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马社区成立于2003年12月,辖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四个小组,户籍人口995户,2013人。常住人口5000余人。社区党员有91人,发展对象1名,入党积极分子1名,在家党员26人,外出党员65人,80岁以上老党员4人,50年党龄10人,大专以上学历19人,女党员23人。社区有残疾人68人, 60岁—79岁老人878人,80岁-99岁老人有136人,有26户33人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城市特困人员20人。社区成立以来,在上马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社区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干部以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示范社区为基础,依据社区的实际,根据自己的特点,不搞浮夸、不走形式,力争扎扎实实把每件需要办的事情做到位,用真诚服务换得社区整体的和谐,并获得了镇、区、市级的肯定。上马社区先后被评为“全国敬老模范社区”、“泸州市优秀青年文明社区”、“泸州市标准化团支部”、“泸州市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泸州市星级和谐社区”、“泸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泸州市抗洪救灾先进集体”、“泸州市地灾防治先进集体”。“纳溪区依法治村(社区)先进单位”、“区级敬老模范社区”、“2010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暨巩固国卫成果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被中共纳溪区委评为“共产党员示范单位”、被上马镇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抗洪救灾先进民兵小分队”、“信访维稳先进集体”等。2020年度被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命名为“省级就业扶贫基地”,2021年评为上马镇先进基层党组织。 |
黄桷坝村成立于2007年,由(原大槐村、新林村、四宝一社)12个社组成,有5个社属岩区,9个社属坝区,黄桷坝位于纳溪区上马镇最南端,与叙永县江门镇,纳溪区合面镇接壤,纳黔高速、321国道和永宁河穿境而过。全村辖区面积12.1公里,其中耕地2231亩,全村有1045户人,总人数3518人,正式党员78人,2019年入党积极分子转预备党员1名,新吸收入党积极分子1名;分散特困户16户17人;低保52户78人;残疾人103人;2014年精准识别贫困户71户225人,指定帮扶责任人72人,2014年脱贫34户106人,2017年脱贫37户119人,现有脱贫人口218人,2017年贫困户危房改造26户(D级24户,C级2户,全部验收合格),到2017年年底本村识别的71户225人全部脱贫;2018年为了巩固扶贫成果,帮助脱贫户5户18人进行了危房改建,(D级3户、C级2户),现全部改建完工。 |
全村辖区面积15.9平方公里,辖15个村民小组,人口3761人1082户,党员89名,有区镇人大代表6名(其中:区人大代表1人,镇人大代表5人)。常住农业人口2041人,60岁以上的老人707人,16周岁以下未成年人699人,具有劳动力2355人。(一)自然地理1.位置。位于321国道旁,辖区面积15.9平方公里。2.地形。是典型的丘陵地形,海拔271米。3.水文。辖溪河两条,一是永宁河流经太平5、6、7、9、10、1社共六个社;二是团山子河流经太平2、1、13社共3个社。4.气候。属于亚热带自然资源湿润季风性气候,雨量适中,平均气温26℃.(二)自然资源1.林业。森林、竹林覆盖率达70%、面积16695亩2.土地。耕地面积5500亩(农田:3540亩,土地:1960亩),人均占有耕地1.46亩。以红壤土、黄壤土为主。(三)经济社会1.经济建设。人均收入11000元、村集体经济、群众收入来源于生态种植、养殖:种植西瓜、柚子、甘蔗等1000余亩、养殖林下鸡5万羽,秧苗与鸭共育6万余只,全村生猪总存栏量1773头。全村外出务工1720人,大约占全村总人口的46%。2.社会事业。太平村辖1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082户,总人口3761人,劳动力2355人。社会保障和救灾救济政策有效落实,已将符合条件的18名孤老、123名贫困人员纳入低保救助,2018年发放各类救灾救济资金20余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41人次;计生、综治、老龄、群团、民兵及信访维稳工作稳步推进。随着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村民们的生儿养老,传宗接代的思想观念有所淡化,少生优生,少生快富,生男生女一样好等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正在群众中逐步形成,民风淳朴,社会治安较好,近年来,无重大治安案件发生,无邪教组织,无吸毒人员,无历史遗留问题,无越级访、缠访、闹访人员。(四)基层组织1.组织建设。正式党员89名、入党积极分子1名,平均年龄51岁,男女比例为17:3,学历情况偏低。2.自治组织。例:太平村基层自治组织健全,村务公开比较规范。有村委会成员6人、村委会监督委员会成员5人、村委会理财小组有成员2人,在村民中有一定威信,工作力度较大,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落实“一事一议”等政策,但由于自治组织成员文化程度偏低,接受新鲜事物较慢,创新意识有待加强。(五)新农村建设 基础设施。水泥公路9千米,无路面公路28千米。幼儿园、小学、通电、通电话、通电视,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健全。阵地建设。村办公室面积400平方米、位于321国道旁、2013年动工修建,2015年竣工使用。二、 主要优势村级道路社社通已实现,并信息采集纳入国家公路网,力争硬化。天然气、自来水、信息网络、达到全覆盖农网改造,15个社已全部完成。争取的750万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进入实施阶段。中心村农特产品集、散市场效应彰显,电商平台初具规模,生态种、养殖已扎实推进,绿色生态农、畜产品知名度逐渐提升,经济收入稳固增长。三、 下步打算1、突出理论武装,激发创先争优的精神动力增强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党组、支部的核心、阵地作用,结合本村工作实际,把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党的十九大结合起来,与“两个坚持、五个突出抓好”的工作思路结合起来,坚持“六个为主” 打造“幸福太平”结合起来,提高理论学习质量和水平。要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用以促学,通过增强学习力,提升创新力、执行力。突出主题教育。积极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和党员的轮训,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开展“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等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用典型事迹鼓舞人、激励人,营造激情干事、大干快上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支部的堡垒作用,带领群众创业致富。增加种植柚子、甘蔗等特色产业800余亩;发展稻田养鱼1000余亩。 2、引进企业一个合作经营石材加工,预计净利润壹拾万元。3、进一步加强投入建设民生工程,重点围绕村级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推进便民、利民服务工作:有高素质的服务队伍。有规范的、健全的便民、利民服务阵地和网络。做到服务态度好、服务质量好、服务评价好。 |
(一)村情村貌桐梓村位于上马镇西南部,全村辖区面积6.7平方公里,海拔260米,是典型的丘陵地形。属于亚热带自然资源湿润季风性气候,雨量适中,平均气温26℃。辖10个村民小组,人口2244人665户,党员41名,常住农业人口1850人,60岁以上的老人705人,16周岁以下未成年人287人,具有劳动力1363人。(二)自然资源1.林业。森林、竹林覆盖率达62%、面积3877亩。2.土地。耕地面积4185亩(农田:2940亩,耕地:1245亩),人均占有耕地1.28亩。以红壤土、黄壤土为主。(三)经济社会1.经济建设。人均收入10500元、村集体经济、群众收入来源于生态种植、养殖:种植稻谷、玉米等1920余亩,养殖林下鸡25000羽,鸭5万余只,全村生猪总存栏量1352头。全村外出务工685人,大约占全村总人口的43%。2.社会事业。辖1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65户,总人口2244人,劳动力1363人。社会保障和救灾救济政策有效落实,已将符合条件的10名孤老、170名贫困人员纳入五保、低保救助,2018年发放各类救灾救济资金12.5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80人次;计生、综治、老龄、群团、民兵及信访维稳工作稳步推进。随着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村民们的生儿养老,传宗接代的思想观念有所淡化,少生优生,少生快富,生男生女一样好等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正在群众中逐步形成,社会治安较好,近年来,无重大治安案件发生,无邪教组织,无历史遗留问题,无越级访、缠访、闹访人员。(四)基层组织1.组织建设。正式党员41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预备党员1人,平均年龄54岁,男女比例4:1,学历偏低。2.自治组织。桐梓村基层自治组织健全,村务公开比较规范。有村委会村委会监督委员会成员3人、村委会理财小组有成员2人,在村民中有一定威信,工作力度较大,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落实“一事一议”等政策,但由于自治组织成员文化程度偏低,接受新鲜事物较慢,创新意识有待加强。(五)新农村建设1.基础设施。水泥公路17.2千米,泥结碎石公路6.2千米。通电、通电话、通电视。2.新建阵地。新建村办公室面积301.6平方米、位于达冲水库旁,2020年10月新建村办公室已投入使用。 |
团山村位于上马镇西部4公里,全村辖区面积9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人口3256人958户,党员40名,党员平均年龄45岁,女性党员8名,大学文凭党员7名。建档立卡脱贫户64户,183人。分别于2014、2015、2016、2017年全部脱贫,并于2018年全部完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危改工作。有耕地3500亩,其中田3000亩、土500亩,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 |
江田村位于上马镇东南部,秀丽的永宁河畔,全村辖区面积约19.8平方公里,东与护国镇洞子村、打古镇松林村接壤、南与江门镇向坝村、永胜村接壤,西邻上马镇太平村,北与护国镇洋房村接壤。村内交通便利,风景优美,古迹甚多,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百姓和谐。全村耕地面积约6640亩,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万亩竹林,古树参天,水资源丰富,盛产各类优质竹木、无公害蔬菜、土鸡土鸭、优质水果(真龙柚、椪柑、蜂糖李、藤梨等),名胜古迹有气势磅礴的魏温氏墓、历史悠久的吴三桂衣冠冢,远近闻名的阁宝泉、大佛菩萨,休闲胜地斑竹林和乡村致富领头羊--杉树湾林下鸡养殖基地。江田村党总支部下辖2个支部,1个村民委员会,全村总人口4163人,1195户,共16个村民小组。在镇党委、政府及各级部门的关怀支持下,我村两委将紧紧围绕一四五发展思路,以“做好‘竹’文章,打造青山绿水、竹韵江田文旅基地”为重点,强化党建引领、乡贤带动、产业导入,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奋斗目标,团结奋进,积极为建设社会稳定,人民和谐,经济持续发展的美丽新村不懈努力。 |
大池村位于上马镇文昌岩区,与八角仓、云台寺、黄桷坝村和叙永江门镇相邻,是一个乡风淳朴、环境优美的村庄。全村辖区面积19.6平方公里,有14个社和1个居民小组,全村共有村(居)民1217户,4183人。我村近年来大力优化农业产业,重点发展传统农业,紧紧围绕“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黑山羊、粮食猪、林下鸡等养殖业为主,茶叶、竹林、水稻等种植业为辅的农村经济,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大池村文化底蕴深厚,有红军路、红军树、铁匠铺、烈士纪念碑等遗址。据考证,这里曾经发生过两次激烈的战斗:1935年9月16日,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进占文昌宫;1949年12月,解放八角仓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击溃敌人并宿文昌宫。 |
云台寺村位于上马镇西南方向,离上马场十公里左右,东邻黄桷坝村,南邻大池村,西与合面镇接壤,北邻团山村,全村有721户,总人口2656人;云台寺村党总支72名党员,预备党员1名,两个党支部,全村辖区面积16.8平方公里。云台寺村地貌,由西向东沿岩边一条山埂,由北向南逐渐降低,有岩区低谷、有高山两类。海拔高度在300-650m之间,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照时数稳定,年际变化小,年平均温度17.5°,年积温6460°,年降雨量1087mm,平均日照1172小时,无霜期350天,温、光、水、热资源配置较好。河流顺河,由云台寺村六社流经大池村然后达到黄桷坝水库。本村森林覆盖率高,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是打造农旅结合的潜力村,全村森林覆盖率70%以上。2020年6月将原大池3、4、7、8、11社合并为云台寺村,共辖十个村民小组。
该村森林覆盖率高,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是打造农旅结合的潜力村。1、有三大景点:望乡台:位于5社境内,是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优美风光。大佛岩:位于7社境内的一处古迹。古山寨:位于3社境内的一处约400平米古山寨。2、种养殖循环项目:在云台寺村发展有机果品1000亩标准化柑橘扶贫产业和生猪产业结合的种养循环项目,柑橘示范园主要种植爱媛38号、大雅柑、血橙晚熟8号等品种,利用养猪场产生的粪便为肥料,浇灌柑橘果园,采取种养生态循环模式,实现生猪养殖与果木产业高度融合,促进生态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
八角仓村位于纳溪、兴文、叙永、江安四县交界处,距上马场镇26公里,是上马镇最偏远的村,全村辖区面积17.5平方公里,共8个社,988户3535人,党员67人(预备党员2人),农村低保100户157人,特困7人,残疾人104人,现有建档立卡脱贫户182户人口602人。近年来我村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耕地林地广、扶贫政策多、产业发展有基础,已有1000亩白茶和年出栏5000头生猪养殖场、劳动力资源丰富、旅游资源潜力大,尤其是红色旅游资源,到2020年争取到扶贫项目750万扩建白茶基地1000亩、新建年出栏生猪养殖场1个、新建产业硬化路5.8公里,同时加大投资50万盘活已有产业,办好扶贫车间;打开市场解决销售难题,为2000亩经果林寻找市场,变果为金;利用红色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建设八角仓战斗纪念馆和接待中心,整合其他旅游资源、统筹发展,使八角仓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