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蓬壶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2]

蓬壶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2]

历史上,小部份属民康乡常安里二十二都,大部份属宣和乡升平里第七都。

清代与七都街一带合称汤洋乡。

1942年蓬壶设2乡:壶西乡、壶东乡、壶中隶属壶东乡。

1952年全县行政区域调整为12个区,蓬壶为第四区,辖壶中等21个乡(镇)。

1961年8月改为大队,1968年6月成立革命委员会。

1979年9月改称生产大队,1984年6月改为村民委员会。

古属升平里七都。

民国期间属湖东乡,新中国成立后与魁园村合称魁都乡公社化时期合在壶中大队,1961年拆大队仍复名魁都。

1984年改称魁都村委会。

宋元时期设为二十二都,民国期间设为都溪保,新中国成立后至1958年设为与呈祥东溪为双溪乡,1958年属蓬壶公社都溪大队,1984年10月改为都溪村委会。

汤城村,明清时代划为永春(桃源)廿二都,民国初期分为两保:1、洋中保:辖坑头、埔内、石坊、龙船坵、新田、车队坂、三晃角落。

2、汤城保:辖四坵、长坵、上埔墘、深泉、城内、化头、长墘角落。

于1940年合并为汤城保,既有汤城村辖各角落。

1949年前属壶东乡汤城保,1949年后为汤城乡,1958年称汤城大队。

1984年改称汤城村委会。

历史上,属民康乡常安里二十二都,古时小岭称为前舍保,民国时与梅林合称陇内保,属吾顶乡辖。

长边、万斗古时与乐安合保,与观山统称白鹤。

1952年土检时又将万斗、长边、小岭划为小岭村。

公社化时期划归蓬壶辖区,称仙岭大队,体制改革后称仙岭村委员会。

历史上,村称″魁源”、″溪园”,属民康乡常安里二十二都。

民国期间属壶东乡。

解放初,与七都合称魁都乡,公社化时期称溪园大队,因与达埔溪园大队重名,于1981年改称魁园大队,体制改革后改称为魁园村民委员会。

东坑乡常安里二十二都,1949年前属壶东乡,1949年后属东坑乡,1958年为东坑大队,1971年拆出成立东星大队,1984年称东星村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