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年间,方姓始迁祖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地立村。此后人丁日兴,分为几个聚居村落,按照方位命名,南为前,北为后,分别称为前方(村)、后方(村)和北方(村)(今属阳谷县李台镇)。为后方。 |
明洪武二年(1369),武姓始迁祖自山西洪洞县老鸹窝迁居山东寿张县西湖境武家海,后迁寿张县北薛村,再次搬迁至现居住地。因居于黄河故道岸边,有渡口,故名武口。 |
据《刘氏谱序》:明洪武年间,刘氏家族由山西洪洞迁至竹口。后又从竹口迁现居住地。因黄河在村的北侧,有渡口,以姓氏及渡口名刘口。 |
明洪武年间王姓人从山西洪洞迁来山东寿张城北三支王庄,继迁石家庄,后又移居寿张城西南现址。王氏人盖一土楼,以王姓与土楼结合故名王家楼。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耿姓先祖由寿张县南台村也迁至王家楼村,易村名为耿王楼。1978年耿王楼以姓氏分设王楼、耿楼两村。 |
明洪武年间王姓人从山西洪洞迁来山东寿张城北三支王庄,继迁石家庄,后又移居寿张城西南现址。王氏人盖一土楼,以王姓与土楼结合故名王家楼。清弘历二十年(1755年)耿姓先祖由寿张县南台村迁至王楼村定居,故称王楼东、王楼西。1978年王楼东西分设王楼、耿楼两村。 |
北张村源于后张,1979年因居住地与耕地距离太远,不方便部分群众种地,后张村迁出一部分群众,建立新村,因位于后张北侧,故而命名为北张村。 |
明洪武初年,张氏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南关张家大店迁居山东寿张县城西南十五里处建村,称为张庄,后因南面有张姓人居住的村庄(即今前张村),而改称后张。 |
明洪武年间,张姓祖人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迁移到今山东省阳谷县河旅店村。清顺治年间,河旅店村庄南十几里处有一大块肥沃的土地,为了方便开荒种地,村人自移到这里种地定居。因来这里的人全部姓张,又在河旅店村南,故称前张。 |
明洪武年间辛氏始迁祖自山西洪洞迁至山东省汶上县辛海村,约在明后期又迁来今后方乡武口村前。清初由武口迁至此地定居立村。时村东北广济渠上有一座石桥,取村名辛家桥,后石桥淤没,改称辛那里,解放后称辛庄。1983年因与本县马楼乡、清水河乡两处辛庄重名,县政府将本村改名为北辛庄。 |
清代,八世祖携族人于山东省寿张北台迁入此地定居,起名殷那里,后逐渐简化,称殷庄。 |
明永乐年间方姓始迁祖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到此地,后人丁日兴,分为几个聚居村落,按位置命名,南为前,北为后,分别称为前方、后方和北方村(今属阳谷县寿张镇)。为前方。 |
明洪武年间,刘姓始迁祖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山东寿张县南门里,清光绪年间又迁寿张西南十八里现址定居。时有刘氏、仁氏两姓,便取村名刘仁。 |
为元代时董姓创建,原名董庄。明朝末年,孙氏三兄弟从山东省寿张县孙集村迁至此地,分东、西、中三处居住,经多年的生息,形成了三个聚居村落即东孙、中孙、西孙。为东孙。 |
为元代董姓创建,原名董庄。明代末年,孙氏三兄弟从山东省寿张县孙集村迁至此地,分东、西、中三处居住,经多年的生息,形成了三个聚居村落即东孙、中孙、西孙。为中孙。 |
明正德年间有卢姓、于姓、孙姓、董姓从外地先后迁居于此,并形成小村庄。因该地为黄河故道,芦苇丛生,故取名芦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