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发路社区因一传说而得名。嘉陵江临岸有一块大磐石,人们称为龙磐石。传说古时常见一美女坐于其上梳头,若有人声,女则隐于江中,人们称此女为龙女。于是世人就集资修建了一座庙宇于岸上,庙中正殿塑龙女像常年供奉,此庙宇就被称为“龙女寺”。人们依寺建房,逐渐形成集市。龙发路社区居民委员会成立于2004年,其名称沿用至今。 龙女镇龙发路社区位于镇镇政府所在地地理位置为东经106°11ˊ,北纬30°23ˊ。该社区东临嘉陵江,西接小河村,南与马耳石村接壤,北与龙女村相连。辖3个居民小组,共1600户2880人,其中三无人员1户、低保户37户41人。本社区党支部有党员49名,预备党员1名。 |
小河村因有一条从米塘沟发源的小溪河流经该村而得名。村域围绕场镇南、西、北三面,东邻嘉陵江,处于马龙岩、林佛岩和二滕岩下,东部河岸和南部、西部都是陡峭的岩石山崖,只有北部紧接龙女村一面,地势较平坦。龙女慈航宫道观就在二滕岩山崖下,依山而建庙宇辉煌壮观。全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1亩。辖区8个村民小组,共398户1022人,其中贫困户28户64人、五保户10户、低保户35户44人。本村党支部有党员43名,预备党员2名。村内交通便利,硬化公路2公里,便民路4公路。 |
土地改革时,此村由华封、新学、青岩、龙女等4乡的部分生产队联合组成一个村,故名联合村。1953年属龙女乡4村。 1958年大跃进公社化时改为龙女公社5大队。 1966年文革时更名工农公社5大队。 1971年复原名。 1980年分队时,5队分为5、11队;7队分为7、13队;8队分为8、12、14队。 1981年地名普查时命名为龙女公社联合大队。 1983年社改乡时改名为龙女乡联合村。 1985年撤乡建镇时定名龙女镇联合村至今。 联合村幅员面积2.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50亩。全村14个社,农业人口2143人。 |
飞虎村位于龙女镇东南部,距龙女场镇6公里,距武胜县城15公里,飞虎村因早年前有一座飞虎庙而得名,南边与304省道相连,村办公室有一条通往304省道和龙女镇的水泥路。全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0亩。辖7个村民小组、共286户986人,其中贫困户60户181人、五保户10户、低保户37户44人。本村党支部有党员29名。村内交通便利,硬化公路7公里,便民路3.2公路。
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
主要经济作物:晚熟柑橘。 |
高妙村位于龙女镇东南约3公里,遂广高速路过全境,属半浅半深丘陵地带,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共371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低保户39户、五保户9户、困境儿童5人,残疾人48人,全村总人口1537人,其中党员21人,劳动力1047人。土地资源:有耕地面积1604.26亩,其中作物(水稻、油菜)面积928.81亩,经济作物(玉米、红薯)681.45亩、土地流转30亩。退耕还林地88.54亩。 |
此地于清朝时期,修有一石平桥,取名“太和桥”,喻太平、祥和之意。村以桥名。1949年前属龙女乡5保。 1951年改保甲制为村组后,改名为龙女乡12村。 1958年大跃进公社化时改为龙女公社12大队。 1966年文革时更名工农公社12大队。 1971年复原名。 1981年地名普查时命名为龙女公社太和大队。 1983年社改乡时改名为龙女乡太和村。 1985年撤乡建镇时定名龙女镇太和村。 2020年5月瓦子村并入。 太和村位于嘉陵江畔,东临瓦子村,南邻郁马坪村,西接小河村,北邻石盘凉亭村。全村总面积1300亩,耕地面积1028亩。辖12个村民小组,共440户1650人,其中贫困户52户146人、五保户7户、低保户38户。本村党支部有党员30名,预备党员2名。村内交通便利,硬化公路8公里,便民路4公路。 |
郁马坪村位于龙女镇东部,距龙女镇3公里,距县城13公里,幅员面积1.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65.3亩,有效灌溉面积510亩。郁马坪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99户、178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96户325人,贫困发生率18.2%,2014年被评为贫困村。2017年全村村集体经济收入18014元,人均10元,2017年实现全村整体脱贫。特色农业:水稻、玉米;特色产业:土鸡(蛋)、土鸭(蛋)、晚熟柑橘。 |
芋子溪村位于龙女镇西北部,距离龙女场镇3.5公里,距离县城23公里,幅员面积0.7平方公里(约1050亩),耕地面积875亩,其中田面积425亩,土面积350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80亩,林地面积83亩。属浅丘地势。芋子溪村下辖9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24户1065人,本村党支部有党员18名。村内交通便利,硬化公路8公里,便民路5公里。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主要经济作物:晚熟柑橘;养殖业:清水渔场。 |
青岩村因以前寺庙而得名。村域东面与盐井村相邻,南与幸福村天平村相邻,西与双柏村,郭家沟村相邻。现有6名业主、共流转了1700亩土地用于晚熟柑橘种植。耕地面积2100亩。辖区16个村民小组,共554户,其中贫困户38户108人、五保户9户、低保户42户46人。本村党支部有党员52名、预备党员3名。村内交通便利,硬化公路6公里,便民路10公路。 |
此处原系杨氏宗祠。清末,又在此新建一寺庙,内新塑佛像数尊,名“新佛寺”,后谐音得村名。1949年前属龙女乡16保。 1951年改保甲制为村组后,划归青岩乡2村。 1955年又划归龙女乡。 1958年大跃进公社化时改为龙女公社。 1961年划为青岩公社2大队。 1966年文革时更名挺进公社2大队。 1971年复原名。 1981年地名普查时命名为青岩公社幸福大队。 1983年社改乡时改名为青岩乡幸福村。 1992年撤乡建镇时定名龙女镇幸福村。 2020年5月贵子桥村并入。 幸福村全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66亩。辖12个村民小组,共486户1565人,其中贫困户35户、五保户11户、低保户28户。本村党支部有党员47名。村内交通便利,硬化公路3 公里,便民路4.5公路。主要作物:水稻、玉米、油菜。现土地流转面积150亩。 |
村内有一座较高山梁,顶部平坦,人们都叫它“天平山”。村以山得名。1949年前属万善乡辖。 1951年改保甲制为村组后,划为青岩乡4村。 1955年划回万善乡。 1958年大跃进公社化时改为万善公社4大队。 1961年复名青岩公社4大队。 1966年文革时更名挺进公社4大队。 1971年复原名。 1981年地名普查时命名为青岩公社天平大队。 1983年社改乡时改名为青岩乡天平村。 1992年撤乡建镇时定名龙女镇天平村。 2020年5月九龙村并入。 天平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704人,459户,现有耕地1105亩(水田480亩,土625亩)。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主要经济作物:晚熟柑橘;养殖业:清水渔场。 |
九树村位于350线公路沿线,距万善镇1公里,距龙女镇20公里。四周和天平村、双柏村万善镇金乐村相连。全村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2.16亩。辖13个村民小组,共545户1797人,其中贫困户38户90人、五保户16户、低保户29户33人。本村党支部有党员48名。村内交通便利,硬化公路3.4公里,便民路7公路。主要作物:水稻、玉米、油菜。 |
早期,境内有一楼房,为一富翁占有,楼房木柱、板壁上均雕刻有花纹,百姓习称花楼。村以此得名。1949年前属龙女乡19保。 1951年改保甲制为村组后,划归青岩乡8村。 1955年又划归龙女乡。 1958年大跃进公社化时改为龙女公社。 1961年复为青岩公社8大队。 1966年文革时更名挺进公社8大队。 1971年复原名。 1981年地名普查时命名为青岩公社花楼大队。 1983年社改乡时改名为青岩乡花楼村。 1992年撤乡建镇时定名龙女镇花楼村。 2020年5月郭家沟村并入。 花楼村位于龙女镇西北部,距龙女场镇5公里,距县城18公里。全村总面积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5亩。辖10个村民小组,共359户1174人,其中贫困户67户215人。村内交通便利,硬化公路7.3公里,便民路12公路。没有进行土地流转。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无风景名胜。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 |
以前村境内有一石油探钻井,因产盐水,遂由驻军在此设盐厂制盐,其井被称为盐井。村以此得名。1949年前属龙女乡19保。 1951年改保甲制为村组后,划归青岩乡9村。 1955年又划归龙女乡。 1958年大跃进公社化时改为龙女公社。 1961年划归青岩公社为9大队。 1966年文革时更名挺进公社9大队。 1971年复名青岩公社9大队。 1981年地名普查时命名为青岩公社盐井大队。 1983年社改乡时改名为青岩乡盐井村。 1992年撤乡建镇时定名龙女镇盐井村。 2020年5月马耳石村并入。 盐井村总人口:1523人。现有耕地面积986亩。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油菜。无土地流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