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原邓家口镇西部,故名。 |
“建新”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意。 |
1965年与花厂大队合并成一个新的大队后,命名解放大队,取意为反映解放后,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
其一、因地处南河(1964年公社田园化时期,南河被填平)下游流域,故称下南庄。其二,因地处南庄村下首,故称下南庄。 |
相约在南宋年间,郭胜刚兄弟三人因逃离战乱与灾荒,从江西来到今乌金农场东庄大队水南队落脚谋生,生活靠种庄稼维系。可是该地区地势低洼,连年水患,难以生存,于是辗转寻找高地,从而来到今郭家墩安营扎寨,插旗为标、垦荒置田、勤耕苦种、繁衍生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日臻发达,人丁逐渐兴旺,形成居民点。时至今日,郭氏在此历经近千年,延续十七代人,其祖先最早入驻故称郭家墩。旧时曾名“搬罾嘴”,后觉俗而不雅,便以“郭家墩”为正名。 |
“水三”指原水洪三大队,简称水三大队。 |
根据一普卡片资料记载:因旧时村边曾经新挖了一条通向长江的水沟,用以排除内荆河的积水,故名新沟。 |
“水一”指原水洪一大队。 |
“水二”指原水洪二大队(简称水二大队)。 |
相在清朝末年,官府派人丈量土地,丈了一截,还有一截未丈量,后来居住在此地的人取名为“鞋截”(“还截”的武汉方言音译),文革期间改为“鞋尖”。 |
旧时,村子旁边有一个小湖,形状像划船的船桨,呈大挠子状,故名为挠子湖,后来误传为捞子湖。湖边居民点因湖得名,后建制村驻地于捞子湖居民点而得名。 |
其一:传说秦始皇修万里长城,老百姓日夜肩挑背扛,很是辛苦。南海观音见百姓累得筋疲力尽,心里很是同情。为减轻百姓痛苦,观音变成一农妇于边塞之间,将绣花线送给筑城民工,要他们将绣花线系在扁担两头,石担子便轻得像灯草。民工欢天喜地挑着担子往来如飞,筑城速度日益加快。秦始皇见之,想:“区区细线,如此神力,要是把其收拢来,做成一条鞭,用来赶山,长城岂不修得更快,筑得更牢?”。鞭做成,秦始皇要试神鞭威力,连抽几鞭。此时天下大小山,抽得连连飞起。长城一带顿时山连山,岭接岭,山越来越多、摆不下。秦始皇心一慌,又抽一鞭,把后面涌来的山一一赶下东海,故有“赶山填海”之说。秦始皇只顾赶山时,天庭已乱成一团,原来那些大山小山,都是撑天的石柱,如不立即制止,天会塌下。玉帝派太白金星到人间查看,方知秦始皇的赶山鞭是观音老母的绣花线,便赶到南海找观音求援。秦始皇赶山正起劲,已来到汉南地区水洪一带,他见一座小山横卧在江边,说:“你还不去南海!”哪知小山直“摇头”,不愿离去。秦始皇大怒,飞起一鞭,把它抽得腾空而起,地上留下一条又深又长的土沟,这沟就是现在的“摇头沟”。秦始皇见之得意大笑,把神鞭插在背后。此时观音赶到,用一根柳枝条悄悄换下神鞭,那飞起的小山落在武昌县金口的对面而不动。泰始皇大怒,又是一鞭,而小山纹丝不动。秦始皇心里一惊,一看手中的鞭是一根柳枝。从此,这座山便落在长江边,就是毗邻汉南的大军山。其二:在清《续辑汉阳县志》记载,因村头曾营烧窑业而得名。据实地走访,窑头约有300年历史,1971年基本农田建设时,旱地改水田,挖地挖出了烧窑遗迹,有6个土窑,窑中有青砖青瓦。 |
清朝末年有李姓、王姓迁来此地,开始开荒种田,并帮人烧窑以谋生计,后在此定居,形成居民点。1920年由窑头沟人李业修牵头组织当地群众抵抗洪水,发展农业生产,在长江北岸修筑了一个民垸,取意为“金城汤池”之固,命名为金城垸。因处于金城垸内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