧林乡辖臧东村、臧西村、臧北村、竹舍村、张水沟村、后姜村、后仁村。

闸上乡辖典巷村、储巷村、闸南村、闸北村、干塘沿村、南洋桥村。

1956年,撤销原新建乡、贯庄乡、保寿乡,建立新的新建乡;撤消原臧林乡、闸上乡、韶巷乡,建立新的臧闸乡。

1957年撤销臧闸乡并入新建乡,1958年建立新建人民公社,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新建乡。

1993年5月,撤乡建镇。

2003年3月,镇政府驻地由新昌路迁至华亚路1号。

清末为和桥镇。

1912年称和桥市。

1929年改和桥市为和桥镇。

1949年5月至1951年7月,和桥镇属和桥区为区属镇,1954年6月起,和桥镇改为县属镇。

1958年9月至1959年1月,和桥镇属太滆公社管辖,1959年1月属和桥公社管辖。

1959年2月起恢复县属和桥镇建制。

1960年新民公社改名和桥公社,镇、社分设。

1983年和桥公社改置和桥乡,乡、镇分设。

1986年和桥乡并入,2000年南新镇并入,2004年闸口镇并入。

春秋时期为吴属地,清末宣统三年(1911)为宜兴县四镇之一,1912年为宜兴县七市之一,1929年为宜兴县十三区,1934年域内高塍乡、赋村乡、雅乐乡、亳邱乡、湖陵乡、胥井乡、高遥乡、鲍庄乡同属宜兴县第三区,1936年域内为集善乡一部和高塍镇、复兴乡,1950年设高塍镇、高遥乡、赋村乡,1954年增设滆南乡,1957年合并称高塍乡,1988年撤乡建镇。

2003年2月,与原范道镇合并组建成新的高塍镇。

2007年4月日,宜城街道的5个村委会并入。

明清时期实行区图制,万石属万一区二~三图,漕桥属万一区十七图。

清末民初,实行市乡制,万石、漕桥属宜兴县和桥市。

1929年,万石始建为乡,漕桥为镇建制,统属宜兴县第十四区。

1934年3月,万石乡改称万善镇,同年11月,万善镇、漕桥镇复改为乡。

1949年5月,万石乡、漕桥乡属宜兴县芳桥区。

1956年2月,万石乡撤销,分别划入周边乡镇,漕桥乡与南塍乡合并为南漕乡。

1959年2月,万石恢复行政建制,成立万石人民公社。

1983年10月,万石公社、南漕公社改称万石乡、南漕乡。

1995年7月,南漕撤乡建镇,1996年9月,万石撤乡建镇。

2000年6月,南漕镇、万石镇合并为万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