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诸城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诸城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古属夷地。

春秋时,属鲁国。

战国时,归齐国。

秦时,属琅琊郡。

西汉时,属东武县。

隋后,属诸城县。

清时,境域为东关练、北关练、南关练属地。

1929年,改置第一区。

1945年9月,建立城厢区;1946年6月,改为城郊区。

1958年2月,改置城关镇,9月,成立红旗公社。

1959年,改称城关公社。

1982年12月,改置城关镇。

2001年2月,撤销城关镇,设立密州街道,辖原城关镇扶淇河以东的65个村(居)委会,驻兴华东路。

2007年2月,撤销朱解镇,并入密州街道。

古属夷地。

春秋时,属鲁国。

战国时,归齐国。

秦时,属琅琊郡。

西汉时,属东武县。

隋后,属诸城县。

清时,境域为东关练、北关练、南关练属地。

1929年,改置属第一区第三区龙溪乡。

1945年9月,建立城厢区;1946年6月,改为城郊区。

1958年2月,改置城关镇,9月,成立红旗公社。

1959年,改称城关公社。

1982年12月,改置城关镇。

2001年2月,撤销城关镇,设立龙都街道,辖原城关镇扶淇河以西的66个村(居)委会,驻龙兴路。

2007年2月,撤销吕标镇,并入龙都街道,办事处驻地由市区迁至东吕标村。

2013年4月,将孔戈庄社区、郝家村社区、土墙社区划归南湖开发区,现辖20个社区,66个自然村居。

1951年,属第四区吕标乡。

1958年,与枳沟乡合并成立先进公社,后更名吕标公社。

1976年,分设吕标、枳沟公社。

1984年,撤公社建吕标乡。

1994年9月,撤乡设吕标镇。

2001年4月,城关镇以扶淇河为界分设2街道,河西部分称龙都街道。

2007年1月,撤吕标镇并入龙都街道。

古属夷地。

春秋时,属鲁国。

战国时,归齐国。

秦时,属琅琊郡。

西汉时,属东武县。

隋后,属诸城县。

清时,属相州练。

1912年后,属一区、二区。

1945年由诸莒边县划为诸城县城北区。

1951年,属第五区。

1958年,属解留公社。

1984年,改置万家庄乡。

1996年,改置万家庄镇。

2001年2月,改置舜王街道,撤箭口镇并入舜王街道。

2007年,撤九台镇并入该街道,办事处驻地由万家庄迁新九台村。

2007年下半年,拆分程戈庄镇,部分村庄并入舜王街道。

古属夷地。

春秋时,属鲁国。

战国时,归齐国。

秦时,属琅琊郡。

西汉时,属东武县。

隋后,属诸城县。

清时,置枳沟练。

民国12年(1923)1912年后,属第三区;1945年,置枳沟区;1947年4月,划归莒北县。

1950年1月,复归诸城县,1951年更名为第六区。

1955年4月,复为枳沟区。

1958年2月,改置枳沟乡。

1958年9月,属先进公社,1959年先进公社更名为吕标公社。

1976年3月,改置枳沟公社。

1984年4月,改置枳沟镇,至今。

古属夷地,周为莒子国封地,春秋属鲁国,战国属齐国,西汉属东武县,隋后属诸城县。

清属枳沟练,民国1912年后属第三区,1944年秋属诸莒边县,1945年划归诸城县,1947年4月改属莒北县,1950年1月复属诸城县。

1958年2月建贾悦乡,1958年9月成立贾悦公社。

1984年4月撤社改制贾悦镇。

1989年4月范家官庄乡并入孟疃镇。

2001年4月,原程戈庄镇小程家庄子划归马庄镇。

2007年8月撤销孟疃镇、马庄镇,并入贾悦镇。

古属夷地。

周时,为莒子国封地,春秋、战国时,属齐国。

秦时,属琅琊郡。

西汉时,属东武县。

隋后,属诸城县。

清时,属诸城县石桥子练。

1929年,置石桥子乡,属诸城县第二区。

1945年,属莒北县清河区。

1950年,撤销莒北县划归诸城县。

1951年,清河区改为第十一区。

1958年成立石桥子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社改置石桥子镇,2001年区划调整,吴家楼乡归并石桥子镇,2007年区划调整,将原程戈庄镇所辖西部部分村庄划归石桥子镇,现辖18个农村社区,102个行政村,1.7万户,6.4万口人,辖区面积158平方千米。

古属夷地,周属莒子国封地,春秋战国属齐,秦属琅琊郡。

西汉属东武县。

隋后属诸城县。

清初,属诸城县城阳乡;后废乡置相州练,领67村;1929年改行七区制,相州属第二区,境内辖10乡;1945年9月9日诸城县人民政府成立,设相州区;1958年设相州乡,同年改为相州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人民公社改置乡镇,相州分设相州镇、曹家泊乡。

1989年3月撤销曹家泊乡,将其所辖32个村并入相州镇。

1994年9月,北部的前宋岗、丁家沙浯等11个村划归郭家屯镇。

2007年5月,撤销郭家屯镇,将其所辖29个村划归相州镇。

2009年5月将北部尚家庄等8个村划归潍坊市坊子区管辖。

昌城古属夷地,《禹贡》青州之域。

周属莒子国封地。

春秋属鲁,战国归齐。

秦属琅琊郡。

西汉初年置昌县,东汉被废,县地入东武。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东武县为诸城县,昌城属之,沿革历代封建王朝,皆无变更。

清至民国初期时属逄戈庄练。

1929年置昌城乡,属第七区。

1946年6月置昌城区,1951年春改为第十六区。

1958年2月撤区并乡,改置昌城乡。

1958年9月,昌城与芝灵合并,成立先锋人民公社。

1959年更名为昌城人民公社。

1984年4月,撤昌城人民公社,分为昌城镇、芝灵乡,1989年4月,昌城镇、芝灵乡合并为昌城镇至今。

古属夷地。

周时,属莒子国封地。

春秋、战国时,属齐国。

秦时,属琅琊郡。

西汉时,属昌县。

东汉时,属东武县。

隋后,属诸城县。

清时,置百尺河练。

1929年,置百尺河乡,辖于诸城县第七区。

1945年,属埠头区。

1958年2月,撤区置百尺河乡。

1958年9月,百尺河、仁和2乡合并为胜利公社。

1959年,更名为百尺河公社。

1984年4月,改置百尺河镇和大仁和乡。

1989年4月,撤大仁和乡并入百尺河镇。

1929年设立辛兴乡,属第七区。

1946年,属仁和区、障北区。

1944年,属诸胶边县;1947年,划归胶河县。

1958年2月撤区并乡,设立辛兴镇乡。

1958年10月24日,成立前进公社。

1959年,更名为辛兴公社。

1984年春改为辛兴镇。

1989年5月,仁和乡9个村并入辛兴镇。

2013年,大杨家庄子、芦水2个社区的6个自然村划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划延续至今。

古属夷地。

春秋时,属鲁国。

战国时,归齐国。

秦时,属琅琊郡。

西汉时,属东武县。

随后,属诸城县。

清时,属石门练。

1912年后,民国属六区。

1944年,属诸胶边县。

1945年,改属诸胶县,10月复属诸城县。

1947年12月,划归胶河县。

1953年3月,复归诸城县。

1958年2月,置林家村乡,9月成立林家村公社。

1984年4月撤公社改置林家村镇。

2007年8月,撤销瓦店镇、桃园乡,划归林家村镇,辖167个行政村。

2008年12月,撤销辖区167个行政村,成立林家三、瓦店、石门、桃园、石河头等29个农村社区。

2010年,撤销马家庄子、邹家沟两个社区,合并成27个农村社区至今。

据明万历《诸城县志》八乡里社和清康熙《诸城县志》八乡里社载:明代以及清前期本镇境村庄分属诸城县雩泉乡的朱赵社、徐家庄社、永城社、九山社,信阳乡的大仙社。

据清乾隆《诸城县志》疆域考和清道光《诸城县续志》疆域考载:清代中期以后,本镇境村庄分属诸城县南关练、石门练、皇华练、许孟练、高哥庄练。

1929年后,诸城县实行七区制,本镇境村庄分属诸城县第一区的新民乡,诸城县第三区的仁里乡,诸城县第四区的皇华乡、李园乡,诸城县第六区的大同乡。

1943年,属诸城县常山区。

1947年,划归五莲县。

1956年2月,复归诸城县常山区。

1958年12月,成立皇华公社。

1984年2月,改设皇华镇。

1989年3月,撤销朱家村乡,并入皇华镇。

2007年5月,撤销郝戈庄镇,并入皇华镇。

清至民国初期时辖于南石桥练。

公元1929年,属诸城县第四区。

1944年7月,划归藏马县。

1956年4月,复归诸城县。

1958年2月,置桃林乡。

1958年9月,与马家庄子、理务关三乡合并成立繁荣人民公社。

1959年6月,改称桃林人民公社。

1984年4月,撤社置桃林乡和山东头乡,2001年,山东头乡并入桃林乡,2010年6月撤乡设镇。

诸城南湖生态经济发展区于2013年4月经诸城市人民政府批准,至今。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