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东街道地处茶陵云阳山脚、洣水之滨、县城之郊,总面积42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2个社区,159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2.5万人;党支部11个,党员733名。境内交通便利,106国道、320省道、吉衡铁路、衡炎、平汝、泉南三条高速纵横贯穿。水电资源丰富,洣江、马伏江径流而过,有投资6000余万元的官溪电站和1.4亿元的官铺220千伏变电站。下东街道办事处成立于2013年11月,在职工作人员62名,近年来,下东街道先后获得了“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市平安乡镇(街道)”、“市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乡镇(街道)党委”、“市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市经济发展十强乡镇(街道)”等荣誉称号。
今年以来,我街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街道党工委按照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思路(即围绕“担当作为、争先创优”这个中心,坚持“凝心聚力抓经济、改革创新促民生”两条主线,紧扣“党的建设展风采、财政收入上台阶、社会大局求稳定”三大目标,突出实施“项目建设、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民生事业”四个重点,全力落实“以上率下带头干、求真务实敢担当、廉洁从政转作风、稳步增长化风险、致力民生办实事”五项举措),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
思聪街道地处茶陵县城北郊,原名虎溪乡,1956年,为纪念著名红军将领、革命烈士谭思聪改称为思聪乡,街道境处县城北郊,盘行于西北武功山余脉。东连洣江、腰陂,西接平水,北邻虎踞茶涧村、潞水碣石村,南坐县城炎帝北街,东西北系丘陵岗地,东南为平坦地。洣、茶两水由南北向合襟于东南,环绕于西南。全境总面积48.2平方公里。2013年12月与利民办事处合并更名为思聪街道,2015年12月,乡镇合并,原潞水镇龙溪、庙坪、庙市三村并入思聪街道。2016年5月并村工作后由原来的17个村、2个社区,缩减为现有的10个村、2个社区,总人口4.2万余人。有12个党总支(其中企业党总支1个,农村党1总支11个),党员1500余名。 茶陵城北(虎山)汽车站、国家储蓄粮库、国家石油储蓄库,都分驻在老虎山和深塘村。境内S320省道、泉南高速、醴茶铁路、衡茶吉铁路、县道清溪公路纵横交汇,穿街而过。炎帝北街、虎山大道、虎山小区构筑了茶陵县繁华的北大门。这里“好山千叠翠,流水一江清”,山川秀美,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尤以清水村为代表,山林面积400余亩,境内喀斯特地貌显著,多处溶洞、天坑,有观景台、瀑布、乌龟石、阴石、神仙下棋等景点。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各个革命时期留下的红色文化独具特色。宋朝的“金洲城”历史文化奇特深厚。全境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煤炭和铁矿石等资源较为丰富,有民营企业30余家。改革开发以来,工业企业由作坊式向公司化规模发展,形成了以采掘、选矿、针织、板材、烟花为主的地方产业格局,民营企业已占据经济阵营中的主导地位。 这里既是一片开阔的沃土,又是一块孕育希望的风水宝地。街道坚持以人为本,保民生、保稳定、谋发展、搞建设。现在的思聪呈现出社会和谐、街泰民安的盛世景象。 |
洣江街道地处茶陵县城东郊,与云阳街道仅一桥之隔。境内垄茶高速、衡茶吉铁路、S320、茶严公路、茶洮公路、东环线和洣江大道穿境而过,设有泉南高速茶陵东互通口,交通便利快捷。2016年并村后,辖湖塘渔场社区及13个行政村、23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91万人,总面积6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2万亩。其中下瑶村、中瑶村、胡家村合并为洣瑶社区,渡里村、大洲村、新河村合并为渡里村,荣华村、樟树村合并为荣华村,五垅坪村、欧江村合并为欧江村,竹塘村、仙源村合并为仙源村,桃源村、石良村合并为桃源村,立新村、诸睦村合并为诸睦村。 |
云阳街道古名“茶陵镇”,形成于唐朝,南宋迄今为茶陵县治,因内有古城、外有雄关而得名。宋代铸“南浦铁犀”,又称“犀城”,1932年称“首善镇”,1955年更名为“城关镇”,1958年并入“东方人民公社”,1959年成立“城关人民公社”,1982年又恢复为“城关镇”。2013年12月设立“云阳街道办事处”。
云阳街道是茶陵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总面积40.37平方公里(含云阳林场24.4平方公里),辖洣水、交通、炎帝、腊园、金山、云盘、前农、滨江6个居民委员会,光辉、东山坝2个村民委员会。全街道共有32782户76638人,流动人口3万人,共约11万人口。
云阳街道交通优势显著,名胜古迹众多,经济实力强劲。106国道、320省道、衡炎、岳汝、泉南高速公路及衡茶吉、醴茶铁路均交汇于此;云阳国家森林公园、南宋古城、工农兵政府旧址、洣江书院等名胜古迹座落境内;云阳街道始终围绕建设“卫生、实力、平安、幸福”云阳目标,着力推行“12340”党建工作法,全面实施各项惠民举措,在挑战中抢抓机遇,在创新中破解难题,为打造茶陵发展升级版而努力奋斗。
|
界首镇位于茶陵县西南边界,俗称“西乡”,也称“桥塘乡”。境内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最高海拔为351.617米最低海拔114.914米,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总面积为84平方公里。界首是茶陵县边贸重镇,株洲市西南门户,320省道和界月公路连接106国道穿境而过,并成为茶陵至广东沿海地的交通要道。镇政府距县城24公里,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贸中心。
2010年底全镇辖18个村委会及1个居委会,238个村民小组,6个居民小组总人口29008人。其有7572户,其中农业户6713户;人口27465人;非农业户859户;人口1543人;党员809.总耕地面积26088亩;其中水田24093亩,旱土1995亩,山林面积69905.6亩,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并形成粮食、生猪、烟草、食用菌四大支柱产业,成为茶陵西南边界的农业大镇。
境内东北多丘陵山地,西南为低矮小山及平川,属罗霄山脉之尾端。其主峰“朱岭坳”由东向西南走向,延伸至大新村“江东仙”逐步平缓。随着三脉走向形成两条自然水系小溪流,穿境汇集于界市罗家湾双江口。
全镇为“七分半山半分水,二分田园加庄园”的格局,土壤结构分为两大类型,以红页岩风化而成的红壤粘土占三分之二,紫页岩凤化而成的砂质土壤占三分之一,地下无矿藏。镇内属副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温度偏高,全年雨量不足造成森林覆盖率较低,属茶陵严重干旱区,日照时数较多,暑热期长,严寒期短,春温多变,春夏雨量较多秋冬多干旱,而且冬季气温明显比历年逐步升高。雨雪冰冻很少年份出现。
界首是一个农业大镇。境内自然条件差,先天不足,但界首人民素有勤劳朴实,敢于开拓的精神。早在上世纪60年代,界首人民以肩挑锄挖,用三年时间修建了“引高山之水,灌万倾农田”的仙下水库和茶安灌渠,改变了界首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界首农业生产奠定了有利的基础。农民素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油菜、芝麻、大豆、红薯、花生、棉花、高粱、玉米、蔬菜、水果等作物。境内林地资源虽不丰富,但通过退耕还林,带动了山乡巨变。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50%以上,松杉,楠竹较为多见,樟、柏、枫、粟等林间杂、灌木林漫山遍野。特别是朱岭、莲荷、上联、花甲、镜岭等村的油茶林发展很快。林地的覆盖为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逐步促进了生态平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镇逐步形成以粮食、烤烟、食用菌、牲猪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通过封山育林将朱岭、莲荷、上联、镜岭等村列为万亩油茶林基地,成为镇内新的支柱产业开发项目。
2010年,全镇牲猪出栏5.32万头,比2000年增长40%,畜牧业收入1320万元占农业收入的14.89%;食用菌种养大户58家,种养面积560亩,安置富余劳动力1300多人,年产量2000余吨,创收1200万元,占农业收入总产值13.54%;年产烟叶7572担,完成产值700万元,实现烟叶税收1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8%,粮食年产量24260吨,亩产1008公斤,总产值364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41.13%,2010年,界首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500万元,农业总产值8867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1367万元,财政税收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3年的573元上升至3692元。
界首是一个边贸重镇。界首镇与郴州市安仁县的安平镇、牌楼乡,毗邻,唇齿相依,有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空间。改革开放后,界首城镇建设被省、市、县高度重视,曾列为湖南省“八大名集古墟”之一,界首市场始建于元初年间,驰名省内外,历为茶、安、永、耒等客商云集之地,境内农副产品重要交易市场。早在解放前,就在外籍五大名商落户界首经商。自1993年至2000年,全镇修建乡道总长78.6公里,小型公路桥梁8座。水泥硬化村道8条,总长19公里,总投资304万元,形成以县、镇公路为组带、连接村组的公路交通网络。2004年,自筹资金103万无了,市、县财政拨款450万元,启动了全长18.63公里的“界月”公路路基升级改造工程、路面水泥硬工程,使106国道和320省道在界首境内全线通。2005~2010年,界首紧紧围绕“边贸重镇、名集古墟”的发展目标,和“扩规模,提品位,聚人气,创商机”的发展理念,按照高起点规划,投入20条万元聘请广东省建筑艺术设计院对城镇建设进行整体规划。重点打造工业品市场,农副产品市场,木材加工及家俱市场,建材市场,逐步形成以文化路,商业街,一纵一横的商贸服务区。实行高标准建设,按照“城市基础20年不落后,50年不遗憾”建设标准,投入4500余万元,用于饮水,排污,供电,交通,美化,亮化,绿化等市场项目建设。一期工程投入500万余元改造商贸中心。先后以610万元出让哑子塘宗地,1120万元让粮站宗地,647万元出让界市村6组龙里宗地24亩,通过五年的努力,三条新型商贸街道拔地而起,建成为“两纵两横”的街道网络,新增门面216个,股份制大型超市2个,综合农贸市场,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拥有摊位450多个,停车场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可停来往车辆200多辆,380万元,铺设街道彩色釉面砖600米,投资10万元,完成街道电网改造,架设路灯68盏,实行输电线路及电信网络有线网络,有线电视线路三线入地,新修下水道1200多米,投资400万余元从20公里以外的枣市海潭引来了清洁卫生的山泉水解决居民用水问题,由于城建稳步推进,市场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由1980年60余户发展至2010年的552户,从业人员986人,注册资金1856万元,营业额升至4128万元;长途客运卧舖运输户10余户,中班客运移居界首经营,开往县市省外的流通货运车辆居县内之最,镇政府并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建了城管中队,市场秩序井然,全面落实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安排专业人员,对街道及周边,进行清扫拖运垃圾处理,并配套建起了污水处理场等设施,营造了一个清洁、优美的城镇新风貌。
界首是一个工业新镇。界首人民曾因地下资源贫乏而苦恼,改革开放后,利用境内山地诸多的红页岩和陶土优势,办起了机制砖厂、青瓦厂,为界首的经济发展闯开了一条新路子,招商引资引进贵派电器有限公司和广东老板共投资1500万元,落户县金星工业园购地20亩,新上日光灯支架生产线项目,引进陈柏发投资110万元在仓下村开办治炼厂,引时宜黄永绿投资100万元,兴办针织厂,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120条人。2000年以后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大转移至广东,上海,江浙等沿海地区务工经商,据初步统计,近年全镇约有8000多人外去务工从业,占全镇总劳动力的60%以上,人均年纯收入8万元。其中部分人员成为中小企业家,少数人通过打工学了技术返回内地办厂。
界首是一个人文古镇。历史悠久,早在8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1981年经湖南省文物管理局及市、县联合文物普查队在境内火星村“独岭坳”,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溪文化”遗址,系迄今发现的长江以南最南端的大溪文化遗址,并在火星村八组坟边岭发现商周文化遗址。
据界首姓氏族谱记载,界首人全属汉族。大都由江西省的泰和、永兴、遂州和福建省的漳洲等地迁入。界首人的祖辈年复一年,世代繁衍散居在每一个自然村落,界首姓氏人口主要有谭、陈、尹、彭、刘、张、罗、李等30多个,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镇总人口为29008人,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计5801人,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计13923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0%,计5801人,具有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占12%,计3480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3650人。
界首地处茶安边界,大革命时期,许多革命志士在此活动频繁,是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革命圣地,曾有花甲村的谭醒,谭劲琛,谭树德等多位仁人志士,发起组织“横展社”湖南游击队长陈梅连带领游击队在朱岭村的“朱岭仙”进行游击活动,多次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激战,多数革命志士牺牲于此。其中界首籍就有51名革命烈士献身,抗美援朝中有4位烈士捐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1人牺牲,界首地形险要,扼西南咽喉,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南北制高点筑有炮台2座,为抗击日寇留下丰功伟绩。
界首是民间文化艺术创作之乡。曾为茶安两县的湘剧团领班人罗善四就是界市村人,出任湘剧团团长,擅长民间管弦乐器,演奏技艺高超,培育一批高徒,多次出席省、市、县艺术表演,多次夺冠。
界首一直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白沙书院”曾走出了诸多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艺术才子,名声远扬。其中佼佼者有清同治十年(1868)进士、户部主事苏大治,清光六年(1880)榜眼、翰林院编修曹诒孙,清咸丰六年(1856)进士、两广总都谭钟麟,请举人段愚隆等,皆出自名儒谭滋甲门下,曾任台湾海军陆战队中将司令谭长青(镜岭村人)等,亦从白沙书院走出来的,界首中学培育的学子也是桃李满天下,其中留美博士陈志武,陈志斌,陈小毛等党政要员刘朱生,陈坤等都是当精英。 |
湖口镇位于茶陵县东南部,坐落在万洋山脉的笔甲峰山下,与炎陵、安仁、江西宁岗三县交界,2015年11月30日经乡镇区划调整,由原浣溪镇、湖口镇合并而成。2016年6月并村改革完成之后,全镇辖24个村,2个居委会,3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7万。全镇总面积307平方公里,是我县面积最大的极具发展潜力的边贸重镇、市重点镇及工农业大镇,境内有各类企业40余家。
湖口水利资源丰富,洣水河穿镇而过,境内有青年、凯旋(小汾)、洣渡、石井四座水电站;湖0通极为便利,106国道、衡炎高速、衡茶吉铁路穿境而过,衡炎高速在镇内设有互通口,衡茶吉铁路在镇内设有停靠站;湖口生态环境优美,山林面积达38万亩,构成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格局,森林覆盖率达62.8%,是全县重要林区之一,有保存较完整的丹霞地貌如杨柳仙、八旦奇景一线天以及千年古茶树;湖口又是一块红色热土,井冈山革命时期著名的“湖口挽澜”事件就发生在此。 |
马江镇位于茶陵县西南部,距县城9公里,总面积85平方公里,耕地2.7万亩,其中水田2.5万亩。镇内山地丘陵面积8.4万亩,约占总面积70%,其中有林面积约5万亩。2016年末,辖12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209个村民小组,7569户,32432人,党员930名。镇内交通便利,106国道、衡炎高速和衡茶吉铁路贯穿全境,马湖、马枣、月白三条县级公路通向邻近乡镇。 |
高陇因地处高阜,依田垄走向而得名,地处两省(湖南、江西)三县(茶陵、莲花、永兴)交界处,西距茶陵县城35公里,东距江西莲花县城25公里,是茶陵的东大门,为茶陵县东部中心重镇和边贸重镇。全镇区域面积146.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3万亩,林地面积15万亩;下辖9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15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2.5万人。 古老高陇 汉高帝五年,县官马宏芳将县城迁往高陇古城街上,名曰“马王城”。1985年建镇,为茶陵县首批五个建制镇之一。 人文高陇 高陇文化底蕴深厚,茶乡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素有“祖孙诗魁”、“父子进士”美誉,是东阳诗派的创始人李东阳、湘菜鼻祖谭延凯的故乡。境内有抗金名将岳飞题写的“光泉”石刻和茶陵八大景之一的邓阜朝阳等景观。 红色高陇 朱德、陈毅、毛泽覃、谭家述等一辈革命家先后在这里指挥了高陇战役、沙子岭战役、九渡冲战役全镇共有297名革命烈士。 有色高陇 境内含有丰富的煤、钨、钽铌、铜、锡、萤石等矿产资源,其中钽铌矿储量中国第一,亚洲第二。 便捷高陇 境内“1111”交通大框架初步形成(泉南高速、省道S320、衡吉茶铁路、高彭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宜居高陇 近年来,我们以省级边界口子镇建设为平台,按照“完善功能,提升品味”的思路,投资近5000万元,相继建成和完善了集镇市场及绿化、美化和量化工作,东阳广场、天然自来水厂、祖安中学改造和高陇卫生院医技楼等一大批民生项目,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指数不断提高,宜居高陇正在逐步形成。 活力高陇 2013年以来,高陇财政收入连续四年超过一千万元,跻身全县财税大镇行列综合实力不断攀升。近年来高陇镇先后荣获了“全国中华诗词之乡”、“湖南省际边贸特色镇”、“湖南省改委重点支持发展的省级边界口子镇”、“株洲市文明镇”、“株洲市计生工作模范单位”、“株洲市新型城镇化示范镇”、“湖南省文明乡镇”、荣誉。 |
虎踞镇,位于茶陵县西北部,是茶陵的“北大门”, 历来为茶陵、攸县、安仁“三县要津”,辖21个村,2个居委会,381个居民小组,总人口6.3万,总面积230平方公里。交通便捷。洣水河自东向西贯穿全镇,醴茶铁路、衡茶吉铁路、衡炎高速、岳汝高速、106国道穿境而过,平汝高速在镇区设有互通口,镇政府距茶陵县城16公里,距攸县县城22公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资源丰富。“茶陵三宝(生姜、大蒜、白芷)”、无公害蔬菜、杨梅、油茶、苗木、生猪养殖、牛羊养殖发展成为镇内七大传统支柱产业,其中“茶陵三宝”作为茶陵的地理性标志作物,远销省内外。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85%以上,蕴藏着丰富的铁、钨等矿产资源,已探测赤铁矿储量4000余万吨,优质石灰石储量1亿吨。工业强劲。平虎工业园总体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入驻企业50余家,其中有红星盛康油脂、大地坞业、宝海生物、湘南皮革厂等规模企业19家,国营林场2家,水利发电站2座。文化深厚。境内有闻名遐迩的清代古建筑陈家大屋,独具自然神韵的九女仙,历史悠久的太子坟,民俗风情浓郁的陈家石牌坊、石公庙,红色文化情缘的国家外交部湖南五七干校总部旧址,徐霞客游览过的水源村麻叶洞,明清时期盐茶运输官道—茶马盐道。 |
枣市镇位于茶陵县境西南角,距县城15公里,S320省道贯穿辖区6个村,有一定的交通优势。枣市地势西北、东北高山横亘,东南、西南地势平坦,地貌以丘陵为主,土壤以紫色砂页岩风化土壤为主。境内有常年径流两条,一条发端于海潭村,自东北往西南,流入界首镇;一条发端于岩口村,自北往南流入马江镇。境内林业、石灰石资源丰富,有松、杉、油茶,林木蓄积量约4.3万立方米;已探明储量超过2亿立方米。2015年,枣市辖18个村,1个居委会,235个村民小组,6509户,约3 万人,16个党支部,938名党员,总面积 112.75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9万亩,山林面积11.21万亩。2016年,枣市镇实施“三二一”发展战略,各项工作均取得突破性进展。被评为“株洲市文明村镇”、“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县科技进步先进单位”、“推进新型工业化先进单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单位”、“县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 |
火田,古称茶乡,因十年九旱,田似火烧,故名“火田”。由原火田镇、八团乡、红色农场三地合并而成, 它位于茶陵县东北部。东邻高陇镇,南与腰陂镇、严塘镇接壤,西与攸县鸾山镇交界,北与江西省莲花县为邻。总面积264.9平方公里,总人口3.2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0743人),下辖17个(并村前28个)行政村、4个分场、1个居委会。 |
严塘镇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茶陵县东南部,距县城19公里。全镇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达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镇域面积2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3万亩,水域1150余亩,山地24.8万亩;拥有2个农业龙头企业(龙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和省级生态农业项目万樟园林公司),是茶陵县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的核心区。严塘是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的诞生地,有6位开国将军,追认在册烈士1044名,被誉为“历史红镇”。 2016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7.4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8123万元,工业总产值6.67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9亿元;完成财税收入1200万元。近年来,先后被省、市、县人民政府授予“文明乡镇”、“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安全生产示范乡镇”等称号。 |
腰潞镇地处茶陵县北部中段,东与火田镇、严塘镇接壤,西和思聪乡相连,北以武功山脉之泰和仙脊与攸县银坑交界。
2015年11月,原潞水镇9个建制村与原腰陂镇合并设立腰潞镇,新成立的腰潞镇辖33个建制村(并村之后为20个建制村),1个社区居委会,共380个村民小组,党员1822名,总面积320平方千米,总人口达7万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区位重要,商贸发达,自身条件十分优越。原腰陂片区拥有传统石材、烤烟、烟花等规模企业14家。原潞水片区拥有煤矿、铁矿及矿产品等资源优势,同时,拥有葡萄种植专业户,大力发展葡萄、西瓜、生姜等特色优势产业。腰潞镇于2015年引进腰潞商贸城及农民集中居住项目和建民水库生态农业项目两个,这两个项目目前都在稳定推进当中,力求将腰潞镇打造成“茶陵县城次中心、湘赣边界中心镇、城镇建设示范镇”。
近年来,原腰陂镇先后获得“市文明乡镇”、“省安全生产示范乡镇”、“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原潞水镇先后获得“全省计划生育依法行政便民服务先进单位”、“”市计生工作红旗单位“等荣誉称号。
2016年以来,腰潞镇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和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推进大会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思路和战略,紧扣”湘赣边界中心镇、茶陵县城次中心,集镇建设样板镇”的目标,坚持改革发展不动摇,以富民强镇为总揽,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攻坚克难,精准发力,全面加速建成茶陵县城次中心步伐。 |
茶陵县辖镇(2009年12月2日撤乡建镇)。位于茶陵县东北部罗霄山脉中段,东北与江西省莲花三板桥乡、永新高溪乡和三湾乡接壤,西、南与茶陵县严塘、高陇为邻,距县城44公里。镇政府所在地为彭家祠(地理位置:维度: 26°56’35.84” 经度: 113°51’33.71”)。辖18个村,165个村民小组,行政区域面积约为1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7万余亩,山林面积16万余亩,人口约为2.6万。 |
舲舫乡位于茶陵县城东南部,距县城13公里,总面积85平方公里,全乡公路畅通,茶舲公路、茶洮公路穿境而过。现有耕地面积1.53 万亩,其中水田1.42万亩,旱土0.11万亩。辖11个行政村,212个村民小组, 3.2万余人口。现有党支部20个,其中流动支部2个,两新组织1个,党员889名。乡政府机关工作人员36人,其中党政领导11人,主任科员1人,副主任科员1人,退休人员9人。
-----绿色生态之乡。境内群山环绕、形状不一,各具特色,是典型丹霞地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舲舫乡不但有山,而且有水,地处洣水中游,沔水末端,境内河道长19公里,流域面积70平方公里,水资源丰富,国家级大Ⅱ型水库洮水水库便坐落于我乡。水库近2000亩的内岛三面环水,山青水秀,跑山鸡、野兔、鸽子等禽畜资源丰富,可开发观光、休闲、度假、森林氧吧、野营、垂钓、水上娱乐等项目。 -----产业富饶之乡。全乡农田水利设施完备,灌溉科学,防渗设施配套,为乡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舲舫乡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了多个生态特色农业,中洲村葡萄生产基地、祠湾村油茶生产基地、长鸭村的灰鹅养殖基地、塘冲村黑山羊养殖基地、官溪村淡水网箱养鱼基地等,还有正在流转土地的中洲村种养一体的生态休闲园、松江村的生态休闲园,通过乡村特色产业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红色将军之乡。舲舫是全县有名的将军之乡,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培育了谭家述、谭余保、谭善和、李俭珠、周则盛等开国将领。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把修缮将军故居作为缅怀革命先辈光辉传统和打造“红色舲舫”的一件大事来抓,待将军故居建成后,不仅是舲舫红色旅游新的景点,宣传的名片,更将成为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员教育基地,红色文化的亮点之一。 ----和谐平安之乡。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直是我乡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通过多年努力,现已逐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了乡、村、组、户四级联防体系,确保大事不出乡,小事不出村,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实现乡泰民安。今后,乡党委政府将继续完善平安创建工作相关机制,齐抓共管,严防死守,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建设好平安舲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