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2021年湖北省卫生村(社区)[23]

2021年湖北省卫生村(社区)[23]

  2022年3月4日,经各市、州爱卫会考核和推荐,省爱卫办组织审核,省爱卫会决定命名武汉市东西湖区慈惠农场鸦渡大队等2606个行政村为“湖北省卫生村”;武汉市江岸区四唯街袁家社区等661个社区为“湖北省卫生社区”。
  1947年12月本地解放,名孔畈保,属襄枣宜县新田区官庄乡;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复宜城县,名孔畈村,属宜城县官雅区;1951年7月建立区乡制,名孔畈乡,属宜城县第六区;1956年合作化时,名新气象四社,属宜城县流水区雅口乡;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名孔畈大队,属新生活人民公社;1968年5月文化大革命时,名孔畈大队革命委员会,属宜城县第五区团结公社;1974年2月撤区并社,名……。
  据均县县志记载,莲花池是均县八大景之一,每逢莲花盛开时节,早上莲花绚烂开,晚上雁落莲池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和游人观看,成为均县著名的景观。莲花池由此而得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名日光初级社、高级社,属均县肖川区大土乡;1958年,名莲花池大队,有六个队,属均县肖川区土桥公社;1966年丹江口第一次搬迁,莲花池大队6队划给寨河乡古山庙大队;1967年、1968年肖川区划了3个队给莲花池大队,其中从……。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名舒店保,属钟祥县第五区丰云乡;1947年板凳岗解放,名舒店保,属洪山县第三区;1955年4月,洪山县撤销建制,板凳岗划归宜城县,名舒店小乡,属宜城县流水区;1956年合作化时,名讴乐七社,属宜城县流水区;1958年9月,舒店更名为梅畈,名梅畈大队,属新生活人民公社讴乐管理区;文化大革命时的1967年春,名梅畈大队革命委员会,属宜城县第五区建设公社;1974年2月撤区并……。
  以郭角和安家洲两地的首字和群众自治组织名称综合命名。1945年3月,名郭安保,属自忠县璞河区岛口乡;1948年7月,名郭安乡,属荆钟宜县璞河第五区;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复宜城县,名郭安乡,属宜城县璞河第五区;1956年2月农业合作化,名郭安乡,属宜城县璞河区;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属宜城县璞河五星人民公社;1968年5月文化大革命时,名郭安大队,属宜城县璞河区燎原公社革命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辖区居民的先祖们,从江西大槐树、山西大槐树等地迁徙至此,在此定居,形成自然村落。明、清、民国时期均属襄阳府宜城县;1945年3月,名王旗营保,属自忠县楚城乡;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复宜城县,属荆钟宜县雷孔区郑集乡;1956年2月农业合作化时,名王旗营村,属宜城县郑集区郑集乡;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名槐营大队,属宜城县官堰区郑集公社;1968年5月春文化大革命时,名槐营……。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楚国在此建都184年,皇城境内有昭王墓、散金坡、紫禁城等遗址,现有许多出土文物,楚皇城遗址被核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地区,故称皇城村。据宜城县记载:秦汉时它居南郡,南朝宋大明元年(457)改属华山县,西魏时属汉南县,唐贞观八年(634)属率道县,唐天宝七年(78)属宜城县,宋、元、明、清则同;民国元年至民国25年(1936),宜城县以下实行区团制,后设立区公所,本地属一区(城厢区……。
  明朝年间,蒋氏家族祖先,从山西大槐树等地迁徙至此,择点定居,形成自然村落。明、清时期,属宜城县;1912年至1941年,属宜城县璞市区;1945年3月,宜城县更名为自忠县,本地被置为自忠县璞河区蒋湾保;1948年5月,本地解放,属荆钟宜县璞河区蒋湾乡;1949年1月解放,属宜城县雷孔区蒋湾乡;1956年2月合作化,属宜城县璞河区胡岗乡蒋湾村;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名蒋湾大队,属宜城县璞河区胡……。
  据400多年前,有余姓名叫春、海、望、新四兄弟,带着钱财从外地迁徙到蛮河岸边,当时,由于蛮河时常洪水,泛滥成灾,杂草丛生,荒芜人烟,四兄弟来到此地后,就沿着蛮河两岸插旗为界,在此安家,垦荒种地,大建房屋,久而久之,余姓人家逐渐繁衍生息,形成村庄,便被叫做余旗营,后简称余营。清朝时期,属宜城县;民国初年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名余旗营保,属宜城县孔湾乡;1945年3月,名余旗营保,属自忠县孔湾乡……。
  1945年3月,名覃河保,属自忠县璞河区;1648年7月,名覃河乡,属荆钟宜县璞河第五区;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复宜城县,名覃河乡,属宜城县璞河第五区;1956年2月农业合作化,名覃河乡,属宜城县璞河区;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名张营大队,属宜城县璞河五星人民公社璞河公社;1968年5月文化大革命时,名张营大队,属宜城县璞河区星火公社革命委员会;1974年2月撤区并社,名张营大队革……。
  在明朝初年廖姓人在此建村。此地蛮河北岸距岸边有200米,河面较宽河水较深,商贾频繁,名廖家河镇。漕运繁忙。在明朝后期,张献忠北进此地,伤富商。1642年李自成攻陷襄阳,挥师南下,为攻打宜城,先陷廖家河镇,杀廖氏多人,此后廖家河镇衰落。经过多个“三十年河南,四十年河北”,在清末民国年间,姓陈的人兴旺发达,幷有人在县团防局当了官,廖姓人被迫逃走,现今已没有老廖姓居民。明朝、清朝直至民国时期,属宜城县。……。
  1952年,以蛮河洪水改道,形成一条新的河道,和群众自治组织名称综合命名。明清时期,属宜城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属宜城县。1945年属自忠县。1948年7月本地解放属荆钟宜县。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复宜城县,属宜城县雷孔区官堰乡。1950年3月属宜城县小河区官堰乡新河生产合作社。1952年初属宜城县城厢区官堰乡新河生产合作社。1956年农业合作社时,名新河生产合作社,属宜城县官堰乡……。
  很早以前,段家河一带至宜城东部河堤经常溃口,群众的财产常遭受重大损失。迷信的人认为,洪水泛滥是蛟在作怪,而龙能降蛟,于是人们将宜城新河西岸的老护城堤用石头护坡,并在堤上立了一对雌雄石龙头,以镇蛟避水。清《宜城县志》载:“新河者,汉江老洪新开之汊河……至乐善桥、磨珠湖导西冈水流注之。由是而下,护城石堤所自起,堤岸甃(意思是“用石头彻壁”)镇水石龙首二,故名龙头。”后便用“龙头”作地名,建乡时,用作乡……。
  传说古时候,就已经腊树成荫。最有意思的是,在村北不远处的县城南门外,腊树籽飘落在一株古槐树杈里,从槐树中间又长出一颗腊树,于是宜城有民谣曰:“十字街心一座塔,七里三分槐抱腊。”这棵槐抱腊与周围高高低低成片的腊树相映成趣,形成一道自然奇观,故该地村落得名“腊树园”。后建村时,就沿用了这个名称。民国期间,先后属于城厢区和城厢乡;1945年3月,属自忠县城厢乡第四保;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更名为……。
  木渠,又名木里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今木渠村因辖境位于古木渠西岸而得名。最早记录木里沟的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他在《水经注》中记载:“沔水又南,得木里水会。楚时,于宜城东穿渠,上口去城三里。汉南郡太守王宠又凿之,引蛮水灌田,谓之木里沟。”清《宜城县志》对其有详细记载:“木里沟,一名木渠。始开于楚汉,南郡太守王宠凿之,宋治平中,县令朱紘再凿之,郑獬有记。今考沟源出故中庐县(今南漳县——笔……。
  明朝,一宋姓人家在此居住,得名宋家营,简称宋营。明朝,属光化县在坊社。清朝属光化县太和乡。民国初年沿清制。民国七年(1918),属光化县正区(老河口城区)。民国十七年(1928),属光化县一区(光化县城)。民国二十四年(1935),名宋营保,属光化县三区(老河口)。民国三十五年(1946),名称不变,属乾德乡(县城北张庄)。1948年,属光化县爱国民主政府五区(贾湖)。1952年,名宋营村,属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