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2021年度云南省美丽村庄[17]

2021年度云南省美丽村庄[17]

  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公布了2021年度美丽村庄名单,共1053个村庄入选。
  村委会驻李家寺。此地最早李氏人家在此建寺,后有人家迁居形成村落,村委会以此得名。得名时间失考,民国此名沿用至今。民国末期属保山县三区北上镇为七保;1950年为清水行政村;1951年为为清水乡;1958年属上游公社清水管理区;1970年属沙坝公社李家寺大队;1984属李家寺乡;1988年属板桥镇李家寺办事处;2000年改为李家寺村民委员会。李家寺村……。
  龙洒,又名洒谷洞。傣语,由“洒户东”演化,译意为“坝子头寨子”,形成的村落。龙洒,为区域名,包括诸多新自然村。民国末期属新华乡第四保、解放初属九区十二村第一分会,当时有110户,522人,1952年与龙井山合并为龙洒乡,1963年属蒲川区龙洒公社,1964年为新华公社龙洒大队,1984年为龙洒乡,1987年为龙洒村公所,2000年改为龙洒村民委员会。2013年4月为新华乡龙洒社区村民委员会。龙洒社……。
  和睦社区位于腾冲市北部,辖区面积4.2平方千米,全社区有耕地28公顷,林地373.8公顷,其中:商品林有273.8公顷,腾冲红花油茶1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这里是久负盛名的“茶花村”,有700多年的红花油茶种植历史,在全村4万多株红花油茶树中,仅100年以上树龄的红花油茶树就有1万余株,被称为“中国红花油茶发源地”、“世界红花油茶基因库”和“云南山茶原生地”全社区实现了路灯亮化,公厕、……。
  古时,此地曾居阿昌族先民,称“矣比”,含义据史无可考,清朝时期演化为“玉璧”,用作社区名。清道光二年(1822),属腾越厅大董练。1913年,属腾冲县大董练;1929年,属第二区大董乡。1949年12月,属洞山小区;1950年10月,属第一区团结村;1952年3月,属一区团结乡,辖前董库、后董库、尚家寨、玉璧、芹菜塘;1958年11月,属东方红公社洞山小公社玉璧大队、芹菜塘大队;1963年1月,属……。
  弄玲为傣语地名,“弄”即塘子,“玲”即栎树,意为“有塘子和栎树的寨子。解放前属蒲川乡第三保,解放初属九区三村,1964年为团田公社弄玲大队,1984年为团田区弄玲乡,1987年为团田乡弄玲村公所,2000年为团田乡弄玲村民委员会,2013年5月为团田乡弄玲社区村民委员会。弄玲社区……。
  清河社区是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蒲川乡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530581211204。
  清朝时期属上北练四维屯,民国时期属四区上北乡四维保,解放初期属四区一村,后为四区双海乡,1959年为打苴公社双海大队,1963年为双海小公社,1964年为打苴公社双海大队,1984年为打苴区双海乡,1987年为打苴乡双海村公所,2000年改为打苴乡双海村委会,2003年为北海乡双海村民委员会,2013年5月为北海乡双海社区村民委员会。双海社区……。
  “勐冒”是个标准的傣语地名,宋元之时,这一带主要居民是傣族,明朝后,随着汉族迁入,傣族先后迁至芒市,潞江坝等地。如今徐家寨前仍有白家田,寨边还有摆夷坟。中寨前面亦有白家坟。现在几乎没有傣族居民。勐冒隶属龙陵县龙新乡,地处龙陵县龙新乡北面,距龙新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到乡道路为柏油路,交通便利,距离龙陵县城18公里。东面邻大硝河村,南面邻龙新村,西面邻龙山镇,北面邻黄草坝村。辖徐家寨、坡头、西边等13……。
  麦子坪,建寨于曾种植麦子的地势平坦处的乡村聚落。起始时间据史无可考,名称沿用至今。1981年就叫麦子坪。明末清初土舍管辖;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设龙陵平戛火头;1930年属龙陵第四区(杨梅田);1936年属自强乡;1949年属龙陵第三区(象达);1959年属龙华公社;1972年建碧寨公社,置红木树大队;因大队行政区划称与驻地自然村名称不统一,1981年改为麦子坪大队;1988年改为麦子坪行政村……。
  取地势平缓、村寨安宁之意,故名。起始时间据史无可考,名称沿用至今。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就叫平安沿用至今。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平嘎蒋土舍辖;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为平安坝伙头辖6甲;1930年属龙陵县第三区(平嘎)为平安乡;1936年为平嘎乡平安保;1950年属龙陵县第三区(象达)平达乡平安村;1953年曾改为上坝乡;1959年属平达公社管理区;1962年属平达区平安(小)公社;19……。
  黄连河,建寨于黄莲较多的河边。起始时间据史无可考,名称沿用至今,1959年就叫黄连河。1930年属龙陵县第三区(平噶)下坝保;1950年属龙陵县第三区(象达)茅草寨乡;1959年平达公社黄连河管理区;1962年属平达区为黄连河(小)公社;1969年属平达公社黄连河大队;1984年体改时为黄连河乡;1988年4月改为平达乡黄连河行政村;2000年改为平达乡黄连河村村民委员会。黄连河村……。
  古代当地水源少,每年正月初二,布朗族人民在泉边杀猪宰鸡供奉木龙,祈求风调雨顺得名“木龙元”,后演变为木老元;现村委会驻地木老元。1950年,属阿腊寨行政村,保山县第五区。1952年,设木老元乡,属施甸五区保山县。1958年,设木老元管理区,属施甸人民公社。1959年,属施甸片施甸区。1961年,设木老元公社(二级公社),属施甸区。1963年,设木老元公社(二级公社),属施甸县城郊区。1964年,设……。
  旧时此地盛产大蒜而得名“蒜园”;现村委会驻地蒜园。清代,蒜园为第一甲,属靖边乡。1912年至1920年,设段,段辖闾邻,属第六分区。1921年属保山第6区。民国1932年蒜园、私由庄隶属关西乡,大汉庄、小汉庄和黄泥坎隶属关北乡,属第六区。1940年至1949年蒜园和私由庄为第3保,属姚关镇。大汉庄、小汉庄和黄泥坎编入第1保,属关东乡,1950年设蒜园行政村,1953年设蒜园乡,属保山县第六区。19……。
  因村始建于大中山和小中山两山之间谷地而得名“大中”;现村民委员会驻大中自然村。1937年设北关乡属保山县第六区(姚关)。1946年设摆榔保公所属关东乡。1950年属普全行政村。1952年,设大中乡属姚关区。1959年,设大中大队属姚关公社施甸片。1961年,设大中大队属姚关区。1963年,设大中公社(二级公社)属姚关区施甸县。1964年,设大中公社(三级公社)属姚关区施甸县。1968年,属(红光公……。
  在长满鸡茨的山谷建村而得名鸡茨村;现村民委员会驻鸡茨自然村。1952年,设鸡茨乡,属鸡茨管理区姚关片施甸人民公社。1963年,设鸡茨公社(二级公社)属姚关区施甸县,1968年,属(红光公社)姚关公社施甸县。1974年2月25日,设鸡茨大队,属摆榔公社。1984年3月,设鸡茨乡属摆榔区。1987年12月,设鸡茨行政村属摆榔区。1988年3月,设鸡茨村公所,属摆榔彝族布朗族乡。2000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