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甘肃省第十六批省级文明村镇[2]

甘肃省第十六批省级文明村镇[2]

  根据省文明委年度重点工作安排,从2022年8月起,省文明办组织启动新一轮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各类先进的评选工作。按照自愿申报、逐级推荐、初审测评、基层公示、复审抽测等程序,评选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现经省文明委全委会审议通过,拟对兰州市西固区金沟乡等396个村镇授予省级文明村镇称号。
  清朝初年由皋兰县什川镇移居到此地,因当时有一种鹳鸟栖息于此,故起名老鹳村。1950年属皋兰县石洞区长川乡,1958年为水阜公社老鹳大队。1961年为长川公社老鹳大队,1965年为水阜公社老鹳大队。1983年为老鹳村村民委员会。老鹳村……。
  何家梁村是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新区中川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区划代码为620171101204。
  清至民国时属皋兰县,1949年8月属皋兰县定远区。1983年3月划归榆中县,属定远乡。2002年7月属榆中县定远镇,成立安家营村民委员会,后一直使用此名至今。安家营村……。
  安远沟村是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城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620201100207。
  永昌县辖乡。1955年设六坝乡,1961年改为公社,1983年复设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21公里。面积278平方公里,人口1.3万。国道312线穿境,兰新铁路经境东北并设站。辖六坝、星海、下七坝、五坝、七坝、八坝、九坝、南庄、下排、王宝、团庄11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粮油加工厂、砖厂。农业主产小麦、糜子、谷子、薯类。.……。
  因村落西靠龙景山故名。明代前形成村落,有吕家墩、上、下仰沟、潘家大庄、王家双庄、墙湾庄、赵家庄、西山底下等。明、清时属永昌卫(县)宁远堡。民国时属永昌县宁远乡(区)五保。1949年解放初为永昌县第四(宁远)区三乡。1952年属永昌县第五(宁远)区五(龙景)乡。1956年1月撤区并乡后属永昌县宁远堡乡。合作化时组建四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并为龙景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乡改为人民公社,高……。
  因地处宁远坝东南山坳中得名。明代前形成村落,有张家大庄、五个大门、王家老庄、王家下庄等。明、清时为永昌卫(县)宁远堡东湾。民国时属永昌县宁远乡(区)七保。1949解放初为永昌县第四(宁远)区四乡。1952年属永昌县第五(宁远)区第九(东湾)乡。1956年1月撤区并乡后属永昌县宁远堡乡。合作化时组建七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并为升光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乡改为人民公社,高级农业合作社改为……。
  原名岳家沟,以最早开垦者岳氏得名。现因村境内有高庙古城而更名古城村。明洪武时始有人耕牧,后农户渐多,逐渐形成村落,有以早期开垦者岳、王、张、刘、崔、邱、赵、余等姓氏为名的庄、院,分布在岳家沟、当中沟等地域。明、清时隶属于永昌卫(县)宁远堡。乾隆时核定水利三案属“惊蛰”案灌溉地域。民国时属永昌县宁远乡(区)第九保。1949年解放初属永昌县第四(宁远)区第六乡。1951年6月属永昌县第四(宁远)区第七……。
  因最早移民垦荒种地,开沟引水的姓氏而得名。明洪武时始有人耕牧,后农户渐多,逐渐形成村落,有以陈、马、杨、柳、唐、常、赵、高、张、王等姓氏为名的庄、院、寨子和古老的陈家沟、马家沟等土沟。明、清时隶属于永昌卫(县)宁远堡。乾隆时核定水利三案属“黄毛”案灌溉地域。民国时属永昌县宁远乡(区)第九保。1949年解放初属永昌县第四(宁远)区第六乡。1952年10月,属永昌县第六区陈家沟乡。1956年1月撤区后……。
  民国时属云川镇九保。解放初为一区五乡第二行政村。合作化时属四坝乡。1955年组建初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转为高级合作社。1958年属红星人民公社。1959年划为焦家庄人民公社三坝大队赵家庄生产队。1961年划为三坝公社赵家庄大队。1964年又属焦家庄公社。1965年划入北海子公社。“文革”中改名红旗公社向阳大队,1969年恢复原名。1983年政社分设后设村民委员会,属北海子乡。1993年2月并入……。
  建村后沿用自然村“何家湾”之名。民国时属永安乡四保。解放初属二区三乡。土改时划为四区四乡第四行政村。1956年撤区后属南坝乡。合作化时组建何家湾西庄、何家湾东庄两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并为何家湾高级农业社。1958年属东风公社,次年改为东河公社南坝大队何家湾生产队。1961年划分为南坝公社何家湾生产大队。“文革”中改名前进公社胜利大队,1970年恢复原名。1983年政社分设后设村民委员会,属……。
  东洞镇座落于著名的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西端,距酒泉市区30公里,地势平坦,南望巍峨祁连山,北通全国集镇建设示范点总寨镇,东与素有美称的红山乡接壤,西邻酒泉火车站,所属地段交通便利,兰新铁路复线纵贯全境,并与312国道毗邻,全乡通讯方便,集镇环境优美,文化娱乐等各种设施配套,有利于各界仁人志士经商办厂,施展才华。境内东西长22公里,南北宽11公里,地域十分辽阔。内辖行政村9个,村民小组57个,现有人口……。
  自然环境:三墩镇位于肃州区东20公里处,总土地面积8.1万亩,总耕地面积3.78万亩,平均海拔1390米。年平均降雨量80毫米,年平均气8.5℃,全年无霜期130天。  行政区划:辖1个居民委员会,9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3343户,乡镇总人口12416人,乡镇从业人员6405人。  六通情况:9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公路、通电话、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  文教卫生:有各类学校10……。
  花海镇现辖5个行政村,3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803人,3240户,总面积4011平方公里,约占玉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耕地面积4.2万亩,有可开垦荒滩、荒地20多万亩。区域内有五个农场、一个民族乡、一个移民基地。包括周边团场、乡镇,区域内总人口达3.6万人,耕地15万亩。2002年七月撤乡建镇,2003年1月被批准为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同年被省建设厅授予“全省村镇建设先进乡镇”称号,20……。
  此地历史上有汉代的六座烽燧,整个区域被当地人称为六墩滩,因此地有烽燧六墩故名。2002年,由瓜州县负责开发建设,设武都舟曲、宕昌3个移民工作站,后因地属玉门又分出。2006年,移交玉门市管理。2007年4月,成立七墩滩移民工作站,由柳河乡代管,设3行政村、10村民小组。2009年12月,成立六墩乡人民政府筹建处。2010年8月6日,正式挂牌成立六墩乡人民政府;同年10月28日,又将饮马农场的2疏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