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为小北区右岭乡,后为竹市乡,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竹市公社,根据时代背景改为五星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属三江区竹市公社;1975年2月撤区并社为竹市公社或竹根滩公社,1981年又设区建乡,属竹根滩区竹根滩镇更名回龙大队,1983年又更名为回龙村。 1987年区乡改革,属竹根滩镇,为回龙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
解放初期为小北区竹市乡;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公社化时属竹市公社为青年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属三江区竹市公社管辖;1975年撤区并社,这里是公社机关驻地,青年大队先后属竹市公社和竹根滩公社;1981年设区建乡,属竹根滩区竹根滩镇;1984年更名为青年村村民委员会;1987年区乡改革属竹根滩镇,为青年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
解放初期为小北区竹市乡,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取名仁合大队。 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属三江区竹市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先后属竹市公社和竹根滩公社,1981年设区建乡,属竹根滩区竹根滩镇仁合大队,1983年更名仁合村,1987年区乡改革,属竹根滩镇,为仁合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
解放初期为小北区竹市乡,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由几个农业合作社组成,当时为跟时代潮流,取名群联大队。 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属三江区竹市公社,1975年2月撤区并社,先后属三江公社和竹根滩公社,1981年设区建乡,属竹根滩区竹根滩镇群联大队,1983年更名为群联村。 1987年区乡体改,属竹根滩镇,为群联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
解放初期为小北区竹市乡,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跟时代潮流,取名先锋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属三江区竹市公社,1975年2月撤区并社先后属竹市公社或竹根滩公社。 1981年设区建乡,属竹根滩区竹根滩镇辖,1983年由先锋大队更名为田岭村,1987年区、乡改革,属竹根滩镇,为田岭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
解放初期为小北区渔泛乡;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竹市公社新岭、新垸两个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属三江区竹市公社;1975年2月撤区并社时新岭大队与新垸大队合并,改名为新兴大队;1981年又设区建乡,属竹根滩区竹根滩镇;1983年区乡改革,属竹根滩镇,更名为李垸村;1987年为李垸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
解放初期为小北区王拐乡,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沙街公社,为新民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属三江区沙街人民公社,1975年2月撤区并社属三江公社,1976年新民大队改称王拐大队,1980年改属竹根滩公社,1981年设区建乡,属竹根滩区沙街乡,1983年王拐大队更名王拐村,1987年区、乡体制改革后,属竹根滩镇,为王拐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
解放初期属小北区王拐乡,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沙街公社康岭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属三江区沙街公社;1975年2月撤区并社属三江公社;1981年又设区建乡,属竹根滩区沙街乡,1983年更名康岭村,1987年区、乡体制改革后,属竹根滩镇,为康岭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
解放初级属王拐乡;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沙街公社,取名周岭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属三江区沙街公社;1975年2月撤区并社属三江公社;1980年属竹根滩公社;1981年设区建乡,属竹根滩区沙街乡;1983年周岭大队改称周岭村;1987年区、乡体制改革后,属竹根滩镇,为周岭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
解放初期为小北区渔泛乡;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沙街公社黑市大队;1966年改为红市大队;1981年属竹根滩区沙街乡,更名为黑流渡大队;1983年为黑流渡村;1987年区、乡体制改革后,为竹根滩镇为黑流渡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
解放初级属小北区沙街乡,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属沙街公社美丽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属三江区沙街公社,1975年2月撤区并社属三江公社,1980年改为竹根滩公社管辖,1981年设区建乡,属竹根滩区沙街乡,1983年撤销美丽大队,改称美丽村,1987年以后为竹根滩镇美丽村至今。 |
解放初级为小北区沙街乡管辖,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沙街公社取名为联兴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属三江区沙街公社,1975年2月撤区并社属三江公社,1980年属竹根滩公社,1981年设区建乡,属竹根滩区沙街乡管辖,1983年改名朱湖村,1987年区、乡体改,属竹根滩镇辖,为朱湖村村民委员会。 随着交通的便利,黑沙公路和竹张公路在此交汇,从1995年起逐渐发展为小集镇。 |
解放初期为小北区沙街乡,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沙街公社沙街大队,公社机关在此设立,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属三江区沙街人民公社,1975年2月撤区并社属三江公社,1980年改为竹根滩公社,1981年又设区建乡,属竹根滩区沙街乡,1983年改为沙街村,1987年区、乡体制改革后,为竹根滩镇为沙街村村民委员会。 |
解放初期为小北区右岭乡;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沙街公社改为灯塔大队和杨洲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属三江区沙街公社;1975年2月撤区并社属三江公社;1980年改属竹根滩公社,灯塔、杨林洲合并为杨林洲大队;1983年更名杨林洲村;1987年区、乡改革,属竹根滩镇管辖,为杨林洲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
解放初期为小北区竹市乡管辖;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改名中心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属三江区沙街人民公社;1975年2月撤区并社属三江公社;1980年中心大队改为罗赵湾大队;1983年改为罗赵湾村;1987年区、乡体改后,属竹根滩镇为罗赵湾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