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江街道,古绵治所、盛唐开元故地,位于绵阳城区东北部,是中国(绵阳)科技城核心区、游仙区西南门户、区委区政府驻地。街道成立于1983年4月,辖区面积8.25平方公里,辖8个社区、92个小区,有基层党委7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50个,党员1700余名,服务人口14万。
涪江商贸繁荣发达,酒店、商超、夜间经济等各种商业业态星罗棋布;辖区旅游资源富集,“天下诗文第一楼”——越王楼、国家级文保单位——碧水寺、绵阳观光电视塔、绵阳三江湖国家湿地汇聚于此、游人如织;辖区教育资源优质,有各类学校14所,在校学生1.3万人;街道已初步形成酒店、餐饮、零售、旅游、房地产等五大支柱产业,为游仙三产高地、休闲旅游福地。
街道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区委“全力争创全国百强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防科技工业强区”目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聚焦“涪县故地、江东新城”区域IP定位,奋力推动“城市文旅新高地、中央文博示范区”产业IP高质量发展。 |
绵阳市游仙区富乐街道位于绵阳市城区东部,由涪江河滩地开发建设而成,呈带状地形。地理坐标为东经104°45′-104°47′,北纬31°27′-31°28′。东起沈家坝与小枧交界处,西至芙蓉溪,北至朝阳厂,南至芙蓉溪左岸。富乐街道办事处驻东津路20号。
富乐街道位于富乐山下、芙蓉溪畔,生态环境良好,辖区现已成为游仙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辖区内有李杜祠、桃园三结交广场、中华科学家公园、富乐山景区等休闲场所。辖区共设5个城市社区居委会,分别是:李杜祠社区居委会,辖区有36个单位、59个小区;沈家坝东街社区居委会,辖区有2个单位、10个居民小区;沈家坝北街社区居委会,有7个居民小组;仙人路社区居委会,辖区有8个单位、10个居民小区;五八社区居委会,辖区有1个单位、1个居民小区。
2023年,富乐街道常住人口是41897人,常住户数是17835户。2023年全年出生人口170人,(其中男91人,女79人)出生率4.07‰,男女生性别比91:79,死亡人口122人,计划生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1.15‰)。 |
游仙街道位于绵阳城区东(游仙区西部)城乡结合部,东邻小枧镇和仙海风景区,西邻石马镇,南邻富乐街道办与中物院科学城相连,北与新桥镇接壤,距市区中心(临园路)8公里。辖区内交通便捷,绵遂高速、108国道、一环路北段东延线、二环路、205省道路穿境而过。游仙街道总面积约44.5平方公里,下辖游仙观、芙蓉、龙申、吴家4个城市社区,长明、金山、文胜、石垭4个行政村、37个村民小组、22个居民组。
1992年建镇,1999年与游仙区经济试验区合并,于2003年与游仙区经济试验区分离。2016年11月,由四川省、绵阳市政府批准,撤销游仙镇,设游仙街道办事处,2018年11月30日,正式挂牌成立游仙街道办事处。因体制转换是一个较长时期,经游仙区民政局批准,保留“游仙镇”的牌子至2019年12月。
1.区位优势明显:游仙街道在绵阳城市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属绵阳科技城核心发展区,在绵阳市游仙经济开发区南、北两区中间地带。紧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与九院各所延伸拓展区域相融共生,有利于整合九院各类资源形成聚集、裂变效应。
2.交通优势凸显:纵向有绵遂高速、205省道、933大道、游东路,横向有绵梓路、老龙山至云盘梁大道、城市二环路,形成“四纵三横”的交通路网格局,区域交通十分便利,公共交通目前已通达各村社。
3.人才优势覆盖:辖区内有绵阳师范学院(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省属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等知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型企业,万达小学、游仙中学、朝阳慈济学校(游仙区直属学校)、鹤林小学、游仙二中(正在建设中)等名优中小学校,科教资源、科技服务资源相对集中。
4. 产业优势独特:辖区内有立宇.红星美凯龙家居建材等重点企业及核医疗健康产业园等重大项目落地建设。逐步形成以核医疗健康产业园为重点的科技型经济带,红星美凯龙家居建材城、百乐汇片区为重要节点的城市商贸新中心,打造芙蓉溪及旅游环线和麒麟“桃花湾”景区等特色景点为骨架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生活圈。 |
石马镇位于绵阳城北,涪江东岸,东靠新桥镇、游仙街道办,南接科学城,北邻江油龙凤镇,西隔涪江与西南科技大学相望,辖9个行政村6个社区,常住人口约5.7万人,幅员面积56.33平方公里,是科技城集中发展区“一体两翼”之北翼,全域纳入绵阳科技城新区。先后荣获全国重点镇、四川省特色小镇—游仙电梯智造特色小镇、四川省第二批“百镇建设”试点镇、四川省生态乡镇、四川省安全社区、四川省生产性服务业功能示范区等10个省部级殊荣,入选赛迪“2023镇域投资竞争力全国500强和西部50强”。距绵阳市中心9公里,距绵阳南郊机场15公里,绵广、绵遂、绵九高速在辖区交汇,建有2个出入口,西成高铁、宝成复线穿境而过,205省道、绵阳城市二环路一横一纵贯通全镇。
近年来,石马镇坚定“科技创新先行区、智能装备新高地、城乡融合示范区”发展定位,强化院所服务、狠抓工业经济、推动城乡融合,到2023年已有工业企业145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39家,拥有国省专精特新企业18家,全年规上工业产值达到70.7亿元,财税收入1.51亿元,电梯制造及其配套产业、先进制造、精密加工等产业集聚发展。
“城北新城、魅力石马”欢迎您!。 |
新桥镇原系辖一镇四乡的新桥区公所,1993年在撤区并乡建镇过程中,撤销原新桥区公所建制。1997年12月,新桥镇人民政府正式建制。 新桥镇地处绵阳市近郊,距城区9公里,东与魏城镇接壤,南与沉抗镇毗邻,西与游仙镇相接,北与东林、云凤乡交界。全镇幅员面积35.75平方公里。自然环境优美,平坝浅丘相连,小山、小溪相依。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5C,年均降雨量924毫米,无霜期290天左右。 新桥镇辖居民委员会1个,辖双桥、桩子、桐籽、大包、同福、三角、两河、玉泉、铜铃、民主、新跃、东华12个行政村,82个村民小组。 据游仙统计年鉴,截止2005年底,全镇自来水受益村5个,通汽车村12个,通电话村12个,总户数8180户,其中农业户4284户;总人口21000人,其中农业人口13289人;乡村实有从业人员11079人,其中男性6044人,外出务工人员2990人;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4811亩,主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6141亩。 近年来,新桥镇党委、政府带领新桥人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以构建和谐新桥为目标,认真落实“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商贸活镇、文明塑镇、富民兴镇”的发展战略,正努力把新桥建设成为一个平安、和谐、文明、富裕的近郊型工业强镇。 工农业经济齐头并进,财税收入大幅增长,新农村建设有条不紊. 新桥镇党委、政府着力打造新桥工业园,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镇战略,狠抓工业发展,坚持抓引进、抓项目、抓服务,使工业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促进财税收入强势增长。 通过扶优扶强现有龙头企业,以“顶天立地”带动“铺天盖地”;通过以情促商、以商引商和中介招商等手段,多元化拓宽招商引资渠道;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加大技改力度,着力提升企业竞争力,树立企业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千方百计为全镇工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辖区内有企业40家,其中规模企业10家,2005年产值达4.12亿元,2006年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亿元,企业利税1980万元,2006年底工业产值有望突破5亿大关。他们走出去、引进来,做大做强镇内企业。今年上半年,通过招商引资落户了投资1000万元的四川锦琨科技有限公司和投资200余万元的游仙永海管制品有限公司。。 |
魏城镇位于游仙区东部,由原魏城镇、原东宣镇、原徐家镇于2019年12月30日合并而成,东邻梓潼县,西邻仙海风景区、新桥镇,北与仙鹤镇、忠兴镇相连,南接信义镇,全镇幅员面积180.8平方公里,下辖22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291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7.2万余人,党员2330人。近年来,魏城镇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集体”、“省级百强中心镇”等荣誉称号。游仙区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把魏城镇打造为绵阳市县域副中心城镇和游仙区域副中心。
魏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魏城是古代西蜀北向出川的必经之路,是金牛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军政要塞和商业重镇,自古经济活跃,商贾云集。据《直隶绵州志》载:早在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魏城被置为县郡,距今已有1471年的历史,其中魏城县存在738年,魏城驿站存在637年。镇内文风塔、石堂院、北山院和圣水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鱼泉寺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魏城产业坚实,态势良好。工业方面,大力推进魏城工业园建设,该工业园是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的科技环保工业园,现已启动拆迁安置,园区规划占地1400余亩,可承载中小企业100余家。同时,我镇大力招商引资,积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全镇现有规上企业19家,其余各类企业1025家。农业方面,建成以红岩、铁炉、七里等村为核心区域的“万亩果园”,年产葡萄、青梅、柑橘、猕猴桃、蜜柚、大枣等优质水果1.6万吨;建成以科旺、八品、泊羽、韵圣为龙头的规模养殖企业,年出栏生猪4.7万头。全镇涌现出荣发大枣、佳昊葡萄、七里猕猴桃、鱼泉羊肚菌、翠云廊大米等全市知名农产品品牌20余个,产品畅销全国,部分产品出口欧盟。近年来,铁炉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白鹤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农旅融合方面,构建“飞龙山+东方田园——鹤林绿洲——铁炉村”为节点的文旅发展“大三角”和“铁炉村金炉谷山湾农庄——宣化村良栖农场——书房村柚子基地”为节点的农业产业“小三角”格局,整合红色游、乡村游、康养游、红叶游等优质旅游资源,打造“魏城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年均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
魏城区位独特,交通便捷。交通优势明显。108国道改线、G5成绵高速扩容、绵苍高速、绵广高速复线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均已开工,在魏城镇设置高速互通式立交1个,高速出入口2个,绵阳东部交通枢纽中心地位凸显。发展空间巨大。游仙多为丘陵和山区地形,平坝地形少,对游仙经济发展的制约较大,而魏城周边形成了纵贯数十平方公里的平坝开阔地势,为绵阳城市东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绵阳东出的唯一通道绵梓路,在魏城境内长达近20公里,非常契合绵阳市打造建设绵梓路产业带的空间需求。辐射带动能力强。魏城镇作为绵阳城东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游仙区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把魏城镇打造为绵阳市县域副中心城镇和游仙区域副中心,同时,规划占地1400余亩的“魏城工业园”拆迁工作顺利推进,将辐射带动区内信义、仙鹤、忠兴、盐泉及梓潼县石牛、卧龙等地30余万人集聚、集约、集群发展。
魏城生态优美,宜居宜业。魏城以平坝丘陵地形为主,属中国东部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为16.3℃。“红色飞龙山”、“东方田园”、“鹤林绿洲”、“十里梅廊”、“九湾桃花”、“红叶基地”等人文自然旅游风光趋近成熟。城镇配套不断完善,有金融机构5家,服务场所3处,综合养老机构4个,中、小学、幼稚园11所,大型培训机构1家,医院5所,文化场所5处,自来水厂3个,200KV变电站1个,污水处理厂3个,垃圾压缩转运站1个,城镇功能和品质全面提升。
当前,魏城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各项决策部署,以“三镇一中心”(新兴工业重镇、农旅融合强镇、生态文化名镇、区域商贸物流新中心)建设为主要路径,全力推进绵阳市县域副中心城镇和游仙区域副中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游仙贡献魏城力量!。 |
忠兴镇由原忠兴镇、太平镇、凤凰乡合并而成,幅员面积14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万亩,辖15个行政村、3个社区,总人口4.7万。2023年镇人民政府在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区重大决策部署,奋力建设农村改革先行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三产融合试验区、三品战略示范区。踔厉奋发、务实创新,圆满完成各项既定目标工作任务,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保持定力稳中求进,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23年全镇实现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8亿元,工业企业技改投资0.56亿元。完成10个招商任务投资金额2.205亿元,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77亿元。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线,以镇抓经济激励试点为契机,持续推进“土地大托管”项目,落实粮油精深加工产业项目1个,落地并开工建设畜禽水产养殖项目3个,总投资7500万元。升级打造“仙溯”农产品品牌、“忠粮”社会化服务品牌和“紫东食品”本土品牌,培育壮大木龙观红萝卜、新康源羊肚菌等42家经营主体,1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忠兴镇被评为四川省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先进集体、绵阳市乡村振兴先进乡镇,创新做法被四川省《农经工作动态》刊载,获央视新闻、经济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抓项目夯基础,深入推进乡村建设。积极对上协调争取项目,促进全镇基础设施提档升级,2023年累计投入1.8亿元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土地整理1.3万亩,新建农田水利设施138处,购置各类农业机械87台,精修集体塘堰158口,硬化沟渠52公里,新建技改提灌站20座,修建各类道路共83.62公里,危桥改造3座,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民生保障有力,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及时规范发放民生资金2203.2万元,城乡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464人,领取待遇城乡养老保险人数10218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34888人,企业退休人员认证1464人,常态化开展为老关爱服务、未成年保护、低收入动态监测等。擦亮做优“忠兴社工”服务品牌,创新成立“幸福+”慈善基金,开展“幸福食光”“幸福乡娃梦想计划”系列公益项目和“温馨闺房.慈爱相伴”“夏令营”等活动50余场,惠及群众万余人次,“益老益小”关爱见行见效,获评游仙区2023年度优秀社工站。 |
小枧镇位于绵阳城区东南部,辖区背山面水、湖光山色,“半城青山半城湖”的宜居美景得天独厚、引人入胜,是绵阳城市南拓的重要板块。全域90.7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10个社区,156个村(居)民小组,常住人口10余万人。
区位优势明显。绵盐一级公路、绵遂高速、省道205线纵贯全境,绵阳城区一环路、二环路环抱辖区,距市中心车程20分钟,距南郊机场车程15分钟,距火车站车程20分钟。
产业发展兴旺。围绕“航空小镇、时尚新城、种业硅谷”三大产业IP,积极建设“宜居宜业的城乡融合示范镇”。辖区内有法人产业单位1367家,“四上企业”93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38家,规上工业总产值达218.96亿元;共有服务业企业500余家,其中“四上企业”93家。聚焦市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及蔬菜种业基地建设,打造集科研、示范、推广、农旅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打造“YU枧四季”文化品牌,年度成功举办蝉躁音乐节、“枧·爱”露营生活节等节会20余场次,带动辖区文旅消费2.2亿元。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7亿元,成功跻身2023年镇域投资竞争力460强暨西部17强。
民生改善有力。辖区现有绵阳城市学院高等院校1所、富乐国际学校、富乐三小等7所中小学、游仙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22个,教育医疗资源丰富。有绵州水郡、朗诗江屿湾、阳光城江山悦、蘭台府等18个高端商业楼盘,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商超达196家,吸引入住居民1.25万余户,入住率达80%。
生态环境优美。辖区地处美丽的涪江东岸,地势平坦开阔,毗邻风景秀丽的富乐山风景区,三江水利枢纽工程万顷碧波环绕,辖区内有国康牡丹园、仙山植物园、生态湿地公园、东湖公园等知名景点,每年吸引大批游客慕名而来观光旅游。 |
信义镇位于游仙区东南部,原石板镇、观太镇、刘家镇合并设立信义镇,东邻盐泉镇,西抵小枧镇,南接中太镇,北与魏城镇接壤,距市区中心36公里,是全区重点工业乡镇之一,政府驻地为石板社区双兴街49号,镇域内设观太场、刘家场,辖区共有18个行政村及3个社区,总面积136.3平方千米,户籍人口达5.02万人,辖4个党委,16个党总支,3个党支部(其中2个两新组织),188个党小组,264个村(居)民小组,1861名党员,在家党员1471人,属游仙区第二大镇。先后获评绵阳市乡村振兴先进镇、四好农村路市级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
镇域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境内信义文化、观音文化、乡土民俗文化、乡贤文化等文史资源富集。辖区呈浅丘宽谷地貌,山湾静美、物产丰富、水源充沛,黄金河、魏柳河、观太河等纵横交错,G5高速过境14.29公里、高速出口2个,规划S416、S210省道等穿境而过。
【特色产业】
原石板镇、观太镇和刘家镇在产业发展上优势各异。石板镇的工业与农业实力较强;观太镇在发展蚕桑、优质粮油、畜禽养殖等农业上优势明显;刘家镇的农产品加工有一定基础。三镇合并后,信义镇深挖所辖原刘家、观太、石板区域的比较优势资源,正在加速打造“快道经济示范区、优质粮油基地、绿色蔬菜基地、乡村旅游体验地”。
信义镇持续发展经济。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11亿元,社消零4900万元,2023年新增市场主体培育个体486家,企业245户。现有工业企业17家,其中规上企业9家。正在推进游仙武引二水厂、区域化养老服务中心、4.9万亩优质粮油基地、2.4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依托镇内千亩荷塘优势,2023年成功举办首届“荷花旅游节暨抓经济双提活动”,吸引2万余人次到场参加。
信义镇现代农业兴旺。以蔬菜制种和商品蔬菜为特色,建有覆盖11个行政村的蔬菜产业园,大小春粮食累计播种面积达38万亩,累计产量达15万吨。现有农业企业19家、合作社49家(其中国家级专合社1家、省级专合社4家、市级专合社2家)、家庭农场113家。仔猪出栏累计20万头,生猪出栏累计26万头。深入推进“三品一标”建设,信义刘皇叔、游信薯、羊肚菌等生态特色农产品取得长足发展。
信义镇道路交通便利。位于绵阳城区半小时通勤圈内,成绵复线扩容(G5)高速过境14余公里,镇内有柳垭、群丰2个高速出口,已顺利通车。修建撤并建制村道路12余公里,通组路20余公里,规划S416、S210省道等交通路线穿境而过。正在推进刘黑路(刘家-盐泉)、美丽乡村道路(刘家-东宣)建设,“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格局加快构建。
信义镇文化氛围浓厚。孕育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马鞍寺,国家级传统村落、市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曾家垭村,走出了明代进士汪东洋和清朝绵州第一进士叶上林;传承了杨氏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有“三信三义”信义文化馆,吸引省内外5万余人次现场参观。积极探索文、农、旅融合途径,现有结庐仙山、桑梓禅缘、乡村振兴人才馆等特色融合产业。
【“信义”来源】
经走访、调研和召开地名专家论证会,相关专家、学者、企业及群众代表一致认为,撤并石板镇、观太镇和刘家镇后,将新镇命名为信义镇,既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突出特色,也反映了辖区内干部群众的美好愿望和追求。具体理由如下:
一是有利于传承信义文化。石板镇、观太镇、刘家镇曾同属一个区域,地缘相连,文缘相通,人缘相亲,信义之风传承至今。清朝康熙年间,因大量移民入此定居,后兴集市,故名文兴场。历史上民风淳朴,重信守诺,重义崇文,曾出过官拜山东按察史的明朝进士汪东洋和清朝绵州第一进士叶上林,至今仍传颂着二进士讲信学义的故事。境内的马鞍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地曾开办义学馆,寺内现存“义学碑”,详细记载了乡民开办义学的故事,乐楼建筑上保存了当时建筑工匠的信义承诺的碑文和墨迹,故此地风俗教化的传承保留至今,也反映了当地重视信义古已有之。
二是有利于打造“信义文化”特色小镇。信义文化已成为当地的全国“名片”。2016年,当地在全区、全市乃至全国率先开展“信义”文化建设,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信义文化小镇,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了经验。中宣部“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中央电视台CCTV-7“为你点赞”节目组曾调研或报道当地的信义文化建设经验。中央文明办《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交流”栏目以《绵阳游仙区诚信文化建设出实招》为题介绍了游仙诚信文化建设经验。
三是有利于践行“信义游仙”的发展战略。当地已成为游仙区弘扬信义文化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刘家片区面对新时代社会建设新形势,重拾信义,大力推进信义文化建设,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有信仰、重信誉、守信用、讲信义、讲道义、讲忠义的教育活动,在绵阳市引起极大反响,信义文化已成为刘家片区的一张名片。基于此,在游仙区第六届党代会上,游仙区将“信义游仙”作为全区未来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目标之一。 |
仙鹤镇位于游仙区东北部,于2019年12月由原柏林镇和朝真乡合并成立,因“朝真飞仙、柏林驻鹤”的传说,故得名仙鹤镇。距绵阳科技城中心区42公里,幅员面积79.8平方公里,辖9个村2个社区,120个村(居)民小组,共有8381户,2.57万人。仙鹤镇是游仙区优质粮油产业基地、乡村振兴“果满山川”产业带核心区、绵阳市生态循环示范园区、绵阳市三星级葡萄现代农业园区、绵阳市四星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绵阳市四星级现代林业园区、四川省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园和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基地。成功获评首批四川省返乡入乡创业示范镇(园)、市级乡村振兴先行镇、市级文明乡镇,拥有全区唯一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洛水溪谷景区,国家电网“村网共建”电力便民服务示范点1个,省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2个,省级水美新村建设典型村1个,省级四好村3个、市级四好村2个、市级“无废乡村”1个,区级四好村10个。
山水环绕,基础设施完善。仙鹤镇地处丘陵地带,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土壤多以酸性粘土为主,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适中。该镇是魏城河的发源地,是游仙区的农业大镇,全镇适宜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区域达56平方公里,占全镇总面积的70%以上,其中耕地2.9万亩、林地5.4万亩,预计整理可使用的集体建设用地约400余亩。辖区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武引涪梓干渠、红岩分干渠、魏城分支渠、柏梓斗渠贯穿全境,拥有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7座、塘堰587口,县乡村社公路通车里程达256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
产业兴旺,发展潜力巨大。持续推进“万亩”粮油基地建设,聚焦优质粮油产业发展,稳定粮食生产。深入实施游仙区“果满山川”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葡萄等水果种植。全面启动全省高品质禽蛋生产基地建设,培育优势产业。现有国家级农民专业示范社2家,省级农民专业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一般农民专业合作社25家,家庭农场160家。
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仙鹤镇拥有省级传统村落2个,辖区内唐代洛水古堰、唐宋龛窟、明代洛水寺、清代天主教堂(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唐家大堰、双桂桥、人和堡遗址、黑滩子观音洞、旱山寨遗址、夏家碑亭子等历史资源丰富。许多文人墨客也曾在仙鹤留下足迹,明代世家李氏、进士门第汪氏、举人张健翮、现代教育先行者张耀先等等。仙鹤镇还拥有崇林观木楼、石龙院、朝真场血泪树和17个乡、村级苏维埃政权驻地遗址,红色印记丰富。 |
盐泉镇位于游仙区东南部,东依三台县,北临梓潼县,场镇距离绵阳市区53公里,地形以浅丘为主,自然生态资源丰富,魏城河自北向南穿境而过。全镇幅员面积109.88平方公里(玉河54.6,梓棉29.6,白蝉25.68)。现有总人口4.61万人(玉河2.36万人,梓棉1.2万人,白蝉1.05万人)。全镇下辖14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居委会、270个村(居)民小组(玉河119个、梓棉76个、白蝉75个)。
2019年12月,按照全省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需要,将原梓棉镇、原白蝉镇和原玉河镇进行全面整合,重新组建为盐泉镇,镇政府驻地设置在玉河社区。同时设立梓棉场、白蝉场,场所在地均设有场党组织和便民服务中心。
盐泉镇历史底蕴深厚,从西魏到元朝的725年时间,先后为魏城县和盐泉县的县治所在地。在北宋时间又培养出科举时代以来的绵州第一状元——苏易简(958年—996年),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所以,盐泉镇也素有“状元故里、古县治所”之称。
盐泉镇党委政府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团结和带领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的决策部署,充分巩固“省级百强试点镇”、“省级生态镇”、“省级文明卫生镇”、“省级卫生乡镇”、“市级村民自治示范镇”、“市级文明单位”等创建成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作为,创新实干,奋力谱写盐泉镇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