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峪村位于梁山北支(即阳峪岭)之南两道土梁之间。山之南为阳,山之谷为峪,故得名阳峪。据《相法祠》碑文记载:“阳峪当奉天北三十里,古巨镇也。”唐时,此地是长安通往西域交通大道必经之处,商旅来往多于此停息。清初,县北通甘凉大道之官路铺设三处,阳峪即是最后一处,入永寿界。清嘉庆以后,交通要道转移,街市逐渐凋敝,后废镇为村。 |
此地在明、清时,位于西安、咸阳一带赴甘凉大道上,继冯市镇设店以后,此地又建骡马大店,故名新店。 |
清代中叶,因祝姓聚居此地,得名祝家堡村。 |
该村位于乾县县城东北清凉山西脚下。清凉山,古时建有清凉寺一座,寺院内有明万历年间铁铸大佛象一尊,故名铁佛寺。铁佛寺至今仍闻名遐迩。铁佛为古丝绸之路要镇,也是乾县北部重要的农贸集市。 |
唐朝时期,任姓村民居于铁佛寺西北低凹处,故当地群众叫任家洼村。 |
南陵村(片村)位于政府驻地正南,原属十里土桥之范围。包括各以其姓氏得名的张家、吴家、师家三个自然村。因村址在唐僖宗靖陵西侧,靖陵当地人称南陵(以在铁佛寺之南),村以其名而得名。 |
唐代建乾陵陵园时,以此地土质好,烧出的砖瓦质量高,得名好窑土。经历若干年,字的音、形、义传讹转化,群众呼之后窑头。民国时,村名雅化,以美好愿望,更名为太平岭。 |
宋代时期,陈姓居住于铁佛寺西南地势低凹之处,故名陈家洼。 |
田姓人居位于梁山东支地势低凹之处,故名田家坳。 |
以区域内居民点百虎门(现为“白虎门”)、三福寨各取村名一字,赋百家幸福之含义。 |
据当地群众座谈:五代时,历事唐、晋、汉、周,曾任六个皇帝的宰相冯道,于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病逝后,埋于此地,其冢在今冯北大队中间。此地建村后,故以姓而得名冯氏堡。清《乾州志稿》记:“此地北近边界,泔河自后环绕而出其左、扼塞据冯险,当商路之要衡,为正北之雄镇。”古时,为商旅赴甘凉大道必经之地。以后西兰公路又从此通过,商旅频繁,市场活跃。因此,明代以后,起名日冯市镇,一直沿称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