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昭陵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昭陵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因村民姓氏多为赵姓,而得名赵家村。
因处大山的前边,清同治九年,有“前山村”称谓。
清末,赵镇索村姓董几户人家迁此,因居山地,冠原村名得名索村山,后称索山。
据村史记载,明正统五年(1440年)前,尧、召两姓定居此地,名尧召,1984年4月命名为现名。
清初,此地有古刹“雷永寺”,中叶建村于寺旁,得名雷永村;清末寺毁,因村位于寺南,南为阳,更名南阳村至今。
据《张氏族谱》记载,张氏祖籍西安市周至县亚柏村,后因兵变流徒礼泉县昭陵镇店头村;公元1740年前后,张氏家族自高祖讳懋业之次子讳络及四子讳缤兄弟二人由东店头村迁入汤房坡,此地为当时唐都长安通往唐肃宗建陵的御道,道旁设茶水小店,因居坡地,建村后称汤房。村委会位于汤房村,故名为汤房村村民委员会。
唐初为皇家养鹿放牧之地,后在此建村人称牧鹿村。
明清时称小董村,又称小童村(1922年村民平整土地时,出古墓志铭记载村名为小童村,距今400余年历史);后谐音称肖东村。
唐初今烽火镇王堡村、赵姓族人部分迁此定居。村西有一条小河,河水浇灌农田。清时,河水从上游全宝台潜入山中,下游断流,人称“装河”,取“庄”谐音,得村名。
九嵕山南魏陵村东沟的泉水从村东流过而称“流东村”,后误称刘东村。
肖山村原名肖洞山,因地处肖东村北半山腰及此地有老君洞老君庙而得名。后逐步演变成“肖东山”,简称“肖山村”。
相传唐时在此建一涝池,为唐太宗李世民游此饮马的专用池,令一任姓小官看护,称任家涝池,后称任池村。1984年4月政社分设,命名为现名。
因唐朝时李世民在此修建避暑行宫而称皇城村。
因村地处峪池沟以南,得名峪南村,村民委员会位于峪南村,故名为峪南村村民委员会。
唐贞观二年(628年),初修昭陵,护陵、祭陵往来人员众多,需要大量蔬菜供应,朝廷遂指派人员在此种植蔬菜,这些人便在此安家落户,以种植蔬菜为业,1984年4月政社分设,命名为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