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一水流长20多千米,源自大埔与丰顺交界的白芒畲,经桃源流至九龙湾入韩江,灌田200亩。因水源高处筑陂,故称高陂(明嘉靖三十六年《大埔县志》载:高陂,溉田二百亩)。后以高陂为村名[详细] |
明朝时该村建“豪光寺”祀观音,后人以“观音堂”为村名。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盛行破除“四旧”及封建迷信,村名由“观音堂”改为“红星”,故名。[详细] |
相传,古时村中有3口大塘,为避洪水,筑有连成一片的塘坝,故名大塘坝。[详细] |
相传,古时此地多桃花,故名桃花。[详细] |
寓村民代代富裕之意,故名代富。[详细] |
陂村,原名高陂村。据载明嘉靖以前,有一水源远至20余公里,源自白芒畲(今桃源镇与丰顺县边境),经桃源流至九龙湾入韩江,溉田200亩。因在水源高处筑陂圳叫高陂。受高陂水灌溉田的村寨,故名高陂村。[详细] |
明嘉靖(1522)以前,因当地村民在高处筑陂头水圳灌溉农田,故名陂寨。[详细] |
据传,清朝初期,李姓祖先从高陂迁至此地定居命名“下畲”;后又改称稼社,乃因先民在此开荒拓地,以稼穑业,遂名稼社。[详细] |
相传400多年前该村入口处办有碗(瓷)厂(窑址在上窑子、窑背窠等处,今仍有遗址)且有一条溪水绕村而去,故史称“碗窑溪”。1949年建国后改称陶溪。[详细] |
民国时期,尧溪村的石螺塘、甜竹坑隶光德澄坑乡。1962年归属高陂公社甜竹大队,1964年,甜竹、石螺塘、陶溪的芷尧坑3村合并成一个大队,故名尧溪。[详细] |
因赤山村周围山顶均属黄泥土质、色赤黄,故名赤山。[详细] |
相传,旧时冬季常有成群乌鸦落于此宽阔的田地上,故名乌槎洋,后改乌槎。[详细] |
相传,最初至此开居者姓黄,见此处有3口塘,故名黄塘村。[详细] |
民国《大埔县志》记作“罗车(jū)”。方言“车”与“基”谐音,故名罗基。[详细] |
因四处皆黄泥土,故名黄泥凹。[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