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朝阳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朝阳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原名为安沟大队管理委员会属当时海资公社所在地,因“海资”与“孩子”谐音称呼不雅。1965年报省民政厅批准,当时的海资公社改为朝阳公社,安沟大队管理委员会今随之改为朝阳大队管理委员会。
位居凹地,住户多姓姚,故取名姚凹。
据起初这里是姚凹村的一片耕地,并没有人家居住,有一姓师的状元(有说官员)死后埋葬在此,雇人住在这里看管坟地,开始又几户姓姚的人家在此居住,后来,姚凹村村民到这里耕田,因嫌回家路远吃饭不便,就搭棚盖房住了下来,后来逐渐形成了村落,因有师状元的坟地,所以村子起名叫师家庄。后改叫师庄。
汉代董卓乱洛阳时,少帝和陈留王到邙山避难,先在此休息一晚,后到北陈,后陈留王被董卓立为帝,称汉献帝。故人们把先休息的地方叫南陈,后休息的地方叫北陈。
因位于后海资正南,与后海资相距1.5千米,因两地前后相对,古取名“前海资”。1965年随“后海资”更名朝阳,“前海资”更名为向阳至今。
因郑氏家族到此居住,地处低洼,故名郑凹。
因南距洛阳十三里,故取名“南十三”,后因双谐音称为“南石山”。
因位于低凹处,住户多为杨姓,故杨凹。
原住有两家,一家姓“筱”,一家姓“梁”,故以两姓取名为“筱梁”。因“梁”与“良”同音,后又称为“小良”。
伏羲在此处画八卦降服龙头马身怪兽,故得名卦沟。
该处历史悠久,以古槐为证,起源于石章、石羊之称,以后由章、羊演变现在的张阳。
古时有一官员从河北到洛阳,途径此地,见沿途均为草棚,只有此处有三间瓦房,便取名瓦店。
据传古时有陈姓兄弟两人,率家小由孟津县送庄镇梁凹村迁来,因居住在陈村以北,故名北陈。
因从山西搬来一姓石的人家,在沟内居住,开垦荒地,繁衍后代,时间长了人们都习惯称为石沟。
游王村历史悠久。据传因遭宦官之乱,一皇帝逃于此地,庄主用酒食招待,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就把这个庄院叫游王庄。后称游王。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