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进村属独山县城的西北部,距县城约25公里,距向政府约15公里,与都匀市沙寨乡接壤。全村总人口2292人,填涂面积仅有1267亩。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寨,属边远贫困村,人多田土少,为多民族地区。近几年来,雨水稀少,导致翁进村群众生产生活遭到重大损失,大部分家庭都靠外出打工维持生活。
一、基础设施
“十一五”以来,翁进村在县、乡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在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投工投劳,多方面配合,全村共建小水窖200余口,大小提灌站2个,村寨道路硬化约10000平方米,解决了部分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及交通困难问题。目前,翁进村还继续加大力度,实行会议决策,在秋冬两季随时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共建通村及寨内道路硬化。
二、种养殖业方面
“十一五”以来,在县、乡政府的号召下,除了常规农业外,全村共发展种桑养蚕100余亩,发展特色作物高粱种植300余亩,大大增加了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
井桥村由原来的三井村和一桥村合并而成,隶属独山县城关镇,位于县城西南郊,辖区面积10.3平方公里;海拔850米左右,312省道由北向西穿贯全村,贵新高速公路由北向南过,交通便利,水源丰富,黎家寨水库在村西,风景秀丽的翠泉公园在期间、森林覆盖率高,气候宜人。
全村1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布依、毛南、水、苗多个民族共650户2600人,耕地面积1600亩。
村内有黎家寨水库、独山县林场、龙腾木业公司、黔南汽车驾驶培训学校、翠泉公园森林公园、建材厂、采石场、生猪交易市场等多家国营和私营企业。
井桥村民风淳朴,社会风气好,村民法制观念强,于2007年-、民政部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多次被州、县、镇评为“文明村寨”,村民勤致富,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被州、县多次授予“小康村”。
井桥村党支部有党员87名,多年来在上级党领导和关怀下,村党支部带领全体0员密切联系群众,将井桥村建成了新农村示范点和州级基层党组织试范点。被贵州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多次荣获县、镇授予“先进党组织”和“五好”党支部称号。
|
五里村位于县西北面,村委会距离县城2公里。北界麻万镇者棉村,东邻城西村,南接井桥村,西连羊风乡。黔桂铁路、都新高速公路穿越。
全村共17个村民小组,分别是:浪海、肖家园、麻供、麻江、上院、中院、栗木山、姚望、大门、小门、卢家寨、大杉、哈荣、新乡、麻双、立新、桥头。2010年3月统计,共664户,3076人。五里村主要以汉族为主,有1638人;少数民族中,布依族人口最多,共1227人;其他少数民族分别为:苗族93人,水族73人,侗族32人,彝族7人,毛南族3人,壮族2人,土家族1人。
全村耕地面积共计1589.8亩,其中田1424.4亩,土165.4亩。五里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部分群众依靠城郊优势,进城务工。
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玉米、小麦、洋芋、红薯等,人均占有粮食为232公斤;油料作物以油菜为主;2006年,五里村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种植水稻的方式,大力发展种植辛香类蔬菜,向种植葱姜蒜、西红柿等发展,成立了一个蔬菜协会。
五里村大型牲畜主要有猪945头,其中母猪165头,育肥猪579头,仔猪197头;牛188头,其中公牛150头,母牛30头,牛犊8头;马31匹;家禽5000只。
2009年,五里村人均纯收入达3200元。先后被城关镇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综合示范点”。
|
新民村位于城关镇东南部,距县城20公里,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395户农户,1638人,耕地面积3838亩,劳动力860人,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森林面积约占75%,人民群众经济来源主要靠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困难,是城关镇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全村主要居住有苗族、水族、布依族、汉族等,其中苗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0%,属省级二类贫困村。影响全村经济发展的因素较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交通状况有待解决,通往村委会的公路系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县城至新寨的公路,属乡村公路,等级低、路面不平。全村13个村民小组,现有甲拜、甲广、下寨尚未修通公路,独勒公路有待进一步解决,交通的滞后,给全村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困难。
——农业生产单一,广大群众的生活来源主要靠种植水稻、玉米和劳务输出,由于地处山区,粮食产量350公斤,部分家庭口粮有缺口,部分家庭靠务工收入维持生活,全村人均纯收入1100余元。
——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全村现有山塘10多口,能正常发挥作用的2口,灌溉水沟不畅,农业生产主要靠天雨,遇到雨水不调年景,将会造成粮食大面积的减产。
——人畜饮水需进一步完善,全村人畜饮水设施系上世纪80年代所修,目前管道腐烂,畜水池漏水,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
|
摆独村位于贵州省独山县城关镇东面,距镇政府所在地38公里,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平均海拨1136米,村全年日照时数平均气温14.1℃,极端最高温33℃,最低温—4.2℃。目前,全村下辖7个自然7个村民小组,240户,共计946人,其中劳动力526人,外出务工劳动力500人。全村耕地面积799.46亩,村民经济收入来源依靠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2100元,属省级一类贫困村。2009年被评为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
其山村位于独山县城关镇东面,距离县城25公里,于2007年行政村改革后,由原龙山、中和、其山三个村合并而成。其山村东接摆独村,南与新民村隔河相望,西北边靠新力村,全村地貌山高谷深,中部为凸出的大其山和猴儿山等几个高峰,东、南、西面由摆独河、摆略河、拉伍沟河和岔河环绕,北连新力石牌坊坡,海拔高度由摆略河的600多米到候儿山的1605米,相对高度900多米,属典型的深山区,由于其山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力弱,属于国家级一类贫困村。全村总面积26.05平方公里,林地23553.6亩,耕地面积2093.76亩,其中稻田1708.24亩,土385.52亩,人均耕地0.83亩,人均稻田0.68亩,因大部分耕地都分布于山梁或半山腰陡坡上,土层浅薄,土质贫瘠,沙漏土较多,保水保肥能力差,导致土地生产力低下。目前,全村辖20个村民小组,以苗族、水族少数民族聚居为主,649户,2506人,农业人口2355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4%,有劳动力1433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368人。境内拥有锑、铁、硫矿等矿山,矿产资源及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村民经济收入来源依靠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务工经济,人均年收入1200元,全村现有党员69人,村委会班子6人、村党支部班子5人。
|
一、基新力村情
新力村位于贵州省城关镇东部,距镇政府23公里。东抵龙山村、南抵草寨村、西抵新华村、北抵麻万高岩、杨梅村。属国家一类贫困村,全村总面积6.45平方公里,其中:稻田面积365.27亩,土面积45.02亩,上半村地处高寒地带,属冷烂锈田,产量低,下半村6个组属沙质土壤,肥水流失中低产田,人均耕地面积0.45亩。辖11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234户,总人口908人,0党员24名,年人均纯收入1250元。
二、村发展方向
由于新力村地处偏远山区,山高路陡,交通十分不便,根据村内有广阔的荒坡、荒地的地理条件,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例如:种植茶叶、金银花,利用荒坡发展养牛、羊等天然绿色养殖业,利用生态优势扩大脱毒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同时,利用村内拥有方解石等矿产资源的优势,通过合理的利用开发,解决部分劳动力,增加群众经济收入。
三、需帮扶内容
1、维修通村公路新房子组路段堡坎塌方20立方米;
2、维修桥边通组公路;
3、新建坡脚组—红岩组通组公路;
4、维修清理新力大沟;
5、支持抽水机一台、1000米水管,帮扶上寨组、下寨组、垄脚组搞好春耕生产。
|
双桥村位于独山县城南大门,村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共有24个村民组,728户,总人口2987人,土地面积总计约321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约1120亩。全村共有党员84人,村两委成员8人,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户约占2.5%。“185”西红柿、葡萄示范点350亩,人均年收入3200元。现有花灯文艺队3支,村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6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5%,大学文化程度占3%,小学文化程度占2%。 |
北集社区位于独山县东北面,东从黄浦路沿环东北路到疾控中心,南从铁匠街沿北集路到文化宫路口,西从腊塔巷沿文峰路到紫泉路口,北从自来水公司到国土宿舍至黄浦路口内为北集社区区域。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社区办公面积100平方米,包括公共服务站服务大厅,居委会办公室,社区文体指导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和各种相关办公室。配备电脑6台,打印机1台,34寸电视1台。截止2011年6月有常住居民1461户,4650人。其中少数民族2698人,流动人口299人,60岁以上老年人447人,低保户375户,残疾人121人。社区现有正式干部6名,全部大专.、中专上文化,平均年龄36岁、并设有劳动协理员、段长公益性岗位16人。社区划分为10个小区。社区主要负责开展辖区内的计划生育、劳动保障、综合治理、整脏治乱、卫生服务、民政等方面的工作。
北集社区党支部共有党员54名,其中退休党员22名,下岗失业党员11名,在职党员21人。支部设有书记1人,支委5名。 我们社区全体工作人员都以“三真、三系、四百、四千”(“三真”即“真心爱岗、真诚为民、真情服务”,“三系”即“身系岗位、心系社区、情系群众”,“四百”即“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四千”即“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不怕千辛万苦、为了千家万户”)的社区精神为工作宗旨,努力打造一个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型社区。 |
茂联村是羊凤乡一个偏远的贫困山村,全村共11个村民小组,497户2117人,茂联村不仅属多山地貌,而且土地贫脊,人均耕地面积少,人均不足1亩田,走在这坑坑洼洼的地形中,你很难找到一块有10亩宽的平地,由于地形陡峭复杂,道路交通至今还有1个组尚未通路,由于严重性缺水,至今还有4个组还没用上自来水。
|
尧梭村位于尧梭乡政府驻地,由原来的尧梭村、店下村、三脚村合并而成,距县城6.5公里,210国道越境而过,辖区面积30.69平方公里,共有34个村民小组1501户5539人,耕地面积3718亩,其中田2977亩,土741亩,森林资源丰富,全村共有党员117名。
近年来,尧梭村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把加快发展贯穿工作始终,紧紧围绕“五个好”目标,扎实开展“三级联创”工作,荣获黔南州“先进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先进村”等称号。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尧梭村通过“支部+协会”的工作方式,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专业协会的经济技术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精品蔬菜、苗木、经果林为主的种植业和以肉牛、土鸡、三元杂交猪为主的养殖业,努力促┟裨鍪铡T诨∩枋┙ㄉ琛⑴┮挡到峁沟髡⒓苹⒋迕褡灾巍⒔逃乱怠⑸缁嵛榷üぷ骷靶屡┐褰ㄉ柚腥〉妹飨猿尚В奔苹橹臀袷涑觯铝τ谝⑺蟠寰媒ㄉ韬途裎拿鹘ㄉ璧姆⒄梗Υ俳寰蒙缁峥蒲Х⒄埂�
|
凤汝村地处尧梭乡西南面,距乡政府驻地13公里,与羊凤乡朵罗村及平塘金洞等接壤。地势以高山、低谷、小坝子为主。全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林地占53%,耕地占5.3%,水域占0.1%。耕地总面积2300亩,其中基本农田2240亩,人均占有耕地0.8亩,人均基本农田0.7亩,境内耕地主要以坡耕为主,水田主要分布在低洼小坝子,境内有一个蓄水灌溉的小水库。全村森林覆盖率53%,生物多样性突出,植物种类丰富。
一、人口、劳动力资源
凤汝村辖17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700户,总人口2996人,有劳动力1000人,其中外出务工300人。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经济发展现状。2010年凤汝村农业总产值770万元,人均农业总产值25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80元。全村农业虽然经过结构调整,开始由传统型农业向效益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但目前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村内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薯类为主,无主要经济作物,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大牲畜存栏1480头,出栏180头,生猪存栏2600头,出栏4850头,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308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由乡政府到村通村公路15公里,通组路28公里,交通状况非常落后,路面状况极差,多为晴通雨阻。水利方面,已解决人饮安全人数2556人,尚有440人饮水困难,有小型蓄水池15口,大小灌渠2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110亩。电力方面,农村电网全覆盖。
社会事业方面。教育方面,目前有完小1所,小学教师28人,在校学生35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医疗卫生方面,有乡卫生医疗点1个,村卫生室3个,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社会保障方面,到2010年,农村尚无居民参加养老保险,农村五保、低保供养人口覆盖全村17个组360人。
|
巴台村位于羊凤乡北面,距乡政府3公里,与本乡羊凤、摆罗、茂联等村相邻,全村占地面积约15.7平方公里,所辖14个自然寨,20个村民小组,共有660户,2737人,少数民族194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1%(其中:毛南族77户207人)。全村有党员66人,女党员11人,预备党员4人,35岁以下党员17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8人,初中及以下54人,党员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24岁。巴台村有贫困人口65户,265人,耕地面积为1979亩,其中:田1659亩,土320亩。2008年,巴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700元,人均占有粮食285公斤。
|
羊凤村地处羊凤乡政府驻地,羊凤村由原来的桥头、麻纳、陈家坝、大寨四个村合并成的村。全村辖29个村民小组,983户,总人口4361人,全村土地总面积3460亩。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油菜、西红柿、蔬菜为主,大批农民常年在外务工。
羊凤村做为乡政府驻地,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独平公路从村前通过,同时独平高速公路建设已纳入省政府规划设计。羊凤村村风淳普,村民善良,治安善良好,村两委班子建设有力,极大地保证了村的健康有序发展。
在产业结构方面羊凤村以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劳务输出业为主。另外,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现代化,村内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一部分外出务工,另一部分长期在家打零工,这为村其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羊凤村党支部、村委会制定合理的规划,强化原有的优势项目,大力发展养殖业,积极联系劳动力输出市场。努力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外部资金的投入。来羊凤村开发,建厂增加农民就业途径,增加收入,创造双赢。
羊凤村的坝浪组是羊凤乡唯一的毛南族人口聚居组,共有34户161人。该组群众原居住在距此新村南面1.5公里以外的山坡脚下,山高坡陡,水源缺乏,且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生存条件恶劣,生活水准处于极贫线以下,2004年适逢国家对较少民族扶持的好机遇,在各级民委和有关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该组全部农户全部进行了移民搬迁,新村建设于2007年完工,2008年春农户入住。
2005年以来,按照省、州、县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乡党委、政府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原则,对坝浪移民新居进行高标准建设,在保存毛南族特色的基础上,修建了民族门、房屋、文化表演场、步道等设施,为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羊凤乡桥头村坝浪组通过中央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发展项目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56.2005万元,实施项目16个,其中修建坝浪移民点房屋建设34户3264㎡;硬化老场至坝浪新村2公里道路,修建了34口沼气池等,共硬化村寨道路4000㎡,解决3580人交通不便和1000多人饮用水困难;全组农户通电率达100%,无线电话网络覆盖全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该组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定单农业。按照统一技术,统一规格,以独山盐酸菜厂、广西蚕茧企业为载体,大力发展青菜、西红柿等种植和养鸡、养猪、养鹅等养殖业,实现移居群众的增收、增效。到2010年底,该组群众的人均收入由“十五”末的1718元增长到“十一五”末的3550,增收1732元,增长106.6%;人均口粮由2006年的308公斤提高到2010年的510公斤,增加202公斤。目前羊凤村坝浪组荣获贵州省100个“魅力村寨”之一,经乡党委、政府以及村两委班子经研究,决定把羊凤村坝浪组发展成为旅游业,带动羊凤村的经济快速发展。
|
布依语音译,意为坡背面的寨子。解放初属独山县城关区羊凤乡,1956年属望城区公社漂里管理区。 1958年属红峰人民公社羊凤管理区,1963年属羊凤公社,1984年设摆罗村,属羊凤乡。 2014年羊凤乡并入百泉镇,摆罗村属百泉镇。 摆罗村地处羊凤乡政府驻地北部,距离乡政府15公里,距县城5公里,全村辖9个村民组,340户,1491人,全村耕地面积1108亩,其中稻田688亩,土420亩,人均耕地0.73亩,由于摆罗村基础设施差,生产生活环境恶劣,至今仍是一类贫困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