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村,地处县城中部偏北区域,除少部分插花山场与古县村、水南村、金泉村交界外,大多分布于东山村以西,际口村、际硋村以南,西山村、西郊村以东。村民住宅区地跨城东、东门两社区。历称赤珠坊(保)、建国社(大队)。近年来,大片耕地和山林被金沙科技园区和城镇建设所征用。现有土地面积9.65平方公里,有林地6878亩, 其中生态林1459、经济林2014亩、毛竹林147亩,森林覆盖率43.3%;耕地228亩、水田占96%。辖11个村民小组,人口893户3105人。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省巾帼科技致富示范村、省民主法制示范村、省先进妇代会,村党支部曾荣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2年,村财收入6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914元。村民姓氏共有102种,人口数位列前十名的姓氏有陈、张、林、叶、黄、罗、邓、郑、王、徐,人口合计数为1458人,占全村人口的50.8%。 |
东山村,地处县城东部,东与高砂镇顺溪洋交界,南面、西面和北面分别与古县村、北门村和际口村、西霞村相邻,历属迎恩、城东两坊(保),俗称“七街”、“建设”。土地总面积15.18平方公里,境内海拔350米以上的山峰有莲花山、山头山、天子墓、性天峰4座(其中最高峰为位于西霞境内莲花峰东侧的莲花山、海拔561米),辖底峡、桦溪、山头3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人口642户2216人。除文昌门巷以东的东大路、文庙路一带为旧宅区外,1986年以来分别建有东园新村、景山新村、东山3号新村等新宅区,地跨鹰厦铁路的南北区域,东南面依东溪西北岸与仙舟洲半岛相望。村民住宅区主要分布东门社区。有林地1.68万亩,其中生态林5564、经济林1464亩、毛竹林419亩,森林覆盖率68%;耕地304亩、水田占96.85%,果园545亩,常年菜地1300亩,水产养殖地300多亩。201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230万元、工业总产值5000万元,村财收入11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1913元。 |
庙门村,原称蔬菜大队,是当时全县唯一只种植生产蔬果的专业大队。1979年后,大片田宅被新村建设征用。现有零散山坡地141亩、菜地50亩、其他旱地94.6亩、年蔬菜播种面积215亩。是凤岗街道人均拥有土地最少的行政村。辖8个村民小组,310户975人。201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36万元、工业总产值233万元,村财收入85余万元,人均纯收入11979元。村民姓氏共有56种,各姓氏人口数位列前六名的有林、陈,张、曹、罗、谢,前六种姓氏人口合计397人、占全村人口的40%。 |
古县村,始于东晋义熙年间之沙村县(后改称沙县)的县治所在地,唐中和四年(884年)县府设于现址后被遗为村民居住地(俗称“旧院”)。位于沙阳八景之沙溪“十里平流”的下游北岸,形如左拇指翘出之半岛,土地总面积7.03平方公里(国有、公用地1.49平方公里)。下院村落地势平坦宽阔,北依仙奶殿山、后门山,东南、西南面溪水环绕与琅口镇琅口村隔溪相望,西北面与廿八曲风景区、东门贮木场(仙舟半岛)相邻。辖5个村民小组,人口196户814人。有林地5110亩,其中经济林821亩、毛竹林52亩,森林覆盖率47.2%;耕地180亩。2012年,实现农业产值1645万元、工业总产值78万元,村财收入4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486元。古县村已列入县政府重点旅游区建设项目之一。境内遗留古迹有城隍庙、古榕抱古樟、老渡口、射箭坪、仙奶庙等。村民姓氏共有52种,各姓氏人口数位列前五名的有林、程、王、石、廖,人口合计517人、占全村人口的65%。 |
西霞村,原西霞乡(后改称际口乡)乡政府所在地,地处县城东北侧与县城中心相距6公里,海拔240米,三面环山,东面莲花山海拔750米,为凤岗境内第五座高峰。土地总面积20.37平方公里,其中林地26307亩,森林覆盖率达84.7%,耕地1950亩。辖西霞、庵头、南丰、樟墩、大坑、廖坑等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人口430户1649人。201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511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623万元;村财收入5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304元。村民姓氏共有57种,人口数位列前十名的姓氏有黄、陈、张、周、王、罗、林、吴、李、姜,人口合计数为946人、占全村人口的60%。 |
根坑村,位于凤岗东北端之海拔最高区域,东与村头村、南与西霞村相邻,西面和北面分别与高桥镇的黄溪坑、官庄、新坡和上里、石垅(异洲林场)等村交界。辖根竹坑、卢坑、岩后、弓坑、下弓坑5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人口415户1718人。土地总面积24.12平方公里,是凤岗街道管辖面积最大的行政村,属于沙县革命老区基点村。有林地34579亩, 其中生态林8313亩、经济林1092亩、毛竹林4275亩,森林覆盖率90%;耕地(水田)1969亩,小水电站3个、装机容量总计505kw。据专业勘探,境内西南侧含有大量中档饰面石材,规划可开发面积2.13km2;岩后自然村的后门山表露和含藏有一定量的石英砂矿,其质量有待进一步勘探。2012年,完成农业产值3486万元、工业产值354万元;实现村财收入2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153元。村民姓氏共有62种,人口数位列前十名的姓氏有张、潘、黄、余、梁、游、胡、卢、熊、李、姜、陆、吴等十三种,人口合计数为1499人、占全村人口的92%。 |
村头村,东与高砂镇上坪村大竹交界,南面、西面与西霞村毗邻,西北至根竹坑之东面、南面。辖村头、小竹、中村、村尾4个自然村,属于沙县革命老区重要的基点村,是凤岗境内革命“五老”人员最多的行政村。辖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3户673人。土地总面积约为11.58平方公里,有林地16984亩,其中生态林3039亩、经济林933亩、毛竹林3475亩,森林覆盖率84.1%;耕地760亩、水田占94.19%,水电站1个、装机容量300kw。农业经济主要分布区:⑴毛竹,主要分布小竹村、约占全村60%。,清末民初即已成林,当时竹笋、纸业生产均较发达,后因战乱等故而消失。⑵茭白,1982年开始种植,分布各自然村,现总面积400亩;⑶柿子,1995年在南林后种植60亩。2012年,实现农业产值1650万元,工业产值180万元,村财收入13.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1382元。村民姓氏共有36种,人口数位列前五名的姓氏有郑、张、黄、江、兰,人口合计数为395人、占全村人口的66%。古迹方面留有一江氏小祠堂遗址。 |
际口村,地处县城东北部、东溪和沙将公路沿线,京福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辖区东面、南面与东山村相邻,西面、西北面与北门村、西郊村,北面与张坑湾、西霞村交界,土地总面积9.36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人口245户936人。2009年开通10、11路公交专线,方便村民。有林地11500亩, 其中生态林640亩、经济林1080亩,毛竹林323亩,森林覆盖率74%;耕地640亩、水田占87%,个人果园330亩,村办股份制企业2家,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30家。201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857万元,工业总产值1306万元,村财收入55.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1628元。 |
际硋村,位于沙将公路沿线,发源于夏茂的东溪从西北向东南纵向穿过,将村庄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距县城7公里,海拔120米;东与西霞村,南与张坑湾、北门村相邻,西与富口镇延溪村、姜后村,北与高桥镇黄溪坑交界,土地总面积11.57平方公里(国有、公用地2.25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人口174户715人。拥有林地19508亩,其中生态林4138亩、经济林1495亩、毛竹林675亩,森林覆盖率88.4%;耕地面积504亩、水田占42%。2012年,实现农业产值1532万元,工业产值1432万元,村财收入4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343元。古迹有二、三百年前的康王古庙一座,村民每逢农历二月初一,均有在夜晚举行隆重的“过火龙”等为民消灾活动。村民姓氏共有55种,人口数位列前五名的姓氏有姜、吴、张、陈、孟、洪,人口合计数为378人、占全村人口的62%。 |
西郊村,地处县城西北部,距城市中心区4公里,属革命老区村。辖山坪峡、岩头、峡仔、罗坑头、铺头、横坑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人口273户1129人。土地总面积约18.85平方公里,有林地24900亩,其中生态林3311亩、经济林4030亩、毛竹林1265亩,森林覆盖率85.9%;耕地301亩、水田占97%,茶园1987亩。茶叶生产历史较悠久,现有近2000亩茶园,大小茶厂7个,是凤岗境内茶叶第一高产出区。2002年,省级经济开发区金沙园开始规划建设,村部分土地被纳入金沙园规划范围内。从2008年建设至今,该村投入8000多万元,建成连排住房210户,建筑面积73560平方米,建成房屋已全部分配到农户手中,有70多户入住。2011年被省住建厅评为省优秀住宅小区,造福工程示范点、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11年开通11、12路公交车专线,方便村民。2012年,工业总产值2394万元,农业总产值4766万元,村财收入1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3元。 |
垅东村,地处县城西南侧,距县城约3公里。东与大洲村交界,东南、南面濒临沙溪河,西南、西面、北面分别与水美、三姑、龙坑等村相邻,土地总面积约7.83平方公里。无自然村,海拔180米,呈盆地状,山体遍布火山岩(即潜石英正长斑岩,位于境内南部,县规划开采面约2.43km2),自古均有零星开采,是搭桥铺路、建材加工的优质石材,建有小(二)型水库、小山塘各一座。辖3个村民小组,128户494人,村民依山环例而居,有林地8897亩,其中生态林4460亩、毛竹林2025亩、经济林658亩,森林覆盖率77.1%;耕地466亩、水田占94%。201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796万元、工业26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3万元,引进外资135万元,村财收入34.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1457元。境内始建于五代闽王延政时期的栖云寺距县城1.5公里,是沙县四大名古寺之一,新修建于1985年;深藏于生态林中的官岩瀑布,落差80米、宽约3-4米间,常年有水,旱时水较小,具有一定开发价值。村民姓氏共有42种,人口数位列前五名的姓氏有朱、陈、颜、沈、罗、吴,六种姓氏人口合计为229人、占全村人口的62%。 |
三姑村,地处凤岗西南端海拔最高区域,东与垅东村、水美村,南与井后村,北与际岩村、灵元村相邻;西与三明市陈大镇“755处”及富口镇盖竹村交界,土地总面积约13.14平方公里。主村三姑海拔600米,位于主村西侧的狮子峰海拔高达1008米,为凤岗之最高峰;位于狮子山东侧的葫芦山与际岩村鹰嘴峰等高、海拔965米、为凤岗第二高峰。龙骨头采石点含藏火山岩相的潜石英正长斑岩约96万立方米;产于山间盆地的泥煤矿点,平均厚度0.6米,储量0.3万吨。全村共划分为主村中的坡头、肖厝、任尾溪、李厝四个片和岩下、省龙坪、油楻、陈村4个自然村的8个村民小组,人口293户1116人。有林地1.72万亩,其中生态林5300亩、特用林2950亩、经济林765亩、毛竹林4800亩,森林覆盖率89.1%;耕地面积1344亩、水田占95.83%,常年菜地60亩、果地240亩、茶园225亩、山塘水库两座约20亩。境内古迹有太监府、太监墓和狮子峰古庙、狮子口等县内名胜风景区。2012年完成农业产值1858万元、工业产值422万元;实现村财收入3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529元。人口数位列前六名的姓氏有郑、肖、邓、李、陈、黄,人口合计数为802人、占全村人口的77%。 |
龙坑村,地处洞天岩库区北侧,距县城6公里,东与大洲村、南与垅东村、西与三姑村相邻,北与富口镇岩地村交界,土地总面积(尚未勘界发证确权)约8.42平方公里。无自然村落,村庄为一小盆地,海拔319米,辖4个村民小组,人口105户478人。拥有林地8800亩,其中经济林654亩,毛竹林1374亩,森林覆盖率79%;耕地284亩、水田占74%。201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062万元、工业总产值193万元、企业总产值226万元,村财收入52.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1004元。
|
际岩村,位于洞天岩水库保护区西侧,南与三姑村相邻,西与富口镇佑溪村交界,北至东北与灵元村相邻,土地总面积约7.06平方公里。无自然村落,村部海拔540米,其西侧的鹰嘴峰965米与三姑村葫芦山等高、为凤岗第二高峰,岩石山体险峻多姿景观宜人。拥有林地9821亩,其中生态林2743亩、毛竹林4082亩,森林覆盖率84.6%;耕地602亩、水田占96.18%,果园30亩、常年菜地10亩。山脚下牛浆坑有500亩山林,于1998年被列入天然森林保护区。划辖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5户567人。古迹有驸马府遗址等。2012年,完成农业产值890万元、工业产值10万元;实现村财收入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758元。村民姓氏共有41种,人口数位列前五名的姓氏有官(其中恢复“上官”姓氏12人)、罗、吴、陈、黄,人口合计数为418人、占全村人口的80%。 |
水美村,位于凤岗东南部,东至沙溪河,南至芽垅山脊与井后村相邻,西至三姑村三姑岭,北至金山中际路与垅东村相邻,主村海拔203米,土地总面积约7.77平方公里。其中林地10240亩, 其中经济林591亩,毛竹林2375亩,森林覆盖率73.2%;耕地501亩、水田占96.28%;茶果园710亩。辖水美、南山下、下水尾3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人口183户628人。2012年,工农业总产值1246万元,村财收入15.5万元,人均收入10206元。村民姓氏共有22种,人口数位列前五名的姓氏有张、余、陈、杨、朱、傅,人口合计数为571人、占全村人口的92%。居住主村水美的121户415人村民中,始自乾隆三十九年从安溪县蓬莱镇岭美村前来落户的张姓人氏后裔约占85%,其先祖在水美分别于嘉庆十四年、清同治元年、清咸丰八年分别建有三座土堡,其中“双元”、“双兴”两土堡规模较大仍保存完好,分别占地17亩和13亩,外以高厚土墙护卫,气势较宏伟,结构也较独特,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