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有一座桥,1935年,红军路过许州,在桥上刻石碑宣传红色革命精神,后以红军桥来命名该社区,故名。2002年9月梓潼县人民政府为了进一步贯彻《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成立红军桥社区居委会,2019年区划调整将吉阳里社区、柳村村合并仍称红军桥社区居委会。 许州镇红军桥社区有居民1300余户2400余人,社区有党支部1个,有正式党员41人,党员结构为:男性30人、女性11人,党员中大专以上文化13人。群团组织健全:有工会1个、妇联1个。 |
许州镇仙峰社区幅圆面积2平方公里,位于仙峰社区临江街2--18号,社区有六条街道分别是双龙街、顺河街、龙桥街、甘滋街、临江街、梓江街。有日间照料中心一个,电影院放映厅。社区总人口数1076人,总户数525户。有党员38人。外出党员7人。男党员30人,女党员8人场镇单位有:邮政储蓄、农商银行、仙峰小学,仙峰卫生院、和供水站、移动电信联通网络通信5家。 |
位于百顷坝中心,县志称“百顷坝有良田百顷。”得名,故名。该村1941年属于复兴乡第一保。 历史上复兴习惯称百顷。 1955年农业合作化办社时取名百顷社。 公社化沿用百顷大队。 1983年为百顷村,沿用至今。 许州镇百顷村,幅员面积5.4平方公里,户数1112户、2565人,党员72人,有农村劳动力1768人,外出务工经商798人,外出务工经商党员23人,耕地面积1629亩、林地面积1744.5亩,主要农作物品种及面积1629。其中贫困户5户、贫困人口10人。 |
取自毛泽东诗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故名。该村建1941年属复兴乡第六保。 1955年农业合作化办社时,取名燎原社。 1958年公社化时仍叫燎原大队。 1983年为名燎原村,沿用至今。 许州镇燎原村,复员面积2.6平方公里,户数500户、1450人,党员41人,有农村劳动力850人,外出务工经商600人,外出务工经商党员0人,耕地面积1900亩、林地面积370亩,主要农作物品种及面积1350亩。其中贫困户21户、贫困人口60人。 |
该村地势平坦,物产丰富较得名,故名。1985年设立平原村村民委员会。 许州镇平原村,幅员面积1.9平方公里,户数503户、1780人,党员50人,有农村劳动力1157人,外出务工经商45人,外出务工经商党员15人,耕地面积1210亩、林地面积13.5亩,主要农作物品种及面积1210。其中贫困户20户、贫困人口60人。 |
合作化时期,几个小社合并建村,喻含强强合作,联盟共赢之意。后,故名。1941年属于复兴乡第五保。 1955年合作化时期,几个小社合并,故取名联合社。 1958年公社化,名为联盟大队,1983年全县大队改村,现名联盟村,2020年村级建制调整与腊柏村合并仍称联盟村。 许州镇联盟村,复员面积7平方公里,户数399户、1224人,党员29人,有农村劳动力619人,外出务工经商400人,外出务工经商党员7人,耕地面积1500亩、林地面积3200亩,主要农作物品种及面积1500。其中贫困户18户、贫困人口60人。 |
该村民委员会位于驻地中坝子。该村1955年农业合作化办社时,取名白鹤社。 1958年公社化取序数名叫一大队。 1967年文化大革命时更名朝阳大队。 因重名,于1981年10月,由县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中坝大队。 1983年为中坝村,沿用至今。 许州镇中坝村,幅员面积4.5平方公里,户数314户、802人,党员40人,有农村劳动力601人,外出务工经商446人,外出务工经商党员17人,耕地面积1030亩、林地面积570亩,主要农作物品种及面积1030。其中贫困户1户、贫困人口3人。 |
原黄连树那一片有一石头,石头上有一牛蹄印而取名为牛蹄山村,故名。该村1955年农业合作化办社时,取名青年社。 1958年公社化取序数名为四大队。 1967年文化革命命名为长征大队。 1981年10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牛蹄山大队。 1983年为牛蹄山村,沿用至今。 许州镇牛蹄山村,幅圆面积3.0平方公里,户数490户、1328人,党员54人,有农村劳动力673人,外出务工经商321人,外出务工经商党员21人,耕地面积1776亩、林地面积1200亩,主要农作物品种及面积1538。其中贫困户2户、贫困人口5人。 |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资源富集,民风淳朴,政府希望此处民风淳朴资源丰富。1955年农业合作化办社时取名天宝社。 1958年公社化时取序号为六大队。 1976年文化大革命命名为韶山大。 1981年10月地名普查,由县政府批准更名为天宝大队。 1983年为天宝村,沿用至今。 许州镇天宝村,复员面积3.96平方公里,户数185户、546人,党员29人,有农村劳动力436人,外出务工经商268人,外出务工经商党员0人,耕地面积705亩、林地面积2000余亩,主要农作物品种及面积2300余亩。 |
寓意文昌帝君豢化成龙的,故名。该村1941年属复兴乡地17保,建国后,1953年豢龙建乡镇,属豢龙乡辖,因当地生产较好,公社化时,赵永太任支书,大搞水利,当上县劳模,县上誉为鸡窝飞出金凤凰,取名金星村。 1981年地名普查经县府批注仍为金星大队,现名金星村,2020年村级建制调整与新胜村、岩湾村合并更名豢龙村。 豢龙村:全村1157户,人口3317人,全村面积11.5平方公里,距离梓潼县城13公里、许州镇5公里,省道S209穿境而过,东邻红排村、南邻龙口村、西邻永桂村、北邻百顷村。 |
该地有一座山名为铜铃山,村借山名,故名。1955年办社时,前面已有双星、文星、红星,故取名三星社。 1958年公社化时,取名三星大队。 因重名,1981年10月地名普查经县政府批准更名为铜铃大队。 1983年为铜铃村,沿用至今。 许州镇铜铃村辖9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875人,村党支部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助农增收、维护农村稳定大局,坚持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一起抓,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为全村增收致富。 |
枣垭村;位于许州镇西面,全村復园面积(合并后)9.5015平方公里。村中心距许州场镇2.5公里,许白路许州起点自枣垭村中心横穿而过,全村共硬化水泥路23.488公里,断头路4.5公里,硬化田间作业道6.4公里,全村共有农业居民户750户,辖14个村民小组,有1个总支部委员会,有党小组17个,党员92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852.94亩,其中田1655亩、地1197.94亩。林地大哟5690.9亩。全村共有农业用提灌站15处。2014年起我村产业化种植秞子直到现在已达3100亩。信息化网络贯通1—14个社到户。生活自来水贯通7个社到户。 |
许州镇永桂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1505人,全村党员64名,设书记1名,副书记1名。村党支部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助农增收、维护农村稳定大局,坚持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政治建设一起抓,发挥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干部一个榜样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努力建设一支充满朝气、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班子队伍。 |
许州镇甘滋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2086人,设书记1名,副书记1名。村党支部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助农增收、维护农村稳定大局,坚持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政治建设一起抓,发挥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干部一个榜样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努力建设一支充满朝气、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班子队伍。 |
雨门村得名于古庙禹门寺,供禹王神像,雨系雨门的谐音,故名。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取名人民社。 1958年公社化时与荣华大队合并。 1967年文化革命时分出,取名红星大队,因重名,与1981年10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更名雨门大队。 1983年为雨门村沿用至今。 许州镇雨门村共有党员90名,其中男77名,女13名,总支部书记1人,副书记1人,下辖支部3个,支部书记3名。全村复员面积9.18平方公里,9个社,2014人,更低3697亩,林地3218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