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裕民社区位于大龙潭乡的中心地段,大龙潭乡政府所在地,是大龙潭乡文化活动中心,距仁和区30公里。全社区幅员面积53平方公里,属半山区、河谷地带,海拔在1400米—1800米之间,立体气候明显。光热条件好,日照时间长,有耕地面积6771亩,已发展芒果12000亩,石榴2000多亩,主要经济收入:芒果、石榴、蔬菜为主。村集体年收入8800元,辖22个村民小组,787户,3385人。共硬化到组、到户和产业道路59公里,实现22个组全部通水泥路。有一个党总支、三个党支部、八个党小组,共计89名党员。

干坝子社区是少数民族彝族村,位于大龙潭彝族乡最南端,距乡政府13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423户1611人,2017年人均收入约8700元,辖区面积44.8平方公里,土地资源丰富,现有耕地5160亩,林地37000亩,林果2700亩,荒山2498亩,海拔1700米——2000米之间,平均气温16.4摄氏度,主要经济作物为烤烟、蔬菜、板栗、核桃等。

大龙潭社区是一个彝族村,位于大龙潭乡的东南面,全村幅员面积28平方公里,海拔1400--1700米之间,属二半山区地带。全村共13个村民小组,共计425户,总人口1697人,其中农业人口1622人,耕地面积2313亩,主要产业烤烟、红梨、芒果。

新街社区位于仁和区南部幅员面积47平方公里,属于中山山区,以山地地貌为主,海拔980-1500米,属亚热带半干旱气候类型。该气候条件适合于发展优质晚熟芒果,因此芒果产业也成为我社区的支柱产业。辖区18个村民小组,785户,3050人,经济收入主要以芒果、蔬菜种植为主。现种植有芒果2.4万亩,品种有凯特、吉禄、金煌、热农、椰香、金百花、汤米等优质芒果品种。2017年芒果人均收入17600元。社区距大龙潭乡政府8公里,距县城20公里,距市中心30公里,距攀枝花市飞机场35公里,总龙路贯穿于社区中间。社区共有通村公路25公里,通村公路除控满组外其余17个组的入组道路均已硬化。2.生产发展资源位于控卡片区山林中有天然的块菌、鸡枞、大脚菇等菌类。野生资源丰富。该地区大小分布山坪塘20余座,小二型水库三座。部分农户还种植有桂圆、荔枝、李子、火龙果等应季水果。3今后规划继续以优质芒果为媒,以万亩芒果产业景观发展乡村旅游;以优秀乡村人才创新发展电商等现代化项目。以“绿色有机”为主导走出高端农业发展之路。以文化建设为指引不断丰富农村文化建设。以集体资源为本钱,壮大发展集体经济。

拉砟社区是大龙潭彝族乡的一个少数民族村,位于大龙潭乡南端,距乡政府22公里,现辖13个村民小组,486户,1875人。幅员面积2200公顷,海拔900米-1400米之间,平均气温18.4℃,光热条件好,日照时间长,现有耕地5056亩,其中水田89亩,旱地4967亩,另有荒山2318亩。特色产业主要有600亩早市蔬菜、8000余亩芒果、100亩观光采摘杨梅园。境内有成昆铁路一个火车站及一个火车临时停靠点,G108国道穿境而过,村道及社道除了拉砟至下格达其余均已硬化。

混撒拉社区是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社区,位于金沙江西畔,仁和区南部。这里有着瑰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美丽富饶的彝族聚居。全社区幅员面积21平方公里,所辖8个村民小组,402户,1426人,一个党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有共产党员55名。全社区以混撒拉党总支为核心,采用党建带发展、党建促发展的发展模式,目前以芒果产业和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发展模式已形成,截止2017年已发展优质晚熟芒果19000余亩,主要品种以“凯特、结禄、金黄、黄玉、新世纪”等品种为主,2017年产量10200吨、产值突破4900万元,通过芒果产业人均每年可增收1000元以上;全村基础设施目前已完善80%;为了使群众能够进一步增收,加快一、三产融合发展,截止2017年已发展农家乐5家,可同时容纳500人就餐,旅游收入达到200万元。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0元,村、组集体可支配资金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