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公示了2023年度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名单。据长江云新闻记者统计,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名单共50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名单共500个。 |
1974年前为湖山区四、五大队;1974年撤区变社为湖山公社东湖大队;1984年,改为湖山乡东湖大队;1989年,改为汪仁镇刘铺村;2006年属由黄石经济开发区汪仁镇至今。刘铺村……。 |
因传说得名。很早以前有一左姓人家在此地开设屠铺尔后黄.柯.陈姓陆续开起了小杂货店因左姓先开铺店,故取名左家铺,称左家铺村。民国时期,属阳新县善福里古路畈保管辖。1950年,属阳新县第一区尧治乡管;1958年人民公社时,属金海公社柏林管理区桃花一大队;1961年撤区并社,属海口区柏林公社桃花一大队;1975年属韦源口公社柏林管理区;1982年恢复乡镇设制,属海口区七约镇;1987年撤区建镇,属韦源口……。 |
三洲村位于长江之滨,黄颡口镇北75公里,黄富公路穿村而过,占地总面积达11.2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5731亩,鱼池面积600亩,集体经济林268亩。全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共1647户,人口6098人,其中大学毕业生163人,外出务工人员2170人,空巢老人32人,留守儿童63人,农村低保户66户共226人,五保户7人。村两委班子共10人,党员125人,入党积极分子4人。60岁以上党员14人,35……。 |
吕家河原名茅坪河,据传,秦朝相国吕不韦被流放房陵时曾有家眷在这里居住,故改名为“吕家河”。吕家河村位于官山镇东南部,道教圣地武当山脚下,距官山镇政府6公里。对吕家河人而言,歌唱,是快乐,是忧伤,是绵绵不绝的符号,更是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吕家河民歌西受秦巴文化、东受荆楚文化以及本地道教文化的影响,又汲取了神农架文化的丰富营养,全村家家都有唱歌人,人人都会唱民歌,歌手遍布山山岭岭,先后被专家研究定位为……。 |
余家湾村,现有6个村民小组、429户、1517人,区域面积11平方公里。以优质粮油、薄壳核桃、尖椒产业为主,设1个党支部、村两委成员3名,为书记、主任一肩挑模式,34名党员。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67元。余家湾村村部为原村小学,九间三层,于2010年进行全面改造,现办公桌椅齐全,电脑、广播及远程教育系统齐全,条件较好。……。 |
1948年属青山港区药亭,1956年为蔡湾社,1958年更名为利众大队,1980年更名为蔡湾大队,1984年更名为蔡湾村至今。蔡湾村……。 |
蒿口村管辖区域在汉代前就有人在此居住,归武当县管辖;宋朝初年归武当县管辖,明朝归均州管辖,清朝初期归均州西乡孙家湾村管辖;1884年设蒿口村归均州西乡管辖,1932年归均县笫六区孙镇乡第3保管理;1942年归均县孙六乡第9保管辖;1952年设蒿口村归均县三区蒿口乡管辖;1959年设蒿口大队归六里坪公社管理;1984年更名为蒿口村,归六里坪镇管理至今。蒿口村……。 |
怀家沟村位于均县镇的东北角,东临浩瀚的汉江水,南接均县镇仿古新集镇。习均公路从怀家沟村的北端穿过。怀家沟村板块面积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0余亩,拥有可养殖水面5000余亩,全村柑橘种植面积3800余亩。怀家沟村现有5个村民小组,252户,993人。紧靠新集镇,旅游码头坐落在怀家沟村的大张湾,沿江大道从怀家沟村穿过,怀家沟村将是均县镇旅游景点建设的最佳区域。移民安置点从怀家沟村部沿着8米宽的……。 |
凤凰山村是由原桂花坪村和原凤凰山村合并而成,位于丹江口水库上游中段15公里处,全村沿库区有20多公里被汉江所环绕,是牛河林区所辖的一个农业大村。全村耕地面积2919亩,山地面积5000亩,水域面积8000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283户,955人,其中党员28人。凤凰山村村两委干部3人,组干部4人,党员29人,经改扩建后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达228平方米,注重因村制宜与统一基本设置相结合,村两委建有便民……。 |
鲍沟村、清朝康熙年间属安阳店村,清同治五年(1866)属东乡余家保。民国11(1922)属二区,民国36年(1947)属龙安乡余家保。1948年属余家村,1951年土改时为鲍沟乡,1956年为云北农业合作社,属安阳区管辖。1958年撤乡改社为鲍沟大队,属幸福人民公社管辖。1975年3月,撤区并社,属杨溪公社管辖。1984年6月,县域行政区划调整,改名为鲍沟村,属杨溪区鲍沟乡管辖。刺架岭村、清朝康熙……。 |
罗沟村、清朝康熙年间属安阳店村,清同治五年(1866)属东乡崌峪保。民国11年(1922)属二区,民国36年(1947)属龙安乡大岭保。1948年属大岭村,1951年土改时为大岭乡,1956年为五星农业合作社,属安阳区管辖。1958年撤乡改社为罗沟大队,属幸福人民公社管辖。1975年3月,撤区并社,属杨溪公社管辖。1984年6月,县域行政区划调整,改名为罗沟村,属杨溪区任家乡管辖。1987年撤区建……。 |
樱桃沟村位于郧县茶店镇境内,地处郧县于十堰张弯区结合部,属典型的“八山半水分半田”,自然条件恶劣,水旱灾害频发。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民素质不高,生产能力落后,农民收入有限,属集中连片贫困村落之一。全村版图面积7.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00亩,以坡地为主,辖3个村民小组,426户,总人口1568人,其中劳动力980人;2010年7月登记的2009年人均纯收入在1……。 |
“高源”的来历源于文化革命,文革对旧有地名一律更新,白桑就把旧名麻花铺更改为具有时代色彩的新名称—高源。清同治五年(1866)属郧县东乡梅子保。民国十一年(1922)属郧县三区(刘家洞)桑麻乡梅子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属郧县南化区桑麻乡白竹保。1948年归龙头村,1951年推行土改,归龙头乡,1955年推行合作化,称高原农业合作社,属白桑区管辖。1958年人民公社化,取名为高原大队,属万能人……。 |
因五峰由东南西北中五座山峰构成,此山峰位于中峰以东而得名。“东峰”指中峰以东。清朝康熙年间属西乡东丰保。清同治年间属西乡东西峰保。民国29年属泥丰乡东峰保。民国36年属五峰乡东峰保。1948年为东峰村,属郧西县第五区管辖。1951年推行土改,为东峰乡,1955年合作化时,称东华农业合作社,属五峰区管辖。1958年人民公社化,取名为东峰大队,属先锋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东峰大队属五峰区管辖。19……。 |
清朝康熙年间属梅家铺村,清同治年间属北乡古窑保,民国11年属第三区,民国36年属八梅乡白龙保。1948年为白龙村,1951年土改,为白龙乡,1955年撤乡建社,为光荣农业合作社三社,属梅铺区管辖。1958年人民公社化,为拦门石大队,属红专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撤社建区,拦门石大队属梅铺区管辖。1975年撤区并社,拦门石大队属谭山公社管辖。1981年,更名为白龙庙大队,属谭山公社管辖。1984年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