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姚村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姚村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据柴氏家谱记载,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柴氏在此落户建村,在村西建寺庙,名为“柴王庙”,也叫“柴家庙”,以庙名作村名,取名“柴家庙村”,沿用至今。
据明朝时有丁氏从山西洪屯迁来此地居住,历经数载即成村庄,因村四角有个礁臼,村庄恰好是个方形,四角明显,有边有棱,故俗称“丁角村”。因“丁”与“定”谐音,于明朝正德年间正式得名“定角村”,沿用至今。
据申氏墓碑记载,清代,申氏从任村木家庄迁此立村,因村处高岗之上,故名“小岗”,后村落规模扩大,1941年,改为“申家岗”,沿用至今。
据焦氏家谱记载,明朝时有焦氏从山西洪洞迁此上坡建村,取名“焦家坡”,后村民觉得容易使人产生歧义,改为“焦家屯”,沿用至今。
据汉朝时在军营曾有军队在此安营扎寨,军营两边设有东西两个帐篷,后有人来此建村,取名“东帐村”,因“帐”与“张”谐音,后改为“东张”,沿用至今。
据传明朝渐村,原名“灵前庄”,因刘成为父守孝三年而得名,后来村中出一活水泉,村民深受其益,后来村民为纪念名为“龙泉庄”沿用至今。
据传明洪武年间(1368),有李氏从山西洪洞迁来此地立村,因此地山坡上有很多人在放牛,故名“牛郎”村。后村庄规模扩大,按地理位置分成“东牛郎、西牛郎”村,因此村在东,故名“东牛郎”,后经口口相改成“东牛良村”。
据传明洪武年间(1368),有李氏从山西洪洞迁来此地立村,因此地山坡上有很多人在放牛,故名“牛郎”村,后村庄规模扩大,按地理位置分成“东牛郎、西牛郎”村,因此村在东,故名“西牛郎”,后经口口相改成“西牛良村”。
据奶奶庙碑文记载,明永乐年间(1408),任氏从山西迁此建村立户,因位于低洼处,长有柳树,故名“柳滩村”,沿用至今。
原名“孝子庄”,据《重修林县志》记载,汉时有孝子郭巨,家中贫庸,债以养母,母得食分孙,巨不忍,反掘土埋子,得黄金一釜,后成为中国二十四孝人物之一,故名。后村庄逐渐扩大分成北孝,南孝,西孝三个自然村,故取名“三孝村”,沿用至今。
据“奶奶庙”碑文记载,明洪武年间(1369)有潘史二氏在此居住,因位处洹河边缘,同时据传当时出朝臣“史天官”,史氏名扬,故得名“史家河村”沿用至今。
据刑氏家谱记载,明正德年间(1506),邢氏兄弟二人,从军营村迁此建村,因村庄位于一条土岭上,以姓氏取名“邢家墁村”,沿用至今。
《秦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六年(1408),先祖秦万寿从县东南25里的秦家坡迁此定居。当时村中有冯、刘两户,数代后,秦氏家族人丁兴旺,成了村中第一大姓,人们便称为“秦家庄”村,沿用至今。
据杨氏家谱记载,清代杨氏数户从北杨家庄迁此建村立户,以姓氏取名“松杨墁”,后遇天灾,人们为祈求平安,改村名“太平”,沿用至今。
据奶奶庙碑文记载,清顺治年间(1646),冶氏从小墁村迁此居住,后郭、张二氏也相继前来,逐渐成村,因地处山坡之上,周围长有大量白胡草,故名“白草坡”,沿用至今。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